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奇妙世界 > 正文

章魚產卵後會自殘直至死亡,美國科學家們發現,它們死前就已瘋了

說到大自然界的好媽媽,章魚一定榜上有名。

這種高智商、軟乎乎的動物,一生只孵一次卵,生下後會不惜一切代價保護它們,直到在過程中死亡。

交配後,雌章魚會尋找隱蔽的洞穴,在入口處堆放石子,防止螃蟹等海底居民過來。

它會在裡面產出如葡萄粒的卵,有的種類是100多顆,有的是50000多顆。

在「育兒房」里,章魚媽媽會小心翼翼地把每顆卵串起來,像珍珠鏈一樣掛在四周的石壁上。

之後數月到數年,它會守著自己的卵寶寶,不停地用觸擦拭它們,防止淤泥碎屑附在上面。

它還會用自己的虹吸管不斷向卵吹氣,保證氧氣供應,避免孩子們窒息而死。

這是非常艱苦的工作,章魚媽媽死死守在孩子們身邊,一步也不肯離開,捕獵進食都停止了。

它的身體會逐漸虛弱,皮膚變得蒼白、鬆弛,眼睛渾濁,色素積澱變少,觸角無力擺動。

在孩子們開始孵化時,大部分章魚媽媽就死於飢餓和筋疲力盡,極少數能看到孵化出來的小章魚,把它們吹到開闊的海域是自己能做的最後一件事。

2007年,美國加州蒙特利灣水族館的研究人員,觀察到有一隻深海章魚照顧自己的卵長達4年半,打破其他動物的記錄。

這4年半時間,它日復一日地用觸腕撫弄卵,向它們吹氣,最後活活累死。

這樣的故事很感人也很殘酷,但科學家想研究的不是為什麼章魚如此有母愛,而是為什麼章魚會在孵化後期出現自殘行為。

在後期,章魚媽媽會焦慮地到處亂動,有的會在海底的礫石上狠狠摩擦自己,身體上到處是疤痕;

有的會用自己的吸盤傷害自己,故意撕裂表皮;

住在水族館裡的章魚媽媽,會身體猛撞玻璃壁;

有的甚至會吃掉自己的觸腕。

章魚媽媽不進食也像是故意的,而非太忙沒時間。

州蒙特利灣水族館的研究人員曾經多次向深海章魚丟食物,都餵到嘴邊了,它看都不看一眼。

其他章魚的身邊也經常路過小蝦、小螃蟹,它們只嫌麻煩,把小蝦們拍到一邊,根本不去吃。

絕食、自殘,還有超高強度的撫育工作,導致大部分雌章魚的壽命只有一年。

為什麼它們會有此不合情理的舉動呢?

原因可能出在章魚的視腺上。

1977年,布蘭戴斯大學的心理學家傑羅姆·沃丁斯基(Jerome Wodinsky)做實驗,發現如果他從雌加勒比雙斑章魚的身上移除視腺,那麼它們就會放棄育兒的巢穴,重新進食,甚至想再次交配(但交配後不再產卵)。

(註:視腺是位於動物眼睛附近的腺體,它控制章魚的生殖行為,和視力沒有關係)

這樣,雌章魚會多活幾個月,行為也恢復理性。

科學家早早就知道視腺會分泌某種「自毀激素」,但它究竟是什麼,以及它如何運作還不清楚。

最近,華盛頓大學的心理和生物學博士王燕(音譯,Z. Yan Wang)宣布自己找到答案。

2018年,還在芝加哥大學當研究生的王博士用基因測序工具,分析雌性加州雙斑章魚的視腺。她發現雌章魚開始絕食時,體內代謝膽固醇的基因和生產類固醇的基因,活性會變高。

這是人們第一次發現視腺會和繁殖之外的東西存在聯繫,突破性不小。

然後,本周發表在《當代生物學》的論文裡,王博士更進一步,分析了雌章魚視腺里產生的化學物質。

她和同事們用生物質譜技術,發現視腺能產生三條特定的化學路徑。

第一條路徑會生產出孕烯醇酮和黃體酮,這不奇怪,這兩種類固醇激素都和懷孕有關,很多動物都有。

第二條路徑,視腺會生產出母體膽固醇,它之後會變成膽汁酸。

第三條路徑,視腺會大量生成7-脫氫膽固醇(7-DHC),它是膽固醇合成的前體。

在雌章魚身體衰弱的時候,這四種物質不斷產生,其中後兩者可能是導致它們死亡的原因,特別是7-DHC。

高濃度的7-DHC對人體是有害的,它會出現一種叫Smith-Lemli-Opitz症候群的罕見病。

在歐美,每2萬到4萬兒童中就有一人罹患此病,很多兒童在一歲前就會死亡,經常嘔吐、吸允力差、餵食困難。他們的頭很小、有心臟缺陷、腦部神經發育異常,免疫力低下。

部分患者會對光照敏感,50%的男性患者患有隱睪症。

除了以上症狀外,患者還會出現反社會、自殘、焦躁行為,隨著年齡增長變得越發明顯。

提到「自殘」,這就讓人想到章魚媽媽的奇怪舉動,雖然是不同物種,但症狀是相似的。

除了7-DHC外,王博士和她的團隊還發現更多導致章魚死亡的化學物質轉化路徑。

「章魚經過這些變化,似乎在死前就瘋了。」一名成員告訴媒體,「經過兩個過程,也許是三到四個。現在,我們至少找到三條獨立的類固醇激素路徑,可以解釋這些動物的舉動。」

章魚媽媽的自殘得到了解釋,但讓人不明白的是,為什麼經歷過漫長的進化,章魚仍然保留這個像系統bug一樣的生物特質。

如果7-DHC水平正常,章魚媽媽可以活到孩子們出生,甚至教它們如何捕獵。

為什麼它們會發瘋地死掉呢?

說法有兩種,一種是章魚媽媽如果保持理性,可能會吃掉自己的卵,章魚中經常出現同類相食的行為。

另一種,是章魚的數量可能變得過多,太多章魚會破壞生態系統平衡,所以它們會選擇自毀。

這兩個理論聽上去都有缺陷,還需要科學家進一步研究。

目前,王博士在研究小太平洋條紋章魚,這種章魚在繁殖後不會出現自毀行為,把它們和其他章魚相比較,也許就能找出章魚媽媽悲劇死亡的原因。

一個小小的腺體,可以完全改變動物的行為,

大自然有時真的很殘酷啊。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英國那些事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516/1749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