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海邊的西塞羅:火還是燒到中國身邊 俄烏戰爭推倒了首張多米諾

尹錫悅這個人,現在被稱為「韓國的川普」,他的外交主張與文在寅是剛好相反的。他主張韓國在中美競爭中應該站在美國一邊,繼續引進薩德系統,在中韓與日韓之間優先發展日韓關係,甚至加速將美日韓三國軍事合作變為真正的軍事同盟——簡單的說,尹的主張每一條都戳在了文「三不原則」的肺管子上。他這些主張一旦施行,半島目前穩定的基石就沒了。

勝選的尹錫悅

終於,那場隔岸之火,還是延燒到了我們身邊。

當地時間3月10日6時(北京時間5時)許,韓國中央選舉管理委員會完成總統選舉100%計票。反對黨候選人尹錫悅得票率為48.56%,以0.73%的極微弱優勢戰勝現任總統文在寅的繼承者李在明,當選了新一屆的韓國總統。

0.73%,這是一個微小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差距,大選前任何一點風吹草動發生一丁點改變,都可能會讓這個結果完全不一樣。而這樣論來,也許勝選的尹錫悅最該感謝的那隻「蝴蝶」,是剛剛爆發的那場俄烏戰爭。

非常巧,在此次大選結果公布前,我剛剛跟一位在韓國謀生的朋友聊了聊。

據他說,韓國民間對這次俄烏衝突的關注達到了空前的高度,雖然爭論也許沒有中國國內這麼激烈,但關注程度遠遠過之。幾個主要報紙和電視台連篇累牘的都在報這個事兒,風頭甚至一度蓋過了大選本身。

而且非常奇特的是,除了少部分人表現很激動之外,大多數韓國人看完了俄烏局勢以後,沒有像歐洲國家的人那樣直接上街,只是保持了一種異常沉默但又異常關切的狀態。

分析一下你會發現,韓國人確實太有理由關注這場戰事了,因為俄烏關係與朝韓關係其實有很多相似之處:

俄烏與朝韓都是被聯合國所承認的主權國家,而歷史上也曾都是一國,朝韓還是真正的同一個民族。

而與俄羅斯相似,朝鮮也是一個軍事實力大於其經濟實力的國家。

且朝鮮一直遭受著西方比俄羅斯更長久的制裁——這意味著如果仗真打起來,朝鮮對西方那些制裁會比俄羅斯更不敏感。

另外,朝鮮也是已經在事實上擁有了核武器的國家,韓國則是一個核門檻國家,普京這次一邊打仗,一邊對西方採取核威懾的策略,到底會起到什麼樣的效果,朝韓眼下可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

當然,與俄烏之間巨大的軍事差距,讓人們普遍預期烏克蘭最終會屈服不同,韓國人應該是不會認為他們的北方鄰居一旦開打有能力把他們吃掉。但戰爭把烏克蘭城市炸了個稀巴爛的慘狀他們可都看到了。基輔距離烏白邊境只有100公里,可首爾距離三八線更近,只有34公里,朝鮮都不用飛彈,一輪火炮齊射就打過去了,就能達成「首爾一片火海」的目的。

所以只要戰端一開,無論誰輸誰贏,韓國老百姓已經輸了,他們的小日子會被打碎,他們的家園會被摧毀。作為一個已經進入已開發國家行列的國度。韓國人有多不願意這樣的悲劇在自己身上發生,你想想看就知道了。

所以選擇一條怎樣的路徑避免這種未來,是左右他們怎樣投票的一枚最關鍵的砝碼。

即將卸任的總統文在寅,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平和,也讓我們中國人更喜歡的人。

作為脫北者後代的他,在外交上施政有一個基本判斷,既相信朝鮮是可對話的,而韓國應該在中美俄日等國家之間的執行一種「間於齊楚」的准中立政策。

所以在上台後,文在寅對朝延續了盧武鉉時代的「陽光政策」,緩和南北關係。

而對中俄,面對棘手的薩德飛彈問題,文在寅總統作出了「三不承諾」,既韓國不再考慮追加部署「薩德」系統,不加入美國反導體系,不會將美日韓三方現有的軍事合作發展成為三方軍事同盟。

這個三不承諾,可以說是這幾年中韓關係維持和半島穩定的基石。

但很多人忘記了,這個基石之下還有另一個基石,那就是韓國方面預期中國和俄羅斯能夠動用其影響力制約朝鮮的行動。

也就是說,在目前的格局下,中俄兩國充當了朝鮮對韓關係中的一種「中保」。並用這種擔保穩住韓國,換取了它的「三不承諾」。避免了半島局勢的兩極化。

可現在的問題在於,俄烏戰爭一爆發,至少俄羅斯在這一體系中「擔保人」的信用度已經嚴重降低了。朝鮮如果效法俄羅斯對烏克蘭採取「特殊軍事行動」的方式,處理對韓關係,在邏輯上似乎是沒有任何問題的。至少俄羅斯無法說什麼了——你幹得,憑什麼我干不得。

所以自本輪俄烏危機加劇起,韓國國內對文在寅外交思路的質疑就在劇增。最終,戰火的燃起,幫助文在寅的反對者尹錫悅拿下了最後一點至關重要的選票。

尹錫悅這個人,現在被稱為「韓國的川普」,他的外交主張與文在寅是剛好相反的。他主張韓國在中美競爭中應該站在美國一邊,繼續引進薩德系統,在中韓與日韓之間優先發展日韓關係,甚至加速將美日韓三國軍事合作變為真正的軍事同盟——簡單的說,尹的主張每一條都戳在了文「三不原則」的肺管子上。他這些主張一旦施行,半島目前穩定的基石就沒了。

多說一句,尹錫悅這次打出的口號叫「必生則死,必死則生」,這個必須要用漢字表達的口號的火藥味,你自己體會一下……

按說這種典型的韓國右翼主張,在過去的韓國市場也是有限的,因為半島和整個國際局勢的相對緩和讓韓國人覺得他們還有「間於齊楚」的空間,即便右翼總統執政,受相當數量民眾支持的左翼也會用議會對其進行制衡。

可是俄烏局勢惡化後,這種制衡力量可能隨著韓國人劇增的安全焦慮消失,韓國人將更加認同尹的主張。認為自己應該趕緊選邊站。證據是,尹錫悅之前在接受韓國《中央日報》採訪時的一句話,近期被不斷地引用。他當時說:「只有韓美關係鞏固了,中國等其他國家才會尊重韓國」。

當然,說是一回事,尹上台後能不能最終執行他的外交轉向,取決於介時他有沒有足夠的例證來堵韓國左派的嘴。

而目前看,最有可能被尹拿來當案例推動其主張的,就是俄烏戰爭的最終結果。

尹錫悅正式上台要等到5月,到時候俄烏戰局應該已經明朗化。根據戰爭的三種不同結果,韓國可能產生三種不同的反映:

如果戰爭最終結果是俄羅斯全贏,打成了全部或者大部分戰爭訴求,普京挾勝利之威鞏固了自己在國內的政治地位。那麼這種核威懾加常規武裝入侵的思路,就會成為一種新的範式。韓國民眾會非常擔心這種範式被朝鮮拿來套用在自己頭上。這種情緒是中俄很難安撫的、無疑會幫助尹執行他加速倒向美國的計劃。

如果戰爭的結果是俄羅斯被拖垮,甚至出現俄內部政局的不穩定,那麼對半島局勢來說也不會是一個好消息:因為俄羅斯是朝鮮目前為數不多的仍能進行正常貿易的國家,俄政局的不穩甚至哪怕只是經濟的持續衰退,都會殃及朝鮮這條「池魚」,受到波及後的朝鮮會做出什麼反應是不可預期的。一旦北鄰有動作,韓國一定也會作出反應,尹錫悅執政的情況下,這個反應中最大的可能性,恐怕依然是加速向美國靠攏。

這樣算下來,能說服韓國保持目前外交政策不變的結局只有一種:俄烏打到最後握手言和,烏克蘭沒有被逼就範,俄羅斯也沒有崩潰。雙方退回到近似2月24日開戰前的那種狀態。唯有如此,韓國國內左派才有充足的理由反對尹的親美主張,維持半島目前相對穩定的局勢相對長的一段時間。

當然,局勢最終怎樣發展,已經超出了我們可左右的範圍。

寫到這裡,不由得要感嘆一下,中韓關係應當說是在近30年來我們在周邊關係中經營最為成功的關係之一。

短短30年中,兩國從尚未建交(今年剛好是中韓建交30周年)到一度成為在歷史問題等問題上「共鬥」日本的夥伴,再到薩德危機被成功按下暫停鍵。中國一直在利用相對還不錯的中韓關係,成功阻滯了美日在亞太地區組建「小北約」的企圖。而韓國的存在,也給亞太各中小國家提供了一個在中美之間不選邊站的外交範式。所以維護良好中韓關係的價值,對我們來說,是必須收好的一個官子。

可是「拉韓」戰略能夠執行,前提是半島乃至整個國際局勢必須處於相對緩和期,讓韓國民眾認為安全問題還不是那麼迫切的考量。這樣他們才會支持文在寅政府執行軍事上靠美國、經濟上跟中國、歷史問題上鬥日本的策略。保持准中立的態勢。

如果和平的大環境消失了,韓國民眾對安全的擔憂壓過了對經濟發展的渴望,那麼中國用以拉住韓國的經濟紐帶,其效力就將大打折扣。

這不僅會造成薩德問題等陰影的重現,韓國加速倒向美國也很可能會在亞太地區產生連鎖反應,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甚至越南等一連串還在中美之間「間於齊楚」的國家將跟從效仿。這將是我們最不願意看到的局面。

所以,就像我在《誰是朋友,誰是敵人,要不要分的那麼清?》一文中一再說的:維護世界整體的和平與穩定,保證各個中小主權國家及其國民有足夠的安全感,這是對我們最為有利的格局。因為只有讓這些國家首先感到安全,他們才會更多的在乎發展。而發展所必須的經濟合作,恰恰是我們中國最能發力的方向。

只要環境和平了,生意做多了,夥伴拉住了,美國對華的包圍網,就永遠只是紙上談兵。

所以我們應當祈願俄烏之間的戰火儘快的、以讓俄烏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結束,不要再發生更大的地緣地震了,震得韓國這張脆弱的多米諾骨牌倒向美國,並引發東亞地緣的連鎖反應。

事實上,如果一切可以重來,我們最該祈願俄烏這場倒霉的戰爭不要發生。

這絕不是「聖母心」,而是基於我們中國實實在在利益的考量:當下的中國,只有在「去冷戰」的和平環境下,才能揚長避短,最大限度的發揮我們的優勢——合作的優勢,發展的優勢,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優勢。

而一旦冷戰重臨,各國尤其是我們周邊中小國家將安全考量優先於他們的發展考量,我們賴以合縱連橫的「長項」就會喪失,進而陷入被動之中。

中國是當今世界上最需要和平,也最呼喚和平的國家。用心想想,你會發現這絕對不是一句政治正確的套話。

所以請那些為戰爭較好的人閉嘴,你們所期望、呼喚的那種局面,將最嚴重的損害我們國家的切身利益。

最後,但願韓國這張關鍵的多米諾骨牌不要倒下,也願和平早日降臨第聶伯河之畔。

因為遠方的這場戰火,真的已經開始延燒到了我們身邊了。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牆內 海邊的西塞羅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311/1719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