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叮咚:如期召開,美國真正的印太「鐵幕」開始降下

作者:

美國-東協國家領導人峰會如期於白宮召開了。

會議的一個重要契機是,今年是美國和東協建立夥伴關係45周年,但拜登當局對舉行此次峰會顯然有更大的意圖和期待。

應該說,儘管前兩任政府都表達了更關注亞太或印太的意願,但超級大國總是被更多國際事務牽扯精力,無法專注於這一地區。

然而三個因素正在促成情況的改變:

川普政府首次公開定義美國的「戰略對手」後的這段時間裡,美國對頭二號對手進行「排排位」,逐漸明確了其首要的、長期的和系統性的競爭對手是誰。特別是拜登當局在其執政的首年煞費苦心地圍繞它做了許多工作。

普京當局發起對烏戰爭,將進一步削弱俄羅斯在美國的全球戰略棋盤上的角色,使其「戰略對手」的地位下降,從而更加凸顯印太地區及美國的印太對手的戰略重要性。

俄烏戰爭改變世界格局。普京對烏髮動戰爭打破了拜登當局最初的戰略構想和設計,使俄提前從美國的競爭戰略中退出「一線」,依託烏克蘭歐洲盟友牽制俄羅斯,並使自身主要精力、資源和力量投注到印度-太平洋地區,變得更富有可能性,水到渠成。

白宮新任主人的印太議程看上去「姍姍來遲」,但卻順應了國際形勢的變化,俄烏戰爭局勢的發展增強了華盛頓戰略重心轉移的聲勢。

2月初,本屆美國政府發布了其「印度-太平洋戰略報告」,隨後又發布了《國防戰略報告》,都把焦點放到了與首要對手的競爭上。

5月12日至13日的美國-東協國家領導人峰會籌劃已久,拜登當局意圖明確,但也深知其與美國在歐洲的議程一樣,充滿阻力和擔心,然而跟歐洲的情況相比,美國在印太地區面臨的情況更複雜、更多元,因此其推進在該地區的戰略議程也更困難。

歐洲國家大多是美國的長期盟友或是北約夥伴,雙方關係多歷史淵源很深,歷經考驗,儘管部分歐洲國家近些年的主權意識和戰略自主意識有所增強,每個國家都有自身利益,但在全球格局、地緣政治和價值觀方面,美歐的根本利益強烈交集。

然而在印太,美國就不那麼容易建立親密感。無論是在印太戰略的西端——南亞和印度洋地區的「霸權」印度,還是在被美國視為印太戰略的核心地帶的東亞-西太平洋,尤其是東協及其成員國,它們都太分散,地緣政治利益和價值觀可能迥異,與美國可能多不在一個頻道上。

東協成員對美國的態度,就好似懷春少女,既怕美國不來,又怕其亂來,迫使東協成員國在競爭大國間「選邊站隊」,魚和熊掌不僅不能兼得,反而都「竹籃打水一場空」。

東協國家的心態集中表現在柬埔寨和越南這兩個特色鮮明地國家身上。

稍早前,柬埔寨政府官員抱怨,首相洪森作為東協輪值主席國領導人與組織東協會議的東道國領導人舉行會晤,乃是慣例,然而美方居然說拜登事務繁忙,沒空會見。從中可見,柬埔寨渴望與華府發展關係。可能正是由於柬埔寨當局的公開抱怨,白宮已決定在峰會舉行期間,將專門安排和與會國領導人的「私人會晤」時間。

2022年5月12日,美國華盛頓特區,美國邀請東協(ASEAN)各成員國代表至白宮舉行為期兩天的峰會,會議從周四(12日)晚宴開始。

金邊的目的達到了。洪森首相講得比較藝術:柬埔寨想成為美國和所有國家的朋友,但不是選邊站。

美國務院就此次峰會發表聲明說,自1977年以來,美國一直堅定不移地支持東協及其在印太地區的核心作用,美國-東協峰會就是要進一步推進美國與擁有6.5億人口的東協國家長期以來的關係。

擁戴東協的核心地位,與其說是一個事實,倒不如說是本地區利益攸關的大國爭相使用的一個策略,依照東協的性質和能力,其無力主導矛盾重重的印太地區,是眾所周知的。但每個希望「逐鹿」印太的國家都必須強調東協的角色,就是因為這一地區對於印度-太平洋地區來說,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地位,處於太平洋通往印度洋的樞紐位置,是海上戰略通道的必經之地,全球貿易的海上運輸多要經過此地,與此同時,這一區域飽含了領土主權、海洋權益、海上安全和地緣政治的複雜博弈。

套用一句古詞:欲得天下,必先得東協。

拜登當局以白宮為主場召集美國-東協領導人峰會,開創了一個先例,儘管菲律賓總統和緬甸領導人因特殊原因未能參加,但很顯然其意義重大,而且與會成員國領導人都十分樂意到訪白宮,甚至有「受寵若驚」的感覺,畢竟能夠得到超級大國的「垂青」,不是那麼容易,拜登-賀錦麗的主要官員為了此次會議全體出動,悉心安排,做足了功夫,顯示出其高度重視的姿態,表面工作如白宮晚宴、草坪合影、個別會見,對於那些不熟悉美國的領導人——東協成員國現任領導頗多——來說,自然是很有吸引力的。

不過,與其說這次會議取得了重大成果,倒不是說務虛色彩更濃厚些。拜登在會議期間宣布了一項區區1.5億美元的專項投資,還不如美國將要給烏克蘭援助的「零頭」。

話說回來,拜登當局對本屆會議的定位本就是為了「投石問路」,先開篇,相互熟悉,合作的事慢慢來。

美國是個高度務實和追求實效的國家,每一分錢的投資都要有出路,有效益,不會隨隨便便支出,大國競爭的重心從歐洲向印度-太平洋地區的轉移才剛剛開始,未來的路還很長。

拜登當局的首要考慮是,打消東協國家的顧慮,以合作為紐帶,加深美國-東協及其成員國的戰略聯繫,深化包括經濟、安全、外交和政治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假如第一次召集正式會議,就提出一個大規模的計劃,那麼不嚇死那些心存不安的國家才怪。

用美國「印太事務協調員」坎貝爾的話說就是,有些東協國家對美國的戰略並非不清楚,但對美國初步的接觸有時顯得謹慎,「我們想盡力排除這些疑慮」。

坎貝爾稍早前在美國和平研究所的一場座談會上說,美國-東協特別峰會,旨在讓一些對美國不那麼熟悉的東協成員國領導人認識美國總統拜登及其團隊(註:要知道洪森自擔任首相起還沒到訪過白宮),讓他們可以自在地與美國討論戰略課題。

美國的戰略重心轉向印度-太平洋地區,願意跟東協國家一些成員——比如柬埔寨,認真接觸,歸根結底服從並服務於本國的最高戰略——大國競爭,拜登當局很清楚美國在印太地區面臨的不同於歐洲的複雜情況和局勢,因此特意強調,美國無意把東南亞或亞洲推向「新冷戰」,而是希望與合作夥伴共同推進良好的國際規範,以此和平且有效地與戰略對手競爭,「我們清楚知道任何純粹為了競爭而制定的計劃很難在亞洲取得成功。合作必須是以東南亞人民的需要和期許為基礎。我們並不天真。」

坎貝爾的這段話具有實質意義:

「我們持續面對的挑戰不是沒有能力競爭,而是我們能否在東南亞組織並落實一個持之以恆的戰略......我們需要展示美國是個穩固的夥伴,而我們的戰略利益將推動我們扮演越來越大的角色。這需要一些說服,也需要我們以行動證明。」

基於對印度-太平洋地區尤其是東亞-西太平洋地區的深入了解,美國曲折地推進本國在地區的戰略議程,重點醫治地區國家的「恐冷症(恐懼冷戰)」,側重於「因地制宜」,為本地區量身打造一個新的戰略模式,但本質上無改其冷戰性質,更接近於我們所一貫定義的「次冷戰」——比起美蘇冷戰,更具自身特性,東協國家是華盛頓志在必得的爭取對象,一切都剛剛開始,隨著拜登的首次亞洲行程的展開及一些重大戰略報告的公布,其全部面貌才會逐漸展露,而美國-東協領導人峰會及其宣布的合作項目,只是一個「引子」,更大的圖景還在後頭。

假如說前川普政府宣布「轟轟烈烈的大國競爭時代正在來臨」是新冷戰的一個預熱的話,那麼以美國-東協峰會為開端,美國在印太的真正的「鐵幕」開始降下。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亞歐視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515/1748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