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社會觀察 > 正文

過夠了:我為什麼決定和上海分手

過去這一年,每一個人都在討論上海

《愛情神話》火了之後,上海的風評來到了某個頂峰。中國生活方式樣品屋,work-life balance標兵……過去說上海精緻過頭,現在也變成了是浪漫至死。

圖片

但是,在這個全民精滬的關頭,我一個滬漂了6年的朋友小芋,決定離開上海——那種下樓就是小紅書的生活,她突然過夠了。

她厭倦了大家對「上海lifestyle」的過度營銷,這讓一些事情開始失控,比如房租。

3年前,她曾在巨鹿路上每月花1萬9租下一套約70平的精緻公寓。

「當時已經覺得貴了,現在居然漲到2萬多一個月!瘋啦真的,根本不配。」

而她離開梧桐區前的最後一套房子,「月租才1萬6,才。」 她跟我強調租得多麼划算,我只覺得大家對房租的描述已經不是一個貨幣單位。

圖片

 博主的老洋房之家@Seven

更別提那些被瘋狂吹捧,實際上一點也不好吃的網紅餐廳;原本安逸的安福路、武康路,總被大批淘寶網紅占領;本想帶本書去咖啡店享受一下午,結果卻被懟臉拍攝……

這裡是一個6年滬漂眼裡,變了的上海。

圖片

我曾經是一個非上海不可的人,至今很愛這座城市。只可惜在我離開上海的時候,上海已經變得太喧鬧了。

我從2015年底開始住在梧桐區,那幾年的咖啡店周一到周五都還是蠻空的。我不用坐班,所以只要避開周末,就可以在大家上班的時候,去享受清靜的梧桐區。

但從2020年開始,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疫情,大家創業、被裁員,好像一下子統統都不用去上班了,於是梧桐區從周一到周日都沒了安靜的時候。

人多也就算了,我最煩的是,網紅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這類人群大多出沒在武康路、安福路和五原路那一帶。低配網紅是自己拉一個行李箱,進一個咖啡店,擺拍好多張之後,去咖啡店廁所換套衣服出來再拍。

圖片

某家咖啡店老闆不堪其擾,對網紅們貼出的告示 @021視頻

高配是直接開一輛保姆車停在路邊,裡面密密麻麻掛滿了衣服和配飾。大夏天你就能在武康路上看到網紅穿著人工皮草,拍下一季的淘寶圖了。

圖片

這讓上海的咖啡店再也不是以前的樣子了。現在隨便挑一個下午打算和朋友去悠閒地看個書,很容易會被旁邊拍照的人影響到。

我不喜歡入別人的鏡頭,總是要注意躲避,但有的人拍照就在你身邊,靠在牆上拍,躺在凳子上拍。

我儘管是背景,但也快是被懟臉拍攝的地步,通常只能趕緊走掉給他們讓位。

圖片

@momo

我常去的一家咖啡店非常小,不到20平,在充滿了咖啡店的永康路上。店門口有扇落地窗,窗外是靠街擺放的一條長凳。

有時候,你在店裡靠著窗戶喝咖啡,店外就有人整個趴在窗戶上,擺出各種姿勢,幫忙拍照的人就在店裡朝外拍攝。

你只覺得你本人比他們尷尬多了。

圖片

@永康路KFC爺爺

現在的武康路、安福路,我們都送個別名:南京東路分路。人多不說,好多人還要到馬路中間來拍照。

圖片

以前那些區域還能見到普通遊客,現在那邊的路人每一個都超美超精緻。

在離開上海前的一年,為了躲避這些網紅,我養成了「錯峰生活」的時間表:一大早去咖啡店吃個早餐,因為網紅們起不來;晚上7點就到酒館喝早酒,等到9點左右網紅們來了,我再轉場到餐廳吃晚飯。

圖片

什麼是梧桐區的生活?我聽說過一個公式:

一個身材健美、小麥色皮膚的長髮女子,戴著墨鏡坐在一個有陽光的咖啡店裡,身邊是她的狗、單車和一束花。

圖片

@攝影師菲菲

老實說,我平時確實會早上一起來就去家樓下咖啡店買杯咖啡、吃個麵包,坐在那裡看會兒書;或者下午去個家附近的健身房健身,回家路上買個蛋糕回家當下午茶。

這種看上去很西式、很上海的生活方式,就是我的日常。

但是,現在很多所謂的生活方式公眾號,過度營銷梧桐區的概念,讓大家周末來一趟,好像是一個隆重的儀式。

住在梧桐區外的上班族,好像一定要到梧桐區的某個餐廳吃個什麼大餐,打扮得美美的跟姐妹一起拍個照,這才是一個美好的周末。

圖片

@生煎娘舅

很多北京的博主現在也搬到上海來,因為上海永遠有新的店能當背景拍照。

是的,現在的上海,翻店率極高。我跟朋友約飯都要講:「那家店聽說不錯,趁它關門之前趕緊去吃一下。」

但很多餐廳、咖啡店的存在,更多是為了大家拍照服務。現在北歐風、性冷淡風都不流行了,最流行的是露營風和東南亞風,朋友圈文案都是「假裝在xxx」。

圖片

@G僧東

像我家樓下有一家餐廳,在社交媒體上很火,潮男潮女都要來吃一頓brunch拍照打卡,才算是過了周末。

我去試了幾次,真的非常一般,不值那個價格。但每次店門口兩邊的斑馬線上都擠滿了排隊的人。

如果說我離開上海還有什麼想做又沒做的事,那就是衝著那些排隊的人大喊:很一般的!真的沒必要排隊!

其實我很希望那種網紅的風格,可以大範圍地推廣到其他二三線城市去。那樣的話上海這些店就沒有什麼特別的,大家就不用都來拍照。

圖片

除了網紅店,街上還到處是穿衣服過度用力的人。即便是我這樣平淡過日子、並不在意潮流時尚的人,在上海也會時常感受到穿衣壓力。

圖片

@_老許呀

我的穿衣打扮是只要大方得體就可以。但有時即便就下樓買個麵包,我出門前都要想一想:我穿這套衣服OK嗎?

有時候沒化妝沒洗頭,想去熟悉的咖啡店坐坐,但忘了那也是大家會去打卡的地方。要是裡面擠滿了精緻的男孩女孩,我會覺得有壓迫感,就不願意進去了。

其實,真正在梧桐區過生活的人,是什麼樣的呢?

是我們穿著大褲衩子,隨便套一個襯衫或者T恤,素顏油頭下樓喝個咖啡吃個冰淇凌,曬曬太陽,從不自拍。

圖片

街邊喝啤酒看報紙的老爺爺 @小芋

是在弄堂里,出門回家都有鄰居打招呼。倒垃圾的時候社區阿姨會滿意地看著你分好類,稱讚一句:小姑娘丟垃圾很認真的嘞。

是我偶爾也會穿著家居服下樓,非常快速地走到小區門口的便利店,買完東西又迅速跑回家——滿大街都是穿著時髦的人,我還是會不好意思,但我真的只是下來逛逛便利店而已。

朋友還會說,你現在終於也被上海同化了,會穿睡衣下樓了。但我們都忘記了,現在外界對上海的評價,早已不是會有居民穿著睡衣在街道溜達的市井氣,而是連阿姨爺叔都時尚感爆棚的大都市。

其實,上海有很多其他性格是在公園裡、菜市場裡,里弄巷口鄰居間的寒暄里,精緻只是它的一部分。但現在,統統被「生活方式」所概括了。真正在這裡生活的人,空間受到了擠壓。

過夠了:我為什麼決定和上海分手

街邊的上海人家在摘菜 @小芋

我前段時間聽說,我們社區里一個的麵包店,一個老人小孩和中年人都會光顧,我們年輕人也常去曬太陽、聊天喝茶的地方,現在可能要換成一家運動潮流商品店。

我聽說這個消息之後又失望又生氣,我很清楚,那個店面一旦變成了一個很「生活方式」的地方,它的社區感就徹底消失了,這家店以後註定只有一幫潮流年輕人,老人家們再也不會去了。

圖片

圖片

我想要逃離的想法,源自一次去雲南的出差。

當時工作完我就順便在大理休假,在那裡有很好的陽光,很美的星空,節奏很慢,人過得很舒展。第一天我覺得很舒服,第二天覺得不想走了,到了第三天我就開始想:那我為什麼不搬過來呢?

我馬上看了看大理的房租,更堅定了我要搬過去的想法。

要知道,我在上海的房租一個月就快兩萬了。再加上吃吃喝喝,一個月的花銷在3萬左右。而搬到了大理,三室兩廳還帶一個院子和天台,6000塊一個月。

我喜歡做飯,繞了一圈菜場,我要的調料那裡都能買到,菜和肉比上海的又好吃又便宜。這麼一算下來,每個月支出斷崖式下降。

圖片

而自從動了搬到雲南的念頭,再回到上海,我就愈發跟城市氛圍格格不入。

有一次我和朋友約在武康路的一家餐廳吃飯,飯後走路去我們喜歡的酒吧喝酒。那天剛好下過雨,濕漉漉的,很舒適的氣溫,是大家想像中最浪漫的上海。

當時朋友們都在感嘆:今天的空氣好舒服啊。但我當時心裡暗自想:這空氣里什麼味道都有……雲南的空氣才叫舒服呢。

上海的自由、浪漫、便利和美食美酒,都曾經是我最想要、對我來講非常重要的東西。但是突然到了現在這一刻,我突然覺得有點夠了。

圖片

 @ryukakouu

尤其是過去兩年,上海變得很嘈雜,大家都活得很懸浮,好像每天都在追趕什麼東西,每天都填得很滿,反而沒有了靜下心來想想自己的時間。

我開始厭倦了重複的吃喝玩樂,厭倦了梧桐區的那一套東西。

我現在離開上海兩個多月了,但從沒有一次想念過上海那些咖啡店、小酒館、餐廳和玩樂的地方。我發現,上海的這些誘惑並不是我安身立命的必需品。

相比之下,小城裡每天能看到的夕陽,滿眼星空,才是更無法觸手可得、值得追求的東西。

現在我想到上海,懷念的仍然是那些煙火氣的部分:那些記得我愛喝什麼的咖啡師,記得我喜歡點什麼的餐廳服務員,會幫我把馬蹄的皮剝好的菜市場阿姨,會敲開我門給我塞水果、過年給我盛好幾份自家燒的上海菜的鄰居……

是他們讓我覺得,上海是家。

而上海本身,就像我一個很多年的老友。總歸她身上是有一些毛病你是忍不了的,但是她又有很多跟你氣味相投的地方,能夠跟你互相扶持著走一段路。

圖片

現在,我想試試看別處更腳踏實地的生活。也許如果在別的地方過得不開心,我還是會隨時回到上海。

但我期望,那個時候的上海,已經脫離了某種虛幻得不真實的懸浮「情調」,把生活本身(和房價)找回來。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127/1701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