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前瞻中共20大,習近平的連任之路上 布滿絆腳石

2021年是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執政的第十年,也是中國面臨內外挑戰最嚴峻的一年。展望2022年,秋天登場的中國共產黨第20次全國代表大會(二十大)將是中國政壇最關鍵的大事。一般認為,習近平將打破慣例,於明年的二十大後順利開展第三任期。但觀察人士指出,無論從黨內利益分配、社會治理到中國經濟前景,乃至未來的政治繼承等各面向,習近平獨攬大權的強勢作風恐將為他帶來更多挑戰。

中共領導班子原預計在二十大換屆,但十九大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遲遲不見接班候選人,前年全國人大又修憲取消國家主席的任期限制,今年的六中全會更通過中共黨史上第3份「歷史決議」,確立習近平的核心地位。種種跡象看來,習近平繼續連任似乎已成定局。

習打破接班慣例激化黨內鬥爭

相較於毛澤東過世時,黨內陷入激烈的接班鬥爭,中共在江澤民胡錦濤時代陸續推出接班規則,包括領導人隔代指定繼承、中央政治局常委會集體領導、政治局委員「七上八下」劃線離退(意指67歲還可續任、但全會當年足68歲則須退休)等不成文的「慣例」,讓政權運作及更迭有跡可循。

這些接班慣例有助於減緩黨內各派的權鬥,而位於台北的台大政治系榮譽教授明居正指出,不少慣例恐在二十大前的權力爭奪中一一被改變。

首先是中共常委人數,在江澤民和胡錦濤時期設有9人,十八大起減至7人。現有傳聞,二十大常委可能進一步減到5人。而政治局常委韓正等人也可望跟著習近平打破退休年齡限制,繼續位居權力核心。

明居正說,每一項改變,代表二十大前黨內各派系卡位之激烈,其中,包括反習勢力也可能蠢蠢欲動。

曾任台灣總統府兩岸關係特別顧問組成員的明居正告訴美國之音:「其實反習的力量也在摩拳擦掌,大家也真的擔心說,你又上去了,那我們怎麼辦?所以就習的續任不續任,我覺得還有一些不確定因素在。」

明教授認為,即便習近平順利上位,也開了一個惡例,也可能加劇黨內對他獨攬大權的挑戰。

「如果習續任,就打破七上八下(的慣例),我們為什麼不可以打破?如果我們不動的話,那其他人就沒有機會(卡位)了,所以就會產生另外一波的衝擊。常委人數要再減的話,這爭鬥就更激烈了,那就不但派際之間會爭,派內也要爭,因為你上去我就沒了,所以現在就是明槍好躲,暗箭難防。」

領導人終身制恐釀政治繼承危機

除了人事布局,習近平任內一步步改造中共黨機器。分析人士表示,胡錦濤時代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被形容為「九龍治水,各管一攤」之分權集體領導模式,現在被集中在由習近平一人掌控的各個「小組」底下。他甚至要求政治局常委要做「工作報告」、建立「請示制度」,許多原屬於國務院的職能也被擴權的黨務系統所吸納,更別提近年來大規模抓捕維權律師、打擊NGO,形成「強國家,弱社會」的種種集權之舉。

位於台北的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寇健文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習近平大權獨攬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已漸漸浮現。首先是在國家治理上,因為凡事都靠頂層管理,導致基層官員功能嚴重萎縮,無法再扮演挖掘社會問題、下情上達的主動角色,這將讓中國在應對重大公衛、突發事件時顯得遲緩。他說,新冠疫情初期,武漢醫生李文亮上網發出警訊,反遭公安約談就是一個下情無法上達的明顯案例。

其次,習近平之後的接班人也恐將難以施展,因為第三次「歷史決議」將習近平的權力「定於一尊」,並拉抬到比肩毛澤東之後,未來無論誰接班,恐怕都難脫習近平的強人陰影。

長期關注中共政權運作的寇健文說:「人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決策判斷能力一定是會下降的,所以不管習近平在健康良好的情況下他下台,或是他採取終身制的一個做法,長期來講,中共政權會面臨比較大的一個挑戰是在後習時代,這個接班人能不能變成一個真正強勢的領導人,擺脫習近平陰影。」

中共議決2022年經濟「穩字當頭」

與權力分配同樣棘手的是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這也是習近平的最大挑戰之一。

2021年的中國經濟在歷經上半年的強勁成長後,下半年已經放緩並出現疲態。

展望明年,據路透社12月初的報導,中共官方的經濟顧問團建議,將中國2022年的經濟成長目標下調並設定在5%至5.5%之間,此一數字略低於北京多年來追求GDP6%以上的成長目標。

雖然目前各大經濟研究機構的預測都顯示,中國2022年的經濟還可以成長5%-5.5%以上,不過,他們也警告,變種病毒Omicron的可能威脅、金融和高槓桿風險、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惡化跡象,以及網際網路產業和娛樂、課外補校等行業所受到的監管衝擊,都可能為明年的中國經濟帶來更多下行的風險。

星期六(10月9日)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發表講話。

在此前提下,中共中央政治局於12月6日的會議中特別強調,2022年的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擴大內需,做好「六穩(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六保(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任務)。」

就在同一日,中國房地產巨頭「恆大集團」因未能在美元債寬限期後支付債息,再傳違約風暴,並遭信評機構惠譽調降評比。此前同樣知名的「陽光100」、「花樣年」等房企,也先後傳出債務違約。

中共的口號正好反映出中國經濟在諸多領域所面臨的困境,這將對習近平的長期執政和中共統治的正當性一一帶來挑戰。

中國經濟「3駕馬車」出口獨木難支

相較於內需不振,中國在出口方面仍呈現榮景。受惠於東南亞各國疫情嚴峻,大量出口訂單回流中國。據官方統計,中國9月份出口額3057.4億美元,同比增長28.1%。不過,工廠加班加點趕訂單之際,卻遇上各地缺煤限電,讓部分出口業陷入停產的危機。

位於美國加州的獨立媒體人王劍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中國目前推動的經濟「三駕馬車」,也就是消費、投資和出口中,只有外貿出口仍一枝獨秀,但也是「獨木難支」,尤其中國勞動力等生產成本逐年升高,一旦疫情趨緩,出口訂單恐將再次流失,因此,他認為,明年中國的經濟危機四伏。

王劍說:「明年中國經濟最大的危機就是這三個地方,一個是房子,一個是出口,還有一個地方就是金融。因為房子一出問題,金融就會出問題,這就像當年美國的次貸危機一樣,所以你形容明年的經濟狀況,基本上你可以用4個字來形容,叫危機四伏」。

學者:經濟困境恐引發社會動盪

針對習近平的續任,位於德國柏林的政治學者張俊華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中共領導層間歷來有著根深蒂固的「一條船共識」,深知全黨都綁在一條船上,若船有破洞對誰都沒好處,因此形成相當的穩定性。在此前提下,如習近平這樣一個體力、智力均優、又懷有雄心的領導人偶爾打破常規,亦無不可。不過,許多跡象顯示,2022年中國經濟持續放緩所帶來的不確定感,是中共現在最大的「心病」。

張俊華說,政壇不少人也擔心,習近平若無限期續任,最終可能帶來中國版的「普京現象」。他說,俄羅斯總統普京20年前要求人民給他20年,打造一個偉大的俄羅斯,但20年過去了,他並未能實現承諾。

相較之下,習近平也喊出了「中國夢」。

但據自由亞洲電台報導,有中國「御用經濟學家」之稱的清華大學學者李稻葵12月初在一場演說中不諱言,未來5年,中國經濟將面臨改革開放以來「最困難的時期」。

對此,張俊華說,相較於西方國家,經濟困境在中國恐帶來更嚴重的政治衝擊、甚至引發人民鬧革命。

張俊華說:「西方國家的經濟不好,老百姓也不是很愉快,但是不會涉及到社會不穩定或是鬧革命的現象。但中國就不一樣了,中國經濟不好的話,就很害怕社會不穩定、政治不穩定了等等,就怕政權被推翻了。從這一點來說,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屢觸西方底線戰狼外交難樂觀

除了種種內憂,在外交方面,多位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學者一致認為,未來一年,習近平恐面臨外患不斷。

明居正分析,中國接連爆發新疆人權問題、香港問題、台灣問題,還有沒完沒了的戰狼外交爭議,乃至網球明星彭帥遭性侵事件,幾乎每一件都觸碰西方人權及道德底線,迫使各國必須在道德與中國市場利益之間選邊站或重新找到平衡點。

張俊華則認為,即使是前幾年,對於習近平推銷「一帶一路」戰略高度歡迎的非洲各國近來也因為中國投資減少、以及陷入債務危機等問題,降低了他們對中國的忠誠度。他說,中國若想要化解這一連串的涉外爭議,重塑其在國際間的政治信任度,就得嚴厲針砭先前政策和戰狼外交的錯誤,然而,張俊華質疑,習近平周遭多是唱讚歌、拍馬屁的官員,而中共也一向拒絕自我批判,因此,中國在二十大前的外交局勢仍不容樂觀。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231/1690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