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1斤17.8的蝦,讓女兒記恨媽媽:你的情緒問題,本質上都是思維問題

01

前幾天,看到一則帖子,網友在標題求罵醒:「我太作了,所以請罵醒我。」

帖子裡的第一句話,網友說:「我太想這件事從我心裡過去了,自我折磨很難受。」

後面,她描述了這件困擾她的事情經過。

網友的老家靠海,平時可以吃到很多物美價廉的海鮮。

如今她在其他內陸城市工作,無法時常嘗到家鄉的美味。

恰逢她的姥爺要來她工作的城市住院治療,於是媽媽就想順道給女兒帶點家鄉的海鮮,問女兒想不想要一點爬蝦。

聽到媽媽這句話,女兒第一時間腦子裡閃過的念頭是過年的時候,她看見爬蝦一斤要68元,太貴了。

於是她拒絕了媽媽,告訴媽媽帶點八爪魚就可以。

然而晚上刷朋友圈的時候,她發現這個季節的爬蝦很便宜,一斤不到18元,「帶籽還肥」。

她打電話問媽媽買爬蝦了嗎,媽媽說沒有,去市場買了八爪魚就走了。

她瞬間就生氣了。

我就好氣啊,爬蝦那麼便宜,她不給我買。

媽媽解釋說,她只去買了八爪魚,其他的沒有去看,她不知道爬蝦什麼價格。

但這個解釋並不能讓女兒消氣。

更加火上澆油的是,隔天朋友媽媽看到爬蝦便宜要給朋友郵寄一些過來,朋友就來問她要不要也拿一點。

這下,她更覺得自己無法原諒媽媽了。

氣上心來,她給媽媽帶來了一個「懲罰」。

「我讓她給我郵寄點,然後等到她到了店裡,又告訴她我這裡疫情,不讓郵寄,不要了。

我讓她白跑了一趟,我故意的。

即便如此,她依然沒有覺得解氣:「可這也沒有讓我緩解生氣,反而讓我一邊生氣一邊愧疚。」

這件事讓她久久不能釋懷,她在最後強調:「我整個人現在看到爬蝦17.8我就生氣。」

看到這個帖子的網友,無不是一頭霧水,無法理解她。

「我孩子要是這麼事,下次我什麼都不會給她帶,免得還遭嫌。」

「你媽是你的奴隸嗎?」

還有的更是毫不客氣地問她是否「有什麼病」。

是啊,媽媽全程都是按照女兒的意思做事,怎麼還要被女兒故意「懲罰」,被這樣無理對待呢?

02

她說,感覺自己繞進了一個死胡同,無法解氣。

然而她不知道,自己其實陷入了一個誤區

稍微梳理一下事情的經過:

媽媽問她想不想吃點爬蝦,她覺得價格太貴,拒絕了,並提出可以帶點八爪魚。

她因為價格太貴而拒絕,或許是不想媽媽花太多錢給自己買,後面發現當季價格便宜,媽媽卻沒買,於是生氣。

她甚至還會因此認為,我在為你著想,你卻沒有做出相應的回應。

但是她忘記了,「拒絕的原因是因為價格太貴了」,只是她「腦子一閃而過」的想法,並沒有告訴媽媽。

在媽媽的立場上,她接收到的信息只是:「女兒不想吃爬蝦,並且想吃八爪魚」。

於是,她去市場只顧著買八爪魚,沒有注意其他。

難不成,女兒認為媽媽可以通過電話上的寥寥幾句,就能感應到女兒的真實想法嗎?

世界上應該還沒有如此超群的讀心術。

女兒所陷入的誤區,便是透明度錯覺。

透明度錯覺是一種思維偏誤,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總認為別人能意識到,我們的想法和情緒。

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03

美國心理學博士伊莉莎白·牛頓,曾經對一個簡單的遊戲進行了研究。

受試者分別扮演「擊節者」和「聽猜者」兩類角色。

擊節者拿到一份列有25首著名曲目的清單,包括《祝你生日快樂》和美國國歌《星條旗永不落》等耳熟能詳的歌曲。

每位擊節者選定一首,然後在桌上把曲子的節奏,敲給聽猜者聽。聽猜者的任務是,根據敲擊的節奏,猜出正確的歌名。

在聽猜者猜歌之前,牛頓讓擊節者估計猜中的概率,他們預測的成功概率高達50%

而實驗過程中,擊節者一共擊打了120首歌,聽猜者只猜對了3首,實際成功率不到3%

擊節者原以為每表演兩首曲子,就能讓對方猜中一首:實際上,他們平均擊打了40首歌后,聽猜者才成功聽懂了一首。

實驗中,擊節者都十分驚訝,他們不明白這麼明顯的調子,聽猜者為什麼聽不出。

當擊節者看到聽猜者,把《星條旗永不落》猜成《祝你生日快樂》時,臉上的神色更是難以言表:你怎麼會這麼蠢呢?

事實上,擊節者一邊擊打節拍,腦中難免會隨之想起歌曲的旋律。

而此時,聽猜者在事先不知道對方敲擊的是哪首歌的情況下,就不能感知到旋律。

在他們看來,對方敲擊出來的只是一串不連貫的古怪節奏。

也就是說,我們往往高估別人對自己真實想法的理解,認為別人懂自己在想什麼,也以為自己表現出來了足夠讓他人注意到的信息

事實上,雙方的理解偏差很大,有時甚至完全相反。

04

女兒全程只顧著自己的想法與情緒,卻沒有站在媽媽的角度考慮。

其實只要換位思考一下,就會很容易發現問題的關鍵所在。

很多時候,一些情緒問題本質上都是思維問題

正如《思辯與⽴場》中所說:如果你感到痛苦,那就⼀定是你的思維⽅式不對

當你陷入情緒問題時,不妨運用批判性思維整理一下。

批判性思維的重要原則,便是核對事實。

無論反思還是展望,不斷地回顧自己所做之事,對事實進行評估,並反思如何做得更好。

我們要經常把自己的想法拿出來反思一下,比如:

我剛剛這樣想夠不夠公正?

我剛剛這樣想有沒有邏輯?

當感覺到自己有似是而非傾向時,要問自己:

「是不是因為我希望它是真的,這事才是真的,還是有確鑿無疑的證據證明它是真的?」

保持開放心態,儘量避免偏見,避免自己一廂情願。

共勉。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 精讀君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522/1751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