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雄安新區弱爆了?晏陽初的平民教育利國利民 名揚天下

—晏陽初:從定縣到重慶

作者:
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是一件利國利民的事。如今當局也一再鼓勵年輕人下鄉支教,但是我總覺這種鼓勵不是真正的覺悟,而且還存在各種各樣的隱患。晏陽初是1990年在美國去世的,早在1943年,他就與愛因斯坦一同被評為「具有革命性貢獻的世界偉人」。但是1949年以後,他卻被迫流亡海外,繼續在菲律賓等地從事平民教育。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與此同時,中國大陸也在開展大規模掃盲運動。

四年前,我從北京驅車南下,在路過雄安新區時,有三個深刻感受:一是房地產仲介特別活躍,二是縣政府大樓氣勢非凡,三是大規模的基本建設已經開始。如今雄安新區的管轄權下放到河北,也不知道它的前景如何,那麼多錢會不會在白洋淀打了水漂。

隨後,我沿著京港澳高速公路抵達定縣。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這裡曾經是晏陽初主持的「鄉村平民教育實驗基地」,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當我按照導航地圖來到晏陽初故居時,只見一座三開間的舊式平房立在路邊,幾乎無人問津。這也難怪,如今誰還知道晏陽初和他的平民教育?

故居的陳列非常簡單,很難反映晏陽初的真實人生和突出貢獻。據我所知,晏陽初是1890年生人。他從小受父親的影響,接觸基督教文化。青年時代又先後在香港的聖保羅書院(香港大學前身)和美國的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深造。1918年,晏陽初曾遠赴法國,專門從事翻譯和華工教育工作。

幾年以後他返回中國,在河北定縣創辦了鄉村平民教育基地。在他的感召下,許多知識分子放棄優越的城市生活主動來到定縣,形成「博士下鄉」風尚。在大家的努力下,被稱為「定縣實驗」的平民教育活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抗日戰爭爆發後,晏陽初來到重慶北碚,住進了位於歇馬場附近的馮家大洋房。據當時在這裡居住的侯外廬回憶,這是一個山青水秀、風景宜人的地方,「簡直像神話中的仙境」。

侯外廬1903年出生於山西平遙,比晏陽初小十來歲。他年輕時考入北京法政學校和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攻讀法律和歷史。1927年赴巴黎大學深造,經成仿吾、章伯韜介紹加入中共,並主編過周恩來等人創辦的《赤光報》。1930年,他途經莫斯科回國,先後在哈爾濱法政大學、北平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任教。在此期間,他還與王思華翻譯了《資本論》第一卷。

抗日戰爭時期,他擔任《中蘇文化》主編,並參與中蘇文化學院的籌備工作。《中蘇文化》是中蘇友協的機關刊物,它名義上歸孫科、陳立夫領導,實際上由王崑崙控制,是與《新華日報》相呼應的宣傳陣地。為了籌建中蘇文化學院,侯外廬選擇「馮家大洋房」作為院址。後來學院未能建成,這所樓房就成了他們的宿舍。一開始,侯外廬住一層,王崑崙住二層,三層是協會的「堆書點」。晏陽初搬進來以後,侯便挪到三層,把一層讓了出來。

對於這段經歷,侯外廬在《韌的追求》中略有描述。他說,晏陽初剛搬來時,由於有了玩伴,他的孩子們異常高興。但是不久他們就失望了,因為晏不許兩家的孩子來往。儘管如此,孩子們還是偷偷地建立了友誼。相比之下,兩個大人卻沒有孩子們那份單純和天真。侯外廬坦陳:他們的關係近乎滑稽,兩個人雖然住在同一幢大樓,卻仿佛有一種默契似的,從來「不曾有一次正面相遇的機會,不曾有過一回頷首之誼。」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作為文化人,他們在戰爭中能在這樣一個世外桃園比鄰而居,也是一種緣分。沒想到兩人的關係卻緊張尷尬到如此地步。這是為什麼呢?在局外人看來,也許是侯在住房問題上感到委屈;但是據侯外廬說,他們之所以成緣慳一面的鄰居,是因為對方的「生活標準、格調是遠離老百姓的……」

這個說法並不符合實際。晏陽初的生活水準與普通老百姓是有一定的距離,比如他家雇著兩三個傭人,他在家裡很少說中國話、吃中國飯等等。不過,僱傭人在當年的文化人中十分普遍,至於說話吃飯方面的習慣,也不是什麼「數典忘祖」,而是出於對美國妻子的尊重。另外,晏陽初留學歸來後就以「掃文盲、作新民」為宗旨,致力於平民教育和鄉村建設,這怎麼能說是遠離老百姓呢?

值得一提的是,在白鶴林居住期間,有個農民不慎落水,晏太太還跳入湍急的河水中將他救起。可見所謂「遠離老百姓」云云,恐怕是另有所指。

在這方面,書中確實有所披露。侯外廬說:「晏陽初認為,中國之大患,不在帝國主義的政治、經濟乃至文化侵略,而在國民多患『貧弱愚私』等病。」他還說,晏陽初往往不以中國人的立場來分析中國問題,他在鄉村中推行的平民教育,也不是為了老百姓的利益;他的烏托邦幻想,得到了國民黨政府的優惠和美國人的贊助。由此可見,所謂三觀和立場,才是二人關係緊張,以至於雖住同一棟樓房,卻又形同陌路的真正原因。

平心而論,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是一件利國利民的事。如今當局也一再鼓勵年輕人下鄉支教,但是我總覺這種鼓勵不是真正的覺悟,而且還存在各種各樣的隱患。

晏陽初是1990年在美國去世的,早在1943年,他就與愛因斯坦一同被評為「具有革命性貢獻的世界偉人」。但是1949年以後,他卻被迫流亡海外,繼續在菲律賓等地從事平民教育。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與此同時,中國大陸也在開展大規模掃盲運動。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老智有話說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530/1755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