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北京必然武力犯台?「不會!有更有效率的方法」

隨著大陸不斷派出軍機闖入台灣防空識別區(ADIZ);美國國會美中經濟暨安全審查委員會(USCC)也在最新報告中警告,共軍持續現代化已嚴重削弱台海嚇阻效力,北京也已具備或即將取得初步犯台能力。一時間,似乎大陸武力犯台已成必然之理;但《外交政策》引述歷史學家巴斯安(AA Bastian)的看法,認為從過去10多年歷史來看,相較於武力奪取台灣,利用威脅的方式對北京更為有利,也更能獲得想要的東西,但成本卻較低且更有效。

巴斯安認為,認為從過去10多年歷史來看,相較於武力奪取台灣,利用威脅的方式對北京更為有利,也更能獲得想要的東西,但成本卻較低且更有效。圖為台灣漢光反登陸演習。(圖/中央社)

隨著大陸不斷派出軍機闖入台灣防空識別區(ADIZ);美國國會美中經濟暨安全審查委員會(USCC)也在最新報告中警告,共軍持續現代化已嚴重削弱台海嚇阻效力,北京也已具備或即將取得初步犯台能力。一時間,似乎大陸武力犯台已成必然之理;但《外交政策》引述歷史學家巴斯安(AA Bastian)的看法,認為從過去10多年歷史來看,相較於武力奪取台灣,利用威脅的方式對北京更為有利,也更能獲得想要的東西,但成本卻較低且更有效。

巴斯安主張,中國大陸的確將統一台灣列為長期目標;但有多項原因足以說明為何入侵並占領台灣,不符合北京實際利益。

※武力統一代價高昂

首先,雖然國際法對於武力威脅沒有明確規範,但武力的使用則不存在模糊空間。即使大陸可以在安理會動用否決權,但個別國家還是能透過其他形式,如制裁、進一步削弱外交關係,或是將夥伴關係移往他處。

因此,對台採取全面行動的代價昂貴;特別是考量到西方軍事同盟軍在該區域的兵力,想要維持對台占領得付出更多代價。

※威脅與脅迫更廉價,影響卻更深更廣

相較之下,大陸透過警告、軍機擾台、向台灣海域發射飛彈,以及利用社群媒體製作影片,反而產生更龐大的影響力。這類威脅影響對象包含選舉、政策、貿易。

透過對某些小舉動採取極端措施,北京不但展現其喜好,這類威脅同樣也對企業命名與繁榮,甚至是好萊塢影片製作等都產生影響。北京對台灣的威脅甚至影響其他看似與此無關的活動;如果國際社會不安撫大陸,入侵的危機就會迫在眉睫。

然而,美中關係動態且不斷地變化,意味著大陸威脅可能不再擁有相同優勢或相同效益,這恐讓台海長期模式發生危險地轉變。

作者將北京對台灣威脅分為3大類,包括:目的性交流、口頭與書面警告潛在後果,能力的物理性展示。這些威脅可以透過極少的資源執行,而且充滿灰色模糊空間,可規避國際法的規範。

大陸透過警告、軍機擾台、向台灣海域發射飛彈,以及利用社群媒體製作影片,反而產生更龐大的影響力。圖為大陸派軍機闖入台灣防空識別區。(圖/中央社)

※90年代:陸尚未有能力實踐威脅

從過去兩岸的歷史,可以說明這3種威脅的有效性與局限性。在1995年到1996年,北京開始重新推動「統一」政策,此時恰逢台灣第一次民主選舉的準備階段。1995年10月,大陸進行空中、海上演習,戰機與直升機飛越,海軍艦艇發射火箭與飛彈,核潛艦在東海演習。

1995年11月,大陸設立南京戰區,明確擬定攻台作戰。隨著1996年3月台灣總統大選登場,新一波軍事演習隨之展開。

然而,美國隨後派出第七艦隊前往台海,無疑賞了北京一記耳光。美國國會以1979年制定的《台灣關係法》,通過「抵制任何訴諸武力或其他形式脅迫」的決議。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克里斯多福(Warren Christopher)譴責北京行動帶來「風險」,恐導致「嚴重後果」。

美眾議員漢彌爾頓分析,國會的決議等於將美國政策由戰略模糊,推向「承諾保衛台灣」。當時,美國派出載有75架戰機的航艦、4艘驅逐艦、1艘導引飛彈巡防艦、飛彈巡洋艦與3艘核動力攻擊潛艦前往台海。

由於當時科技遠不如美國,共軍的威脅很難持續執行,最終並沒有發生任何戰鬥。事後判斷,大陸可能從來都沒有軍事衝突的打算。畢竟,當時經濟現代化與經濟建設的目標,遠優先於投注資源奪取台灣。甚至,北京還壓制數間大學舉行的反台示威,而共軍的演習也在選後數天停止。

2000年2月21日,北京發布對台政策白皮書。北京在文件中表示,「如果台灣當局無限期地拒絕通過談判和平解決兩岸統一問題」,大陸將使用武力統一。就在1999年的夏天,即將卸任的李登輝喊出應以獨立國家台灣的形式,與中國大陸進行接觸。

到了2000年3月18日,民進黨陳水扁與其搭檔呂秀蓮透過台獨議題與國民黨因李登輝而分裂,取得勉強的勝利;在2004年大選中,又取得連任。自此迄今已過了20個年頭,北京作法仍不出威脅、脅迫與外交情緒字眼,但台北依舊沒發生任何事。

中共空軍日前推出台語版的「神威與戰神相約」宣傳片,以轟6K轟炸機為主題,結合大陸官方近來一連串的反台獨宣傳。(圖/中央社)

※威脅帶來多種效益

作者認為,威脅本身才是重點,畢竟其帶來多種效益。第一,這類威脅使台灣地位永遠處於灰色模糊不清的地帶,進而阻止其宣布獨立,而又將台灣排除在國際機構與國際活動之外。

其次,大陸的威脅讓陳水扁與呂秀蓮克制台獨行動,兩人最終並沒有走上台獨之路。

第三,只有威脅而沒有採取實際行動,讓中國大陸在整個1980年代到2000年代得以維持與台灣有意的關係。當時台灣資金湧入大陸,進而啟動中國大陸經濟。

※美國加強對台承諾促使陸威脅效力滑落

但隨著美國加強對台承諾與軍事存在,大陸對台灣的威脅正逐漸失去效力,也讓北京面臨新困境。在看到香港的前車之鑑後,如今台灣對北京的反對更為大膽;在歷經北京的經濟懲罰後,台灣將目光瞄向大陸以外的投資機會。

另一方面,大陸的國內政治也在推動對台更激進的政策,並強化習近平將統一作為政治遺產的可能性。不過,北京可能意識到,隨著南海行動與香港喪失自由,大陸不但在全球人氣、聲譽與外交急遽滑落,占領台灣也會付出更慘痛的代價。

作者總結,諷刺的是,允許台灣獨立,大陸可持續獲得實質經濟利益,甚至擁有一個經濟繁榮的可靠、密切的貿易夥伴。這個夥伴擁有共同文化淵源,卻擁有北京所沒有的軟權力與影響力;但這對北京政治無疑是不可能的。武力統一的論調儘管還未實現,但仍將是大陸對台政策主流。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中時新聞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215/1683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