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童大煥:上層早已逃離,你還在「高考公平」的迷夢中內卷掙扎

作者:

「前天(2021.6.6)晚上,我接到大女兒打給我的感恩電話,感謝我成功地幫她逃離了中考和高考。我覺得這是我最成功的一件事情。你關於高考的文章寫得太好了!」

這幾天寫了幾篇跟高考有關的文章,呼籲打破高考壟斷,通過大學自主辦學自主招生,改變單一指揮棒格局,反向影向基礎教育,實現自我發現自我發展型教育。有朋友讀到,給我發來上面的資訊。

經了解,他女兒今年才19周歲,卻已經在某跨國科技公司上班一年多了。

她因為疫情出不去,上網課是晩上時間,所以選擇白天工作晚上上課。她首先看上某跨國科技公司,經過長達四個多月的層層面試,最後成功入職,成為該公司最年輕的員工(十八周歲)。她當時的競爭對手都是本科、碩士甚至博士。據說近千人報名,只錄用了3個,她是唯一的高中文憑。她從小讀的是國際學校,高中選修的是IB電影,大學學的是傳媒藝術。在公司負責技術培訓(英語母語)。

一個國際學校培養的孩子,高中開始就有自己的專業志趣,綜合素質和英語水平可以到跨國公司從事技術培訓,這就是一個沒有被統一高考制度格式化標準化的成功案例。

這也是國際上最通行的教育糢式。比如美國,沒有高考,只有一個由私營非營利機構舉辦的SAT考試成績作為參考,加上高中成績單、推薦信、一篇描述自己理想志趣的作文、一些介紹自己才藝和參加社會活動的資料,就可以申請上大學了。有人說美國人口少大學多,所以上大學競爭不激烈,非也!美國的大學是全世界招生,所以競爭還是相當激烈的。但是,美國是聯邦制,教育權在州,每個州甚至每個縣每個學校的教科書都不一樣,怎麼可能統一高考呢?但是美國人認為教育的目的從來不是記住標準答案,而是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

我們的統一大綱統一試卷統一錄取糢式,實際上是把千姿百態的人,變成不會思考、沒有獨特性的標準件。人家可能明明是某個行業的王者,但現行高考制度卻非要把他變成另一行業的青銅。這,便是當下高考制度對所有人都嚴重不公平的地方。這不是誨人不倦,而是毀人不倦。

很多人認為,只有一個標準一個錄取線下來,從高到低錄取,才是公平的,一旦大學自主招生,窮人家的孩子就別想上好大學了。

這是對教育規律和教育公平的根本性誤解。事實上,美國一些大學近年也開始根據中國國內高考成績進行招生錄取,但不是唯分數論,而是像SAT成績一樣,僅僅作為起點或參考,達到一定分數線後獲得面試資格,主要還是根據面試來錄取。有時考分高出五六十分的可能沒被錄,分數更低的反而被錄取而且給了不菲的獎學金。

認為全面開放大學自主招生,會對窮孩子不公平,使他們失去上好大學的機會,這完全是杞人憂天。

首先,越來越多的家長和孩子已經逃離或正在逃離國內統一高考,就像本文開頭的例子。這部分人群占考生比重已經非常高:

中國教育部2020年12月14日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70.35萬人,較上一年度增加4.14萬人,增長6.25%;各類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58.03萬人,較上一年度增加6.09萬人,增長11.73%。

70萬出國留學人員和國內當年高校畢業生相比,約70/900=7.8%。

它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當你還在擔憂高校自主招生會使窮孩子的錄取名額被「官富二代」擠占的時候,所謂「官富二代」中的相當多人,事實上早已不和你玩這個遊戲,而是積極主動逃離我們現有的教育體制,參與到歐美教育的遊戲中去了。其中當然也有很多普通人家的孩子,但基本可以推測,所謂有錢有勢、有能力利用特權擠占「窮二代」學位的「官富二代」,怎麼也有七八成在留學潮裡面。北京上海不少高中名校,到高三的時候,別地兒的考生在揮汗如雨的時候,這裡的不少高三班級已經空無一人了,因為孩子們都在忙著申請國外大學。

再來看這張整體性的直觀的圖,2020年各省參與高考的人數,和他們對應的戶籍人口數(現行高考制度,是在戶籍所在地參加高考),當年北京戶籍人口約1400萬餘,上海約1448萬,河南1.1億不到。但對應的考生數是:北京4.92萬,上海5萬,河南115.6萬。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河南每萬戶籍人口裡有105人參加高考,而北京每萬人里只有40個人參加高考,上海每萬人里只有30個人參加高考。

其中,固然有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生育率較低等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大城市的人們,經濟發達地區的人們,高考不再是唯一出路,不再是千軍萬馬獨木橋!出路多了,他們很多人選擇留學,或者不參加升學考試。

所以,當你還在擔心這些人搶你的學位,你還在現行「高考公平」的迷夢中苦苦內卷、掙扎的時候,人家早已經絕塵而去,甩你十八條街!

其次,大學自主辦學自主招生,自主招生只是手段,自主招生不是為腐敗、走後門服務的,而是為自主辦學服務的。

為什麼要自主辦學?

自主辦學的目的是通過競爭促進教育多樣性,多樣性才接近教育的規律和本質。

大學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擁有一席之地,必須展開錯位競爭,避開低水平的同質競爭。沒有自主辦學自主招生,這一點是做不到的。而有了自主辦學自主招生,它就可以辦出自己的特色,然後根據自己的標準去招生,反過來影向基礎教育的多樣性。

我們現在表面上有985、211、一本二本專科、不同專業等等「多樣性」,但這種多樣性是偽多樣性,是在一個標準之下的行政等級劃分。

我曾經看到一個知名藝術家的一段視頻,說,在中國考美院,所有的美院都是一樣的。但在美國,一所藝術學院跟另一所,是注重理論還是注重實踐,完全不一樣。

大學有自主性多樣性,中小學才會有真正的多樣性。學生們可以從小尋找、摸索自己的特長、興趣和愛好,重點發展,即使偏科,也不擔心未來沒有出路,甚至偏科偏成天才。

很多人高估了腐敗的破壞力,低估了專業操守的建設力。對於專業的教育家來說,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他們一輩子都夢寐以求的人生最快樂的事情,花錢請對方來讀書往往都在所不惜(即使從競爭角度也有這個需要)。更何況,中國人特別是中國南方商人,往往有捐資辦學的傳統,比如,福建陳嘉庚辦的廈門大學,曹德旺馬上又要捐100億元辦研究型福燿科技大學了,廣東近的則有李嘉誠捐資辦的汕頭大學,等等。

捐資辦學的意義是什麼?是我辦學不是為了錢,是千金散盡為培養英才!

沒有競爭,往往才會腐敗,有了競爭,大家各盡所能各取所需,腐敗就要少得多。

再說,只要「腐敗」不影向整體,又怕什麼?美國大學對富豪子弟有專門入學通道,比如連續幾年給大學捐資一定數額,孩子可以免試入學。這算不算腐敗?按我們多數人的思維,簡直是公開的腐敗。

但是,水至清則無魚,大學池塘里每年進幾個不用考試就入學的,怕什麼呢?何況富人子弟也並非都是紈絝子弟,往往是出身比你好,家教也好,甚至比一般人還努力。名額有限,不影向整體入學標準,那麼,就是大學反過來影向權貴子弟,而不是權貴子弟影向大學風氣。

而用富人捐贈的錢,可以讓大學有更深厚的財力,延攬天下無錢無勢讀不起書的英才,兩全其美,豈不善哉!

前幾天我給家人群轉了一個短視頻,說的是收廢品靠什麼賺錢,主要不是靠一般人理解的低買高賣,而是靠拆解分類。我說:「收廢品都需要靠專業的分揀來掙錢,所以現在的專業分工是越來越強了,我們這一輩子要掙到錢,一定要是在某一個社會需要的領域裡面做得很專業。」

但是,歷年來,但凡有人向我諮詢高考志願該怎麼填報的時候,我都會告訴他們:

選城市比選大學重要,選大學比選專業重要。

城市——大學——專業,這麼一種排序,本應排第一的專業,卻無奈被排到了最後。

為什麼?

因為,本來是專業最重要的,但是我們從小到大,都是應試教育,最後是每一科目都相對均衡,才能考出高總分,而不是發現自我發展自我型教育,孩子們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想幹什麼,所以到高中畢業的時候,基本上都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報考專業,都是抓瞎,什麼熱點報什麼,乃至於今天是熱點,畢業後可能就因競爭過度而成渣。

大學也一樣,追熱點,而不是辦出自己的專業和特色。

結果,我們的大學生,畢業後真正從事大學所學專業的,比例也許是全世界最低的。這不是浪費青春是什麼?!

如果初高中,就有自己明確的志向和興趣,一直堅持下去,進入社會的專業能力,是不是要高很多?比我們今天狗皮膏藥一樣隨意換崗位專業,是不是要強十倍百倍?而要達到這個目標,非得大學自主招生,反制基礎教育的個性化多樣化不可。

如今的大陸多數大學,相當程度上,只是為了混一張文憑。

而混文憑,顯然大學的名氣比專業重要多了。

至於為什麼城市比大學還重要,那是因為,選擇城市對命運的改變,比大學還重要!在哪個城市讀大學,畢業後因為情感等因素,留在那座城市的可能性就要大很多。

吾友十年砍柴兄曰:我妻子的堂弟,初中畢業在北京當兵,退役後不回老家,留在北京打工。2007年結婚,咬牙在北京買了套房。他妻子獨生女,東北人,為了丈人岳母將來到北京養老,岳父家掏出全部積蓄又在北京買了套房。我對他說,你現在的資產超過大多數在二、三線城市的博士、碩士。如果大城市與中小城市的馬太效應增加,那些博士、碩士的孩子進一線城市比他的孩子留在北京艱難得多———過去二十年,選擇城市比讀書更能改變命運。

研究城市化二十多年的我,對此體會簡直是刻骨名心。過去二十年,未來二十年,不論是就業還是購房,選對城市都比讀書高考,更能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

6月3日,有人微信我說:「那些小地方的人,如果能看到老師的理論,並跟著操作,簡直是造福幾代人,天和地的區別。可惜二八定律,在哪都適用,能意識到的人並不多。就算我自己的親戚,我都不敢勸。」

是啊,很多時候,勸是勸不動的,但如果有讀書上大學這個契機,留在大城市的概率,就要大很多。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經緯西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416/1735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