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中國動態清零政策面臨騎虎難下局面

一位上海居民從被鎖住的住宅樓門裡向外張望。(2022年5月3日)

上海封城一個月後,防疫目標悄悄地從「動態清零」下修到「社會面清零」。中國首都北京也因為疫情擴大而關閉了數十個地鐵站和公車路線,中國清零防疫政策再次引發討論。分析人士表示,中國既想壓制大量人口死亡,但群體免疫人數又遠遠不足,「動態清零」面臨騎虎難下的局面,不僅短期內看不到清零的盡頭,甚至連疫情高峰都尚未達到。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5月8日通報,5月7日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215例和無症狀感染者3760例,總共新增3975例(註:因中共一貫瞞疫,實際情況未知)。

全境封城超過一個月的上海,在5月1日聲稱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效,達到「社會面清零」的標準。疫情看似稍有趨緩,但首都北京的確診人數卻不斷攀升,5月5日新增72例本土病例,創此波疫情以來的單日新高。

北京繼全市餐廳禁止堂食後,頤和園、天壇公園、北海公園等各景區、博物館都關閉所有室內展廳展館,數十座地鐵站和上百條公車路線也在近日關閉,全市12個區再次展開連續3輪的核酸篩查,部分住宅區被封鎖,超市貨架上的物資被一掃而空,上海封城的焦慮似已蔓延至北京。

然而,中國政府仍堅持「動態清零」是最佳防疫方案,堅信「堅持就是勝利」。

中國官媒新華社報導,中共總書記習近平5月5日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宣稱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我們打贏了武漢保衛戰,也一定能夠打贏大上海保衛戰」,強調毫不動搖堅持動態清零,堅決與一切歪曲、懷疑、否定中國防疫政策的言行做鬥爭。

人民日報也指出,上海新增病例的下降,證明動態清零抗疫政策正在奏效。中國國家衛健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副院長梁萬年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表示,中國堅持「動態清零」,一方面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防疫理念指導﹔另一方面,中國具有社會主義制度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群眾積極主動配合,加上豐富的抗疫經驗和各種科學工具,有能力實現動態清零。

清零擋不住快速傳播

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全球衛生中心主任紀駿輝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奧密克戎的傳染速率至少是之前新冠疫情最高傳染力的德爾塔(Delta)變種的5倍到10倍,人們用過去熟悉的傳染病控制方式去圍堵奧密克戎都不太有效,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疫調,因為疫調根本跟不上它的傳播速度,幾乎實施清零政策的國家都沒有辦法擋住奧密克戎的快速傳播,比如新加坡就是過去實施清零政策中,最早改變策略、放棄清零的國家。

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全球健康中心主任紀駿輝

他說,奧密克戎除了有傳染率很高的特性之外,另一個特性就是它的重症率跟死亡率比起之前的德爾塔或是其他變種,相對低很多。

他表示,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今年1月底發布了一份大規模的研究報告,該研究是根據美國人口最大的加州以及紐約州兩個州合計起來約五、六千萬的人口,累計了去年一年的流行病學人口資料跟分析,發現人體自然感染奧密克戎復原以後所產生的自然免疫,其保護力的強度和時間的長度,都比疫苗產生的還要高。

他說,這項最大規模的新證據也引導歐美國家的防疫政策「反其道而行」,在高傳染率的時候反而放鬆管控措施,形成「與病毒共存」的重要科學基礎。目前全世界的醫學與公衛專家已經認知奧密克戎不會消失,會繼續和人類共存一段很長的時間。

紀駿輝說:「大家都希望中國的領導層也能夠認知到這個科學事實,就是說你不可能把這個病毒完全趕走,那你如果要完全隔離,幾乎是你中國要跟全世界隔離。」

防疫政策三指標

紀駿輝表示,一個好的防疫政策應包含三個指標,一個是低死亡率,一個是低重症或低住院率,第三個則是綜合性地低強度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他說,若從這三個指標來看,中國嚴格執行的清零政策或許維持低死亡率與低重症率,但第三個指標就要犧牲很多,對社會經濟造成重大影響。

他認為,中國在某種程度上其實也有認知到不可能完全清零,所以才會提出「社會面清零」的目標,但不管是哪一種清零,都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國際信評機構惠譽評級(Fitch Ratings)在一份報告中表示,近期中國多個行業的企業面臨日趨嚴峻的盈利壓力。國內外消費者需求低迷,而境內供應鏈因大範圍封控受到阻斷,形勢雪上加霜。

惠譽估計,今年中國經濟增長將由原先的4.8%下調至4.3%,遠低於中共官方5.5%的目標。

澳大利亞雪梨科技大學中國問題專家馮崇義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世界上有兩種邏輯,一種是邏輯,一種是中國邏輯,中國行事有自身的邏輯,如果具體到習近平治理下的中國,可以把它歸結為極權政治的邏輯,這種邏輯現在在朝鮮也大行其道。

政治掛帥的決策

澳大利亞雪梨科技大學中國研究副教授馮崇義

他說,在極權政治里,一切決策政治掛帥,獨裁領袖下的指令,下面的人都要不惜代價去執行,清零政策變成是一個壓倒一切的政治任務,為習近平在二十大連任的政治目標形塑一派歌舞昇平的假象。

他還說,極權政治底下的用人之道稱之為「烏紗帽定律」,大大小小的地方官員,包括警察和醫護都得服從最高領袖的命令,執行得力的人官運亨通,若有違背則恐丟官。

他說:「清零政策是一個政治任務,要從這個方向去理解,你就可以理解這是極權政治裡頭的一個特殊邏輯在起作用。」

馮崇義說,他在澳大利亞的課堂上,每天都有學生確診請假,自行在家隔離、服藥休息,大概三到五天症狀就會過去,大家都是平常心看待。但中國採取那麼極端且代價太高的動態清零政策,造成民眾很大的不便與傷害。

社會經濟代價高

他說,從上海傳出的視頻可以看到,有些老人因為封城在家,生病無法就醫而活活病死;也有快要生產的孕婦因為沒有核酸證明而被醫院拒絕救治,最後一屍兩命。這些都是非常大的人道災難。

馮崇義說:「這個代價太大了,動態清零執行兩三年來,活活的把這個天災變成人禍。」

在徐州鎖鏈女事件發起連署要求公開調查報告,以及俄烏戰爭發表反戰聲明連署的北京大學校友趙奎平也持相同看法。他認為,中國共產黨的制度本身就是在強化權力,中國領導層的權力傲慢讓他們認為可以奴役人民,罔顧國民基本人權也不以為恥,甚至將之視為「低人權優勢」,底下人民的感受和人民的痛苦與犧牲根本不被重視,這是中共統治的一貫傳統。

雙面刃動態清零

他說,中國的動態清零猶如一把雙面刃,牽動著習近平的成與敗。「所獲得的就是在這個統治集團里,他(習近平)消滅了一些不聽話的人,所以在組織隊伍里對他個人的權力保證更有好處。但是它所激起的民怨,人們對他的蔑視,對他的仇恨又是空前的,所以說,他所獲得的和所失去的都在這裡,」趙奎平說。

中國防疫專家梁萬年曾在媒體表示,當所有傳染源都做好了隔離與救治,新增的感染者都來自監測人員,就是實現社會面動態清零的時候。

華爾街日報說,習近平大膽擁抱清零政策,越來越有可能持續到10月的中共全國黨代會。

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全球衛生中心主任紀駿輝也猜測,習近平把清零政策當作政績,這項政策至少會維持到二十大。

紀駿輝說,疫情必須經過高峰期後才會漸入尾聲,而高峰期不是只看每天新增的感染人口而已,同時還要看累計感染的人口有多少,至少要達到50%的人口都具有免疫力才叫做群體免疫,之後疫情才會趨緩。

他說,但這背後有一個很弔詭的決策因素,就是如果把傳染跟疫情壓低,那麼奧密克戎疫情本身就會沒完沒了,這也讓中國的清零政策面臨兩難局面,因為中國的人口非常龐大,離群體免疫還很久,所以也代表它離高峰期還很久。

他說:「這個也是他們目前有點騎虎難下的地方,因為習近平不希望看到龐大的確診數字,這個會對他連任不利。」

疫情恐拖得更久

紀駿輝說,中國繼續封鎖的結果,就是疫情會拖得更久,但由於中國沒有達到足夠的免疫人口,所以病毒還是會在國內繼續流竄。雖然按照病毒自然演化的規律來看,病毒應會變得越來越弱才能在廣大的人體上存活,但也並非絕對就是如此,有另一派專家擔心奧密克戎疫情拖得太久,可能會跟之前的病毒交叉感染,演變出高傳染力,又有高重症率的病毒。

他表示,中國為了要清零,很可能沒有好好思考該怎麼做來脫離整個疫情,因為脫離疫情必須要做很多準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準備就是要有一半的人口具備充分的免疫力,不管是天然免疫還是疫苗保護都行,但中國科興疫苗的保護力又不夠,所以如果人口不具備充分的免疫力,中國又要繼續堅持動態清零,那麼中國的邊境永遠不可能開放,中國就要保持很長的時間與世隔絕了。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VO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511/1746749.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