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看了「學霸」和「學渣」的本質區別,我決心不再逼孩子學習

儘管雙減政策落地,儘管很多老師已經不再公布班級學生的成績排名,但我們都知道,一個班級里的學生,一定有成績好的,也一定有成績差的。

可是同一個班級,接受的是同一個老師的教學,所吸收的內容也完全一樣,為什麼輸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

很多人自然會給出這樣的答案:因為家庭教育不同。

家庭教育,決定了一個孩子怎樣對待學習。

孩子的學習態度、課上課下的狀態、上進心等等,很大程度上,都會受到家庭的影響。

然而我們都是第一次當父母吧,雖然知道家庭教育很重要,但卻不知道力量到底該使在何處。

如果把精力投入到不恰當的地方,那麼越用心地教育孩子,越可能會事與願違。

事實上,有智慧的父母,都深諳這樣一樣道理:喚醒孩子的生命力,比任何形式上的學習更加重要。

「學霸」和「學渣」的本質區別

認識一位非常優秀的高中語文老師,他有著十多年的教學經驗,可以說是閱學生無數。

他帶過的學生里,有的考上了清北、有的被國外頂尖大學錄取,但也有學生成績平平,沒有考入理想的學府。

通常我們會直接的稱呼這兩種學生為「學霸」和「學渣」。

但這位老師對「學霸」和「學渣」的區別,解釋的更加透徹。

他也將學生分為兩種:

一種是,當你看他的時候,就覺得他的狀態不對,總是心不在焉、魂不守舍的樣子。這樣的學生,往往學習成績欠佳,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也表現平平。

另一種是,當你看他的時候,感覺他的生命仿佛熊熊燃燒的火焰,充滿了活力。這樣的學生,目光總是炯炯有神,做事情能夠聚精會神,全力投入。

其實這位老師所說的兩種學生在狀態上的區別,就是《內在動機》這本書中提到的「疏離」與「沉浸」。

處於「疏離」狀態的人,做事總是特別的被動,他們即便很努力,但體驗到的更多也是辛苦。

而處於「沉浸」狀態的人,總是自主的去做事,他們知道自己熱愛什麼,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能夠主宰自己的行為。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努力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總是處在「沉浸」狀態的人。

家庭教育中的「惡性循環」

時常處於「沉浸」狀態的人,一定是具有內驅力的。

今天的很多家長也知道,要培養孩子的內驅力,但卻都很頭疼,不知道具體該做些什麼。

很多專家會說,要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這樣孩子才會有自主權,才能學會自己掌控自己的行為,內驅力才能慢慢產生。

道理如此,可實踐起來卻困難重重。

很多家長都表示,一旦給予孩子自由了,孩子就會拼命的玩,根本無法管理自己,這樣的自由,就等同於放縱不管。

於是,為了孩子,家長總是會給予更多的管教。

我表姐對孩子就是這樣,我侄女是個聰明伶俐的小女孩,小時候學東西特別快,表姐全家都對孩子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侄女剛上小學,表姐就給她請了一對一的家教,然而,天不遂人意,侄女學習越來越吃力,成績也一落千丈。

最後在無數次對孩子的教訓和淚水中,表姐認輸了,她辭退了家庭教師,決定不再管孩子的學習,讓她自由發展。

然而,我侄女的成績居然穩步提升了。

後來表姐才明白,過多的去干涉孩子,就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家長監管孩子的學習,慢慢的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成績下滑,進而家長更加擔憂孩子,於是便加大力度監管孩子。

如果看不見這個惡性循環,整個家庭都會越陷越深。

事實上,每個生命都有一股渴望成長的原始動力。

如果父母看不見孩子的原始動力,就容易在家中樹立絕對的權威,要求孩子絕對的服從。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就會將全部的心思都用來抵抗權威。

遺憾的是,孩子的抵抗往往是間接的、悄無聲息的,以自我毀滅的方式呈現出來。

而一旦來自權威的壓力消散,生命本身的那股韌勁兒才會往正確的方向發展,孩子的自驅力才會慢慢體現出來。

今天的很多家長都知道,應該培養孩子的自驅力,但行為上卻都像極了我表姐曾經的樣子,對孩子的學業大加干涉。

所以矛盾的地方就在於:

管,可能會造成操控,孩子永遠沒有內驅力;

不管,又可能會成為放縱,孩子很可能沉溺於玩樂,根本不想學習。

事實上,這個問題的突破點在於,家長不應該只針對孩子的行為,而應該針對孩子的意識做功課。

因為一個人的意識決定了他的行為。

特別喜歡童話《小王子》裡面的一句話: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你先要做的不是催促人們去收集木材,也不是忙著分配工作和發布命令,而是激起他們對浩瀚無垠的大海的嚮往。

真正有智慧的家長,更在意如何喚醒孩子的生命,使孩子的生命不斷覺醒,從而讓孩子由內心喚起對學習的熱情。

喚醒生命,激活孩子的內在動力

然而意識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所以我們也常常會忽略它。

那麼,該如何喚醒孩子的生命意識呢?

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生來認為「自己是好的」,這股自信的力量,可以使我們成長為一個相對成熟的人。

這就解釋了為何有些父母很差勁,但孩子卻能憑藉自己的力量,成為一個足夠好的人。只是,這樣的孩子往往要付出很多代價。

作為父母,如果我們能在孩子幼年時,就注意到了這一點,那麼就能順應孩子的心理,好好維護孩子對自己的那份期待,同時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支持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對孩子的期待,與孩子對自己的期待剛好契合,那麼這個孩子就能在順利的環境下成長。

看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一位單親父親與他9歲的小女兒愛麗絲製定了一個讀書計劃,他們約定父親每天都要為女兒讀書。

結果,這個計劃執行了3218天,從未間斷,直到愛麗絲考入大學,讀書計劃才被迫終止。

後來,愛麗絲將她與父親讀書的故事寫成了一本書——《為愛朗讀》。

正是父親心無旁騖的陪伴,加上書籍的滋養,使得一個普通的小女孩愛上閱讀和寫作,成為了理想中的自己。

其實,如何喚醒孩子的生命這件事,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因為意識層面的答案,在乎的一定是「道」,而非「術」。

但我們可以藉助適當的工具,用心去思考,就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答案。

《為愛朗讀》中的父親以書為載體,不僅創造了一段父女之間的特殊時光,還打開了小女孩愛麗絲的心,讓她的心靈隨著書籍不斷探索與成長。

於是這段閱讀史,就成了小女孩的精神成長史。

做有智慧的家長,陪孩子一起成長

今天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已經意識到自驅力的重要性,也在想方設法的培養孩子的自驅力。

掌握以下3點,你也可以做一個有智慧的家長,培養出一個擁有自驅力的孩子。

①傾聽、理解並尊重孩子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一切的基礎。

對孩子來說,我們是他在這個世界上最好的傾聽者。來自父母的傾聽和理解,可以讓孩子獲得深深的歸屬感和安全感。

也只有在親子關係融洽的情況下,家長對孩子的管教才會起到正面的作用。

②鼓勵孩子獨立,但也有底線和要求

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孩子未來要面對的生活也是他自己的生活。所以父母應該儘可能的鼓勵孩子獨立。

然而,有很多家長喜歡為孩子「服務」,即便孩子已經上了高年級,依然要每天檢查孩子的書包。

這樣包攬一切的行為,其實是扼殺了孩子的獨立性。讓孩子自己做主,他才能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當然,讓孩子自己做主,並不意味著放縱不管,有智慧的家長懂得把握分寸,懂得確立清晰的界限。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內心也會更加穩定。

③成長在於不斷刷新認知

擁有自驅力的孩子,其家長往往也是自驅力很強的人。

一個放棄自己然後把希望和壓力全拋給孩子的家長是怯懦的,相反,當一個成年人能夠做到不斷提升自己,不斷學習,刷新認知,那麼他身邊的孩子,也會受到薰陶。

這可能就是最好的家庭狀態,一家人都在成長,並且享受成長帶來的快樂。

寫在最後:

為人父母,總感覺自己給予孩子再多,也不會嫌多。

然而,給孩子金山銀山,也不如塑造孩子正確的三觀。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一定是有選擇性的給予,只給予那些真正能幫助孩子成長的東西。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114/1671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