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助聽器漫天要價,萬家中企為何不敵6家外資

被晶片難倒的,不只是智慧型手機、新能源汽車,還包括助聽器。要知道,因為缺乏晶片等核心技術,中國現存一萬多家助聽器相關企業,打不過西方6家公司!

被晶片難倒的,不只是智慧型手機、新能源汽車,還包括助聽器。要知道,因為缺乏晶片等核心技術,中國現存一萬多家助聽器相關企業,打不過西方6家公司!

助聽器看起來不起眼,卻因涉及人群龐大,市場體量達到千億級別。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2017年全球約有3.6億人聽力受損,而北京聽力協會的數據顯示,同一時期中國殘疾性聽力障礙人士約為7200萬。媒體稱,這些市場需求,使全球助聽器每年銷售額達160億美元(約合1019億元)。

別的國家暫且不說,僅僅是在中國,在過去20多年時間裡,西方巨頭完成本土化布局,包括丹麥瑞聲達、瑞士峰力、德國西門子、丹麥奧迪康、丹麥唯聽以及美國斯達克在內的6家國際巨頭,掌控國內超過90%的市場份額,全國8000多家助聽器門店絕大多數都是這些跨國巨頭的銷售據點。

與助聽器一樣幫助聽力受損人群的人工耳蝸,也未能例外。據媒體報導,人工耳蝸市場中,澳大利亞企業科利耳一家企業就拿下中國70%以上的市場份額。

換句話說,中國約7200萬人要想提升聽力,主導權由西方巨頭掌控。

更關鍵的是,這些西方巨頭年年漲價,比如一款助聽器的國際平均價格從2萬元飆升到國內標價5萬元。業內人士更透露,一對高端助聽器最高可以賣到八九萬元,「相當於買一輛車的錢」。

進口助聽器為什麼能夠賣得這麼貴,還能大肆從中國吸金?

這是因為,西方巨頭能進行品牌溢價,還擅長打「概念牌」,洋品牌每次所謂「疊代升級」,就會加價至少一成。更重要的是,西方巨頭掌握核心技術。

助聽器「核心技術」,在於降噪,即運用晶片的運算能力,對不同環境中的定義,並抑制噪音,增強語音。

噪音

晶片是關鍵,而進口晶片主要由美國通用等兩家企業生產。這些廠家有著七八十年甚至上百年歷史,一直不斷優化噪音處理、晶片運算能力等核心技術,構築了西方助聽器產業的「護城河」。

相反,中國助聽器產品的核心技術仍然被「卡脖子」,生產助聽器的零部件如晶片、麥克風、受話器等大多掌握在西方巨頭手中。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華商韜略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231/1689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