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全球供應鏈緊縮 企業生產移回靠近消費者的區域網路

由於供應鏈緊縮導致物資供應受阻,美國一些企業正在靠地方網絡取代全球製造鏈。圖為喬治亞州花園城高速路上行駛的貨櫃車。(Getty Images)

華爾街日報報導,新冠疫情爆發後,許多企業原本採用各種臨時措施,以避開供應鏈緊縮問題;但疫情不退,企業高層開始轉向更長久的方法,包括將生產轉移給新供應商或不同國家、放寬過去固定的低成本,如今更常見的做法是將遍布全球的供應鏈移回區域網路。

受到疫情影響,全球最大的工具和五金企業「史丹利百得集團」(Stanley Black& Decker)大幅調整其在18個國家的供應鏈,公司高層開始搬遷多數重工業產品的生產,移到靠近美國和歐洲的消費者,以穩固其供應鏈。負責工具產業的主管則加速計劃,新開墨西哥和德州福和市(Fort Worth)廠房。

史丹利財務長艾倫(Don Allan)表示:「疫情真的徹底顛覆供應鏈,讓人理解把商品移到靠近消費者的地方很重要。」

剛遇到疫情時,許多業者想出臨時辦法因應,例如高露潔棕欖(Colgate Palmolive)用更貴的空運方式運送牙刷牙膏;但如今企業主管採用更長期的辦法,包括將產線移到不同國家、重新製造零件減少對特殊原料的依賴、發展出雙來源政策,或者和重要供應商簽更長期的合約。

而更常採用的做法則是將遍布全球的供應鏈移回區域網路;美國和墨西哥邊界的建設公司預計能因這波「近岸」生產的趨勢,得到更多建設廠房和倉庫的訂單而受惠。

不過將海外的生產工作帶回近岸,不代表工作機會也跟著回來。艾倫表示,福和市廠基本上已100%全自動化,僅需幾百名員工,而非亞洲廠所需的1000名員工。

貨櫃航運龍頭馬士基(Maersk)執行長施索仁(Soren Skou)表示,疫情期間未見大規模的企業回流,其實距離並非主因,因為今天不管把廠房設在墨西哥、中國或東歐,在疫情期間都很容易受到衝擊。

即便在疫情之前,由於常年關稅和地緣緊張關係,許多企業採取「中國加一」政策,將產品和原料產地多元化。

由於供應鏈緊縮導致物資供應受阻,美國一些企業正在靠地方網絡取代全球製造鏈。圖為加州長堤高速路上行駛的大貨車。(Getty Images)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世界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118/1672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