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港台 > 正文

香港有多自由?學者、漫畫家離港尋自由 外國記者會停發人權新聞獎

外國記者會對香港停發人權新聞獎©麥燕庭

香港准特首李家超指「新聞自由一直存在,毋須用『捍衛』一詞」言猶在耳,卻發生許串新聞和言論自由受壓的事件。已舉辦廿六屆、彰顯香港在亞洲區內仍可報導人權事宜的人權新聞報導獎,主辦的香港外國記者會突然宣布,「暫停」頒發今年的獎項,以免「誤墮法網」。據了解,該會是考慮到部分得獎作品來自涉及被指涉嫌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的網媒《立場新聞》可能帶來法律風險所致。事件觸發新聞自由小組過半數成員請辭,以示不滿。

另外,繼民意調查機構主事人之一的學者鍾劍華以「避秦」為由離港一日後,從事時事漫畫11年的漫畫家阿塗(原名吳甲川)今(26日)早在社交平台發帖,指已離開香港,因為在港創作時事漫畫「精神壓力巨大」,逼不得已離港,「原諒我軟弱無能,只能遙距透過創作繼續與香港同行」,為不能發聲者發聲,「希望將來香港歷史書上唔會留低一片靜默」。

本身是社會學學者的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總裁鍾劍華24日晚在社交媒體上以《不願作逃兵,無奈酬避秦》為題發帖,這名曾表明拒絕離港的學者表示,正在前赴英國的路途上,離開既有不想年邁父母擔心的原因,亦要爭取自由發聲:「只能盼望…空氣會新鮮一些;少一些明目張胆的謊言,少一些寡廉鮮恥的虛偽;不需要忍受天天來自官方凡撕裂與挑撥,不需要思慮時時可以隨意轉移的那些紅線會有天針對到自己。」但他會在英繼續協助香港民研和評論港事。翻查數據,親京媒體曾批評香港民研的課題,包括會否在去年的立法會選舉中投票,而警方亦曾約談,民研其後押後發布最後一期的民意調查結果,上月更因進行有關「俄烏戰爭」的民調而被警方國安處約談。

特首不評論《華郵》指政治推動自我審查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早出席會議前被問及外國記者會暫停頒發人權新聞獎和再有學者離港時表示,《基本法》賦予港人享有新聞自由,相關情況間或引起個別人士擔憂,對於記者提問的個別例子,她沒有甚麼特別評論,前者應由涉事組織作答,後者則反映不同人士可以自由進出香港,這也是《基本法》賦予的權利。不過,美國《華盛頓郵報》則認為,暫停人權新聞獎事件反映香港日益緊張的政治環境推動各機構自我審查

至於自1995年舉辦的人權新聞獎,今年因國際特赦組織去年退出香港和香港記者協會退辦而只有香港外國記者會主辦,一眾評審已評選各類別的得獎作品,並打算在5月3日世界新聞自由日的前後舉行頒獎禮,但外記會主席瑞凱德(Keith Richburg)昨午向會員發出公開信,宣布董事會決定暫停發獎,事因在過去兩年,香港記者在新的報導「紅線」下工作,灰色地帶甚闊,會方不欲為此誤墮法網。

他又說,該會將繼續在港「推動」(promoting)新聞自由,但近期的事態發展顯然令他們意識到,須改變方法。但他沒有交代所謂改變是什麼,只是向一眾評審及參賽者致歉。

在該會負責人權新聞獎的新聞自由小組成員麥勞林(Timothy McLaughlin)和馬天妮(Shibani Mahtani)事後在推特上表示已經請辭,麥勞林對會方如此取消獎項感到憤怒和傷感,直言不會管這叫「暫停」;而身兼人權獎評審的馬天妮明言,不同意會方決定,對會方的決定致以最深遺憾。據了解,已有八名小組成員請辭,占該小組成員人數超過一半,其中一人更是外記會董事、任職《華爾街日報》的Dan Strumpf,他在董事會內投票反對暫停發獎決定。

今屆是第26屆人權新聞獎,但該獎去年被親京報章批評,指第25屆得獎作品有抹黑警隊及中央政府之嫌,並質疑身為台灣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的社運學者吳叡人獲評論獎的《致一場未完的革命》一文違反煽動罪,引發爭議。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RFI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426/1740518.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