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藝術世界 > 正文

身為中國人,欣賞國畫必須知道的4個點!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庸》

中國畫是中國傳統民族繪畫的統稱,也稱國畫或水墨畫。她是以墨為主要顏料,以水為調和劑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畫種,形成了融匯民族文化素養、思維方式、審美意識和哲學觀念的完整的藝術體系。

《牡丹冊》

欣賞一幅中國畫作品,對於一般人來說,常常是能否"看懂"作為評判標準。一般來說,工筆的、寫實的作品就容易欣賞,因為它是具體、真實的,屬於看得懂範疇。但如果是粗放的、寫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寫意的作品,就較難欣賞了,因為它不寫實,形象不具體,就看不懂,而且更無從知道作者的寓意了。那麼,我們應該怎樣來欣賞國畫呢?

首先說明,中國山水畫和古代思想的互證非常緊密,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思想體量非常大,這就表示很難有一篇文章可以把一系列的審美和理念通通說盡,歸根結底還是要多讀書的。所以本文接下來的表述也只是一己之詞而已。

《碧桃圖》

欣賞國畫作品要看神韻

就國畫而言。看畫一般要先看畫面的整體氣勢,用中國術語來說就是先體味其「神韻」,或者是「神似」;然後再看筆墨趣味、畫的構圖、著色、筆力和線條等;最後才看造型,似像不像或形似。這種抓「神韻」的欣賞方法就是抓住了國畫的實質。因為「神韻」是一種高層次的藝術審美享受,是中國畫家們追求的目標。

當然,要從畫中去體驗到一種「神韻」並不是一種容易的事。它不但要求要有一定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也要具備一定的國畫的基本知識和文化內涵,才能夠更好地去欣賞國畫。

《枇杷山鳥圖》

欣賞國畫作品要看筆墨

在傳統「六法」中「骨法用筆」排在第二位。「骨法」在中國畫中指的是運用線條作為骨架進行造型的方法。它融合了漢字書法中用筆的規律和美學原則。體現了線條的力度、質地和美感。

中國畫以線條構成,是與中國藝術家對線條的情有獨鍾和獨特的感受是分不開的。古代繪畫的先祖認為:以點作畫易於零散和瑣碎,以畫作畫易於模糊和平板,用線條最易於捕捉物體的形象及動感,最適宜發揮毛筆、水墨、宣紙和絹帛的特性。可以說線條是中國畫家獨到的藝術語言,是中國畫的靈魂。

筆韻是國畫家追求的最高境界。運筆時所表現出的一種內在節律,通過氣與力的統一變化而形成。用筆的韻律感和節奏感亦是國畫家們的心弦撥動。或渾厚蒼勁、剛健挺拔,或含蓄內斂、飄逸灑脫。無不是國畫家們的千錘百鍊和用心血汗水澆灌的結果。

《仙山圖》局部

中國畫以墨為主,以色為輔,是其基本特點。筆墨二字幾乎成了中國畫的代名詞,如果說西方畫是體、面、色的交響,那麼中國畫就是點、線、水、墨的協調。中國的畫家深諳繪畫要旨,認為畫面太枯燥,則有燥氣;畫面太濕,則無生氣。墨無變化則僵滯死板。因而數塊濃墨必以淡墨破之,一片淡墨必以濃墨破之,一片枯墨必以濕墨潤之,一片濕墨必以枯墨提醒。觀畫時往往尚未看清具體形態就已被畫面筆墨中溢出的抽象意韻所感染,在欣賞國畫時往往也從這裡入手。

在中國畫的創作過程中,始終離不開墨。用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潑墨法、積墨法、破墨法、宿墨法、漬墨法和蘸墨法等。好的國畫無不在用筆、用墨、用線、用水等方面有高妙之處。在畫面上顯現出濃淡乾濕變化。古人云:「乾裂秋風,潤含春雨」,就是這個道理。

《明皇幸蜀圖》

欣賞中國畫要看構圖和形式

從古到今中國畫的構圖有諸多形式,自成章法布局。東晉顧愷之稱之為「置陳布勢」,謝赫則稱之為「經營位置」。說法雖不一樣,但其意相同。即畫家將要表達的內容和形式加以組織、安排,構成一幅體現個性,呈現氣勢,和諧統一的整體畫面。一幅作品的境界高地,奇特平庸,構圖非常關鍵。

構圖的法則有其自身規律,構圖的來源是生活、是眼界、是修養、是格調。構圖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因為中國畫使用獨特的散點透視法,用這種透視法來展現絢麗多彩多姿的世間萬物,給繪畫家們帶來極大的自由空間和靈活性。它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不求物體具象,只求構思和形象入理。

《荷鋤歸樵》

中國畫講究穩中求奇、險中求穩、著意對並、打破對稱,形成一個富有節奏的協調整體。大多採用「三七停」起手法則,把主要物象放置在三七點上對打破均衡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易於形成韻律節奏,給觀畫者以視覺美感。

繪畫有高有低,因而就有了不同時代的品評標準。張懷瑾提出了「神、妙、能」三品,朱景玄提出了「神」、「妙」、「能」、「逸」四品,黃修復則強調「逸」、「神」、「妙」、「能」四格。張彥遠定了「自然」、「神」、「妙」、「精」、「謹細」五品級。不論是神先逸後,還是逸先神後,都說明中國畫家始終追逐著高品位。充滿著美學意識,自我意識,在借鑑傳統的基礎上艱難探索,力求創出個人高雅的風格,力爭呈現出更加自然的氣息。

《果熟來禽圖》

看畫還要遠觀其勢,近取其質。利用不固定的視距、觀其物象。遠看大勢氣韻,近看點線質量。「六法」精論,千古不移,是畫學傳統的金科玉律。在中國繪畫史上這一理論具有無法撼動的深遠作用。也是時下評價、品賞中國畫的根本法則。凡書畫人必受這一法則的約束和檢點,用這一法則鑑賞,評價中國畫作品,其高低自可辨也。

中國畫講究「可行、可望、可居、可游」,這四種所想表達的都是一種「沉浸式」的觀賞方式,要「近視眼」地看,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杏花鸚鵡圖》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鴻漢文創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224/1712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