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靈隱寺中的一副對聯,僅有14個字,卻寫盡了一生,點醒多少世人

但凡從古至今都享有盛名的古蹟,多半會有文人墨客為之蘸筆。比如范仲淹就寫過《岳陽樓記》,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千古傳唱;比如崔顥寫《黃鶴樓》詩,「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上過學的人都背過。

靈隱寺是國內佛教名寺,也是浙江杭州名勝。靈隱寺的歷史非常悠久,它始建於東晉咸和元年(326年),算起來至今已1694年了。北宋時期的靈隱寺就成了天下禪宗聖地,除了吸引佛教徒,也吸引了無數名士游訪。

說到靈隱寺,大部分人都會想起「活佛濟公」。濟公法號「道濟」,出家後來到靈隱寺投奔天台宗高僧慧遠,因為濟公行事瘋癲,不守常規,其他僧眾對他很有意見,紛紛跑到方丈面前投訴。

方丈聽完,只是淡淡說了一句:「佛門廣大,豈不容一癲僧。」從東晉至清朝,靈隱寺一直備受重視,康熙皇帝還曾為靈隱寺賜名「雲林禪寺」,沒想到大家並不買皇帝的帳,還是習慣以「靈隱寺」相稱,從字面意思看,「靈隱」也確實比「雲林」好聽且更具有底蘊。

古代許多文士都寫過與靈隱寺相關的佳作,唐朝時,宋之問形容靈隱寺「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傳說中靈隱寺的桂樹都是月里那棵桂樹所結桂子飄落寺內長成的;宋朝蘇軾也讚嘆「溪山處處皆可廬,最愛靈隱飛來孤」,對靈隱寺風光十分推崇。

靈隱寺內還掛有這樣一副對聯:「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這副對聯看似簡單通俗,實則寫盡了人生真相。對聯的點睛之筆在於那個「半」字,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文化里有一種浙江杭州叫做「」,這副對聯便體現了中庸之道。

中庸的解釋有很多,通常認為,中庸指「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這與靈隱寺名聯的「半」字內涵相似,我們常說的「過猶不及」、「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其實都是強調萬事有一個量度,所以人生不會事事稱心如意,福禍總是相依。

「半」的智慧在中國文學作品中多有體現,看過《紅樓夢》的人基本都會對曹雪芹筆下那副對聯印象深刻:「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人的欲望如果得不到克制,就會釀成惡果,即使你事後悔恨也來不及挽救。唯有時刻注意一個度,才能保住平安。

與這副對聯思想相似的,還有清代學者李密庵的《半半歌》。《半半歌》曾經被著名學者林語堂引用,很多句子讀完都令人深思,比如「一半還之天地,讓將一半人間」,「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顯」。這首歌是中庸智慧的集中體現,感興趣者可以去讀讀全文。

「萬事只求半稱心」,福一半,禍一半,人生就是福與禍的輪迴,沒有誰的路會一直平坦無風無浪。你只看到悲苦,自然無法放寬心胸,只看到快樂,必然無法警醒自身。靈隱寺對聯暗藏的中庸智慧,可以點醒多少被欲望貪求所惑的世人!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縱橫文摘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216/1709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