評論 > 民意 > 正文

所思: 抗糖,一門半蒙半騙的生意

作者:

人類天生嗜糖,因為甜,意味著無毒和能量,同時還帶來愉悅和滿足感。對於糖果的鐘愛,幾乎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家庭記憶里,今天的我們,或許已經很難想像幾十年前的這種狂熱。

當人們走進奶茶店、咖啡店,點飲品的時候一定認真囑咐,要少糖或三分甜甚至無糖;走進超市、麵包店,拿起產品的第一反應是看看配料表,含糖量的多少決定了人們是否購買該產品。這種行為在國內屢見不鮮。

過去這幾年,中國人更不愛吃糖了。根據最新歐睿資料庫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糖果總銷售額比過去一年同比下降了9.54%,這是5年來出現的首次大幅下降。而在產量方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1—6月我國糖果產量累計為127萬噸,同比下降13.8%。可謂產銷雙跌。

與之相對的是無糖食品的崛起。就拿無糖飲料來說,根據紅星新聞的數據,2018年國內有36%的消費者購買過無糖或減糖飲料,而到了2020年無糖飲料在消費者中的滲透率已經達到55%。對含糖量的關注以及對糖的恐慌,可謂在這幾年按下了快進鍵。

抗糖真是那麼回事兒嗎?/視覺中國

人們對無糖的追逐並非毫無道理。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首次發布《全球糖尿病報告》,報告稱:截至2014年,全球約有4.22億人患糖尿病,這個數量是1980年的3倍。而在中國,約有1.1億名糖尿病患者,約占成年人總數的十分之一,預計在2040年會增加到1.5億;同時約有5億中國成年人處於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只是糖引起的疾病之冰山一角,「齲齒、肥胖、血糖升高、易衰老」等健康問題也隨著攝糖而來。世衛借著這個報告,呼籲對糖尿病採取行動,加強對這一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同時也掀起全了球「恐糖、抗糖」的高潮。人人「談糖色變」,紛紛加入「戒糖」行列。

糖如何入侵我們的生活?

與糖分道揚鑣之前,人們與它有過一段相當漫長的蜜月期。

正如汪曾祺寫糖果:「從古到今,誰人不吃糖?似乎,沒有不愛吃糖的人,尤其是孩子。我估計,這個星球上沒有吃過糖的人,大概不存在?不愛吃糖的人,也許還沒出生。」

人們為何如此愛糖呢?

咖啡黨必備方糖。/ unsplash.com

博主「鹿哥來了」在一期科普視頻中提到營養學家的一個觀點:母乳中的乳糖是一種非常甜的物質,也是母乳中的重要能量來源。長大後,人們會吃到更多的帶有自然糖的食品,這種甜味區別於一些苦、澀味道的食品,只要人們能快速進行區分,就能吃到更健康、營養豐富的食物。

在從前饑荒的年代裡,對糖的敏感性是有益於生存的。在汪老的孩提時代,幾顆糖就能讓孩子們將供銷社當成一個寶庫,日思夜想只為吃上一口糖果。

不論是軟軟的麥芽糖、韌韌的牛皮糖、松松的酥心糖、綿綿的棉花糖、還是脆脆的凍米糖、亮亮的水果糖……擱進嘴中,或在牙下爽快咀嚼,或在舌上細膩舔卷,都可見濃烈口感滾滾而來,滿心的陶醉之下,愉樂自知。這種體驗在物資匱乏的上世紀,是多少代人心中關於童年的美好記憶。

《大江大河》裡宋運輝的一顆糖餵到觀眾心裡去。

可以說,人類天生嗜糖,因為甜,意味著無毒和能量,同時還帶來愉悅和滿足感。對於糖果的鐘愛,幾乎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家庭記憶里,今天的我們,或許已經很難想像幾十年前的這種狂熱。

事實上,從17世紀開始,工業時代的到來就大大提升了人類的製糖能力,也為糖依賴創造了物質基礎。工業精煉糖比如蔗糖、高果糖漿等的出現,即將糖從食物中提取出來,就如從植物中精煉出毒品一樣,精煉的糖本身已不再具有營養價值,只成了單純刺激大腦的化學物質。

20世紀科學家們對糖的成癮性做了許多實驗,實驗證明:糖和毒品一樣可以刺激大腦中的多巴胺獎勵機制,人們吃了甜食會變得快樂、情緒變得高漲。由此糖被用在了各種食品當中,人們愈加與之難分難捨。

然而緊隨著世衛發布的《全球糖尿病報告》,人們很容易感受到這樣的氛圍:控糖的行動在社會上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2017年可口可樂推出最接近原味可樂的無糖可樂Coke No Sugar。事實證明,這種「低糖無糖」的產品定位受到了消費者與資本市場的青睞。

無糖可口可樂。/圖蟲創意

據觀研報告網顯示,2019年以來,我國無糖飲料市場發展迅猛,其中主要包括無糖茶飲料和無糖碳酸飲料,無糖碳酸飲料發展速度較快,市場規模從2014年的6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54.6億元。

在可口可樂與百事等大企業的示範下,飲料去糖化趨勢席捲全球,眾多廠商「被裹挾」加入這場無糖的戰爭,各種無糖飲料的必備原料,如甜味劑赤蘚糖醇等供不應求,價格一度被抬高。

且看看今年夏天的飲料貨架,低糖無糖飲品琳琅滿目。就連藥品行業也緊隨其後,我們熟悉的小柴胡、雙黃連等沖劑都出了無糖款供民眾選擇。

糖的危害是商家的武器

「零糖零卡零脂」的特性完美迎合了當下社會對健康生活的需求,各類飲品食品都不斷向「健康」「天然」「無糖」等方向轉移。更有各種「黑科技」產品撩動人心。

比如抗糖丸、抗糖面膜等,這類東西保證你在攝入糖之後依舊能保持皮膚的緊緻和白皙。因為皮膚被「糖化」後,會變得暗黃、有細紋,這些產品可以做及時的補救。而有些產品卻是從源頭上阻斷,比如脫糖養生電鍋,是許多人的減肥美白助攻。

市場上現有的生活電器品牌紛紛推出了這類電鍋,主打人群本是需要嚴格控制米飯攝入量的孕婦、老人或糖尿病人,用這類電鍋做出來的米飯,不但糖分的轉化率低,也降低了能量和碳水化合物,可以多吃又不怕糖分高。

價格不等的抗糖「黑科技」。

然而這類產品卻已經非其主打人群專屬使用,許多減肥和抗糖人士紛紛加入行列。雖然這類「黑科技」產品的有效性尚未十分明確,用著的人且從心理上受到了幾分安慰,全當買了個安心,因此這產品在市面上的反響著實不錯。

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學家於康教授提出,吃「脫糖電鍋」煮出來的米,不僅不能「脫糖」,且在煮飯過程中米和湯分離,會造成部分水溶性B族維生素的流失,對健康是得不償失的,適量食用米飯才是正經。

正在減肥的女大學生小K做過一個嘗試。為著抗糖減肥,她連著一個月用無糖低卡0脂的蒟蒻結代正餐,一個月猛減8斤。然而恢復飲食後她開始暴飲暴食,又反彈10斤。

「我這輩子都不想吃蒟蒻結了」,她有些無奈又好笑地說道,「這種靠意志力違背生理渴望的減肥不是長久之計,既不健康,又徒增焦慮。」

清淡的減肥餐。/圖蟲創意

這幾年,由於全民健身的號召和身材焦慮的販賣,人們對健康和身材有了更高的要求,此刻糖首當其衝。因著控糖而做出的許多徒勞無功的嘗試是許多人面臨的困境。

當然,最先吹起這股「控糖」風的,自然還是各路商家。在消費社會中,資本和健康之間相互逐利,為共同目的形成一種共謀。資本像一隻看不見的大手控制著健康、審美和消費動向。因此抓住了消費者對糖的恐懼,也就抓住了一個大商機。

瘋狂控糖控對了嗎?

事實上,在上世紀70年代糖尿病逐漸變成流行病後,就有專家做過一連串的實驗企圖給糖定罪,然而專家們發現,糖作為我們身體能量和營養構成的一部分,始終不能被其他能量完全取代。同時有一種聲音出現:糖對人體是必需品,但它本身無罪,是人過量攝入的行為引起各種疾病。

改含糖為無糖,換大米糙米,千方百計控糖的生活給了恐糖人群心理安慰,也帶來了一些負擔。相對於明確不含糖的產品,隱形糖更難控制。例如有些食品飲料中雖然沒添加蔗糖,給消費者一種它不含糖的感覺,但是可能添加了果糖。果糖並不是我們新陳代謝所必須的糖,

2015年美國《臨床內分泌代謝雜誌》的一項研究顯示:攝入同樣熱量的食物,比起複合碳水化合物飲食,高果糖飲食(占總能量攝入的25%)會在9天內使肝臟脂肪大幅增加37%。

很多商家會選用結晶果糖替代蔗糖,以追求更好的口感,更打出0蔗糖的口號,容易對消費者產生誤導。實際上果糖的熱量與蔗糖相當,大部分還是從澱粉轉化而來,大量食用的話,危害不亞於蔗糖。

控糖應當科學,注意食物中的隱形糖是最重要的一步。澳大利亞一部紀錄片《一部關於糖的電影》就做了一個實驗,長期不吃糖的主人公連續60天食用40匙糖(相當於正常人平均每天的糖攝入量)。重點是,他在試驗中所食用的糖分來源都是麥片、低脂風味酸奶、果汁等看似健康的食品,且遠離了糖果和垃圾食品,同時也保持和從前一樣的運動量。

然而隨著對糖的穩定攝入,他開始變得喜怒無常,情緒波動大,吃了甜食心情就很好,不吃就情緒低下。最終的數據顯示,他所攝取的糖分轉化成的脂肪讓他的體重增長了8.5公斤,並且出現了輕微的脂肪肝

隱藏在食物中的隱形糖。/ unsplash.com

這個實驗從側面反映,我們日常攝入的糖分,大多數來源於我們所認為的健康安全的食品,這些食品所含有的隱形糖往往容易讓我們陷入糖的危害當中。

其實日常生活中,糖一般以兩種形式出現。一種是天然存在的,如蔬菜、水果中自然的糖,牛奶中天然的乳糖,它們自然地存在於一個完整的食品體系,在攝入這些糖分的同時,會吃下完整而營養密度較高的天然食物,從而產生自然飽腹感,通常很難會出現進食過度或者上癮的行為。

而另一種形式則是游離糖。按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游離糖是指「廠商、廚師或消費者添加到食品中的單糖和雙糖,加上蜂蜜、糖漿和果汁中天然存在的糖」,其中「單糖有一個糖分子,包括葡萄糖、半乳糖和果糖。消費最廣的雙糖是蔗糖或砂糖」。所謂原糖、非精製糖、天然糖其實全都是游離糖。

游離糖會讓人飽腹感缺失而產生糖富集現象,它本身不含有任何必須營養素,除了能夠提供熱量之外沒有任何其他用處。

簡單舉個例子,當我們吃下一個柳橙,我們會有飽腹感從而停止繼續用食,倘若把柳橙榨橙汁喝下,即使喝個滿滿一大杯也不會有特別飽的感覺,甚至還可以起到搭配攝入其他食物的效果。這時喝一杯果汁所攝入的糖,就遠遠高於吃一個柳橙了。

除了注意日常食物中的糖分,關注食品的配料表,保持適當的鍛鍊和規律的作息也是最科學的控糖方式。有所節制的生活自然會將人導向一個更健康的身體狀態。

然而,「我們需要恐懼的其實是恐懼本身」。注意糖的攝入量對日常生活是有益的,若過分恐懼而擾亂日常節奏,卻是得不償失了。

只見汪先生亦說「從糖果身上,我們似乎能夠看到歷史的影子。歷史仿佛會開倒車,像行車那樣會『掉頭(調頭)』。有時候,甚至,歷史會迷迷糊糊,亂跑一氣,或者迷失了方向,走迷路了!像個醉漢似地紅著臉,滿街、滿山歪歪咧咧踉踉蹌蹌,一路上還不斷打著飽嗝兒!」

若要說,這糖史的書寫權在我們手上,如何讓這搖搖擺擺的歷史車頭順著軌跡向前奔去,其實重要的還是對它的了解與合理食用。畢竟,生活總該帶點甜不是嗎?

參考資料

1.《5億國人處於糖尿病前期》李迪

2.《無糖飲料,資本市場的新寵兒》紅星新聞

3.《糖是一種毒品你敢信嗎?為什麼人對糖上癮,背後誰在操控一切》鹿哥來了/西瓜視頻

4.《努力控糖的你,小心落入這些無糖陷阱》丁香醫生

5.《【研食(一)】淺談無糖飲料—發展歷史、爆火原因與營銷隱患》三火一木

6.《恐糖?不如科學控糖》更本文化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新周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110/1670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