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科學家找到了最有效的起床鈴聲

什麼樣的起床鈴聲最能喚醒我們?畢達哥拉斯在公元前500年左右提出了同樣的問題,雖然那時候還沒有電子設備——但古希臘人有自己的奴隸,他相信特定的樂曲——能量的旋律——有能力抵消睏倦。他說的似乎有道理。現在的研究表明,某些提示音確實可以提高我們醒來時的警覺性。

特別是,具有「調性」品質的鬧鐘(試試The Jackson5的「ABC」)的旋律能夠激發聽眾的活力,非常適合有效喚醒。

但為什麼會這樣?我們首先需要了解我們的大腦在脫離睡眠狀態時對複雜刺激的反應。

剛醒來時昏昏沉沉的反應遲鈍。我們的起床方式不僅會影響我們的心情和一天的前景,還會影響我們的認知和心理表現。

在某些情況下,醒來後的昏昏沉沉可能會在幾個小時後變得危險,因為它會降低我們在關鍵決策中的表現(例如在健康環境、應急響應、安全或駕駛時)。

這種警覺性降低的認知狀態被稱為「睡眠慣性」。這是一個日益令人擔憂的問題,因為它在執行包括駕駛在內的高風險任務時可能會產生嚴重後果。

如大腦成像技術所揭示的那樣,從睡眠到警醒的變化並非類似開關的瞬時切換系統。

喚醒依賴於複雜的生物過程,包括增加大腦的血流量。

研究表明,與對喚醒很重要的其他區域(如基底神經節)相比,對警覺表現很重要的大腦區域(前額皮質區域)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啟動」。這意味著你醒著,但又不完全清醒。

研究還表明,與睡前狀態相比,醒來後大腦內的血流活動會減少。

因此,警惕性可能部分需要刺激重分配血液流向大腦的機制——某些類型的聲音和音樂可以做到這一點。

另一個影響因素是當時的睡眠階段。與深度慢波或快速眼動睡眠相比,如果您從淺睡眠中醒來,您不太可能感到昏昏沉沉。

淺睡眠階段的特徵是 Theta波頻率(根據大腦的電活動測量),並且可能與睏倦感有關。在這個睡眠階段,來自外部刺激(例如警報)的喚醒可以迅速將人從睡眠中拉出來。

相反,深度睡眠或慢波睡眠由與無意識相關的 Delta波頻率組成。這是更具挑戰性的睡眠階段。

喚醒音的有效性還取決於年齡。18至25歲的年輕人需要比老年人更響亮的警報,而青春期前的人需要比年輕人更大的閾值。

18歲孩子的鬧鐘可能要比80歲老人的高20分貝。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不同的聲音可以對人類醒來後的表現產生影響。

2020年發表的系統綜述顯示,500 Hz左右(以赫茲為單位測量的聲音音高)比2000+ Hz的頻率更能喚起幼兒。

目前缺乏關於成年人的研究,但一般認為結論應該差不多。

語音通知,例如一個人大喊「醒醒!」比更高的頻率工作得更好。但是,它們不如500 Hz音調蜂鳴警報器有效——大多數手機中預裝的警報器。

我們的研究還探討了音樂的品質,特別是旋律,如何在鼓勵警覺中發揮作用。

我們發現,人們認知警報「音調」的方式也反映了他們醒來後的昏昏沉沉的感覺。

在這裡,與使用標準「嗶嗶」警報的人相比,很容易哼唱的曲調會使人經歷更少的昏沉。

其他研究也發現流行音樂(可以解釋為旋律)可以很好地抵消小睡後的睡眠慣性,如果是聽者個人喜歡的音樂,效果更佳。

下面是個人最佳喚醒音的選取:

首先,選擇你可以輕鬆跟著唱或哼唱的旋律;

它的主頻約為500 Hz,或者說音域的key在C5上;不要太快或太慢(每分鐘100-120拍是理想的);

另外,請記住,對於年輕人(或特別深的睡眠者)來說,音量必須更大。

大多數適當響度的預加載警報都會喚醒您,但特定設計(例如上面的那個),不僅可以有助於喚醒,還可以提高警覺性。

責任編輯: 李韻  來源:煎蛋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323/1724539.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