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核酸常態化:在百姓排隊與實驗室造假中前行

作者:

核酸陰性現在成了很多中國老百姓的出門必備。核酸檢測的有效性還非常短——當聽說一個城市出入公共場所要求72小時而非48小時核酸陰性證明時,人們的反應是「放鬆」了。不難看出核酸常態化,實質是全民核酸的頻率極端化。

如此短暫的有效期,意味著民眾需要經常做檢測,從一些城市的實踐結果看,為了「可以出門」,把好不容易出門後的時間花在排隊做核酸上,並不罕見。

出現這種頗具諷刺意味的情況也是可以預計的。以2500萬人口的上海為例,72小時核酸有效期,即使所有居民「完美分配」,完全錯峰,每天也有超過800萬人做核酸檢測的需求。

至於建設步行15分鐘的核酸檢測圈,尚不確定多少城市真的實現了。即使做到了,每個檢測點對應了多大的潛在服務人群?需要檢測的人群如果出現聚集——比如某個區域恰好人多,大家又恰好在某個時間都來排隊(熟悉上班早晚高峰的應該不難理解這種可能性),走路15分鐘能到檢測點與實際做一個檢測要多久時間顯然沒太大關係

如今尚是6月,如果到了7、8月酷暑之際,仍然需要日常戶外排隊做核酸,潛在的健康風險不可不防。

不過就在需求大增,老百姓排隊檢測之際,核酸檢測的各種負面信息也不斷傳出。多個檢測機構因不規範甚至是造假上了新聞。財經口的媒體紛紛報導核酸檢測賺錢不易。

一邊是人人都要做核酸過日子,一邊是靠核酸過日子的絲毫不安穩。這又是一種諷刺。

各個核酸檢測機構違規里,情況描述得比較詳細的是北京的一家檢測機構,把10混1的檢測樣本擅自進一步混樣。我們也以此為例,分析一下這種違規帶來的實際風險。

根據一些新聞報導,該機構是把10混1的樣本再度每三份合一份檢測,也就是實際檢測成了30混1,已超出了目前批准的上限20混1。這種過度混樣相當於是稀釋了檢測樣本,會降低實際檢測靈敏度。但真實影響會有多大呢?

首先,如果樣本都是陰性,那倒沒什麼。本來就沒有病毒在樣本里,3個10份0病毒混在一起無非就是30份0病毒,結果都是陰性。

可是,如果裡面是有陽性樣本的,問題就複雜了。核酸檢測的實質是對病毒的基因體片段做複製,一直複製到儀器能檢測出的下限,到這個下限所需的複製次數就是ct值。樣本里病毒越少,到同一個下限需要複製的次數越多,ct值就越高。

國內目前新冠確診的ct值標準是40,感染者解除隔離的標準是35——康復後可能有病毒屍體還是能檢測出,因此把ct閾值調高。但在北京冬奧會時,奧運村採用的確診標準就是35。把ct值定太低,一是康復者可能總是因病毒屍體檢測為陽性,二是出現假陽性的風險會增加。

假設某個10混1的樣本里有一個陽性,這一個陽性感染者單獨測核酸ct值是35,10混1後檢測相當於是連續稀釋3倍多一點(1混10保存液為單檢3倍),那檢測出來的ct值會加上「彌補」稀釋效果而多做的1次多複製,成了36出頭,還是檢測得出的。

按這個機構違規繼續3份合1份檢測的做法,如果非常不幸,剩下29份都是陰性的。那實際成了一份陽性樣本被連續稀釋4次不到一點(1混3是正好為單檢9倍),檢測到的ct值會是38出頭,無限接近40的標準線。如果3份合1份的違規操作還不是很小心,取樣不平均,正好有陽性那管樣本少取了一點,那最終ct值超過40,出現陰性報告,漏了陽性案例,完全有可能

那是不是老百姓就要擔心周圍實際上有很多陽性感染者,只是因為黑心實驗室而漏網呢?

真沒必要。為什麼?因為實際很多陽性感染者的載毒量是比較高的,檢測出的ct值會很低。中國疾控中心的一份周報比較了一些奧密克戎BA.2與德爾塔輸入病例的ct值,奧密克戎BA.2國內用的核酸檢測試劑,測兩段基因片段,ct值中位數分別是24與25[1]。當然結果的範圍比較大,分別為15-39與14-38。

要注意即使是30,違規混樣後ct值仍在35左右,妥妥不會漏。至於少數ct值偏高,比如35左右,雖說可能會成為漏網之魚,但想一下這麼高的ct值意味著什麼。一種是感染非常早期,病毒複製還很少,載毒量低,這些人過兩天病毒複製上來了,ct值就下去了,反正核酸48-72小時一做,跑得了這次,跑不了下次。另一種感染結束,複製高峰已過,剩下的死病毒查出來ct值高,對於這些沒什麼傳染風險的情況,說實話,得饒人處且饒人,漏了也沒啥損失。

所以這種私自混樣的違規操作,遺漏的風險還真不是那麼嚴重。那是不是這類違規沒什麼大不了的呢?

絕對不是!從科學角度看,違規進一步混樣的風險在於造成假陰性,遺漏陽性病例。但從實際後果看,更值得擔心的是陽性沒被遺漏的情況

如前所述,大部分陽性病例即使按報導中的違規混樣仍不會被放過。可沒有違規混樣下只需對10份樣品的受試者重新采檢即可。違規之後則要對30人重新采檢。而且出現陽性後不單是重新採樣的問題,還關係到限制受試者出行等其它防疫措施。從上海等地混樣的操作來看,基本是同一幢樓內的樣本混合。但這種違規混樣,難保不出現地理位置極遠的樣本混合,一旦有陽性,波及範圍難以控制,極有可能讓很多人無辜受累。

這也是這種違規操作的最大危害:當核酸檢測占據防疫乃至社會運轉核心位置時,任何相關偏差,後果不僅局限於健康一方面,很可能會延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此不顧測試者所受影響的違規,給檢測機構帶來的好處有多大呢?最大的收益無疑是省了不少核酸檢測試劑

我沒有看到違規實驗室負責的檢測量是多大,也沒有信息指出多少樣本是違規操作。假設有9萬份10混1的樣本被違規混樣,相當於省下了6萬個核酸檢測試劑盒。從一些新聞報導看,在2022年4-5月,很多地方的核酸試劑採購價不斷下調,多人混檢的每人份價格低到了3.5元以下[2]。

即使以每人份3.5元計算,6萬個10混1的試劑盒,政府採購支出無非是3.5X10X6萬=210萬。

210萬倒不是小數目,只不過這是對應了違規檢測90萬人次,一個檢測實驗室是否接了那麼大的量可不好說。而且離一些人想像的核酸檢測造富神話也恐怕相去甚遠。

還需關注帳面上的違規收入與實際的拿到手的收入是否有出入。常態化核酸檢測的錢到底誰來付是有爭議的,之前很多人假設是醫保,現在醫保認為改由地方財政負責。各個檢測實驗室帳上記了多少收入,不代表實際拿到了多少——誰買單還沒鬧明白的時候,很難想像錢能全部到帳。

無論是百姓浪費時間排隊做核酸,還是實驗室違規造假,這些核酸常態化後出現的問題都應關注並想辦法解決。可如果不仔細思考這些問題背後的實質難題,總陷於指責表面的辦事不力或利慾薰心,難免走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循環。

參考資料:

https://weekly.chinacdc.cn/en/article/doi/10.46234/ccdcw2022.087

https://www.bj148.org/fwts/202205/t20220502\_1633001.html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一個生物狗的科普小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608/1759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