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我們要的是普遍性法治,不是小概率掃黑

一切在意料之中,同樣也在概率之內。

果然,唐山開展掃黑除惡專項行動。

唐山當地召開會議強調:針對燒烤店惡意傷人事件,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回頭看」專項行動,保持依法嚴厲打擊高壓態勢……(「唐山+」客戶端)

從嚴從快依法嚴懲燒烤店傷人事件,還傷者公道。

多麼熟悉的正確話語,多麼振奮人心的古老口號。

很多人又開始鼓掌、點讚,高呼大快人心。

可是,然後呢?

不用查資料,我就做誅心之論:唐山一定經歷過無數次「掃黑除惡」行動。

可唐山還是這個唐山。

為什麼?

01 人民要的是普遍性法治,不是小概率掃黑

為什麼唐山傷人事件引發如此普遍性關注?除手段惡劣殘忍之外,還有幾個重要原因。

第一,看他們那些行為就知道是慣犯,絕不只此一樁。第二,是這樣的黑惡事件也並非偶發,但又只能忍氣吞聲悄然迴避。今天看到的,只是海恩法則的表象而已。

那些沒有監控的角落裡,那些監控到沒有成為「熱搜」的,該怎麼辦?

我們要的是普遍性法治,不是小概率掃黑

各種數據都出來了,此次傷人者劉濤和陳繼志如果沒有上熱搜,也就早就騎鶴下蘇州,複製七年前和五年前的滿血復活路徑。

我們要的是普遍性法治,不是小概率掃黑

不需要專項行動,也不需要運動式執法。

人民要的是普遍性、常態性法治,而不是特殊性、小概率掃黑。

否則,專項運動之後呢?

02 「從嚴從快」四字,這是對法律的施暴

因為全社會在關注,所以要從嚴從快。

因為成為社會熱點,所以要從嚴從快,那麼唐山其它的惡性案件呢?就可以「從輕從緩」處理?

我們要的是普遍性法治,不是小概率掃黑

這樣的案件,自有律師「從快」,也自有法官「從嚴」。

形式而官僚的表態,那是對法律的二次強暴。

無論什麼樣的案件,還是要按法律程序來處理。

所有的案件,都應該一視同仁。

03 人民的勇敢,與對法治的信任成正比

人民的冷漠,絕非一天形成的。

被反覆教育和數次毒打之後,才有了今天這樣的糾結。

如果善無善報,惡無惡報,甚至說善有惡報,那就不要怪圍觀群眾太冷血。

如果見義勇為打贏了,萬一沒掌握好力度,就得給那幫人賠償,弄得自身傾家蕩產。

如果見義勇為打輸了,醫藥費誰出?

我們要的是普遍性法治,不是小概率掃黑

打輸了住院,打贏了坐牢。

沒有好的法治配套,沒有在法律上鼓勵正義之舉,個人能怎麼辦?

不要指責個人,因為個人在公共場所的勇敢與對法治的信任成正比。

那問題來了,法治的情況如何?

04 正義者的回報:你就是一個傻瓜

這只是一個微小說,卻說出了最後的真相:

一位小伙子騎車上班途中,將一暈倒在路邊的老人送醫院。當時因身上沒帶多少錢,只能打電話向女友求援。

女友一進病房就罵小伙子「你腦子有病啊,什麼閒事你都敢管?」

當女友看到病床上的老人後,大吃一驚,叫了一聲「爸!」。

老人看了女兒一眼,對小伙子說「孩子,你是好人,聽我一句話,和我女兒分手吧,她真的不配你啊!」。

出院後,老人對女兒說「這種傻瓜,絕對不能嫁!」!

我們要的是普遍性法治,不是小概率掃黑

貌似荒謬,卻又這麼現實。

形式魔幻,卻又如此真實。

正義者只能從這種荒謬中,從嘴角邊擠出一絲自嘲的苦笑。

05 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判決,其惡果甚於十次犯罪

培根在《論司法》裡面說:

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判決,其惡果甚於十次犯罪,因為犯罪只是弄髒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判決卻是弄髒了水源。

還記得當年的南京彭宇案嗎?年青人彭宇扶起了一個老人,最後被法官判決必須賠償醫藥費。一個法官愚昧、輕浮、荒誕、自以為是的判決,讓千萬人下定決心:再也不會去幫助他人。

我們要的是普遍性法治,不是小概率掃黑

不管案件的真相如何,法官在判決詞這樣寫道:按照常理,彭宇不應該去幫助老人的……用這樣的判詞來得出結論然後處罰彭宇,讓太多人一輩子改變了人生觀,發誓不再正義。

如此荒誕的法官,又受到什麼過懲罰?直到今天,一直想問這個法官還在幹什麼?

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判決,其惡果甚於十次犯罪。

可對一個糊塗法官沒有任何處罰,其惡果甚於千次犯罪。

06 讓受害者反思,**就是惡的幫凶**

彭宇案的法官至今沒有道歉,一個法律新生代又出名了。

劉同學是西南政法大學的一名在校生,對於這次網上曝光的視頻,劉同學為打人者做了以下辯解:

「這人就是運氣不好,被人下來發出來了」,

「我要是喝大了跟他差不多」,

「誰敢跟我逆著來,我肯定neng死他」,

「勸她(被打女生)反思下為什麼中獎的是她」

 ……

我們要的是普遍性法治,不是小概率掃黑

令人感到震驚的是,這樣一個知名法律院校的學生,其認知也與黑社會無異。

喝酒就可以肆無忌憚?這樣的事情還要怪到女生頭上。

讓受害者反思,就是黑社會的幫凶。

這樣的法律新生代,以後會將社會正義領向哪裡?

這樣的三觀,又是如何形成的?

07 不要製造完美受害人,她們是受害者

有人說蒼蠅不盯無縫的蛋,說這幾個受害女性也不是好東西,不然為何凌晨兩三點在外吃什麼燒烤?

這就是試圖通過製造「完美受害人」,來給受害者破髒水,以此模糊問題焦點。這種論調其實與犯罪事實一樣具有輿論破壞性。

就算這幾個女孩子不是正經人,那又如何?

不要再苛責受害者必須是一個「完美受害者」,更何況在這個惡性事件中,受害者們根本無可指摘。

我們要的是普遍性法治,不是小概率掃黑

當民眾喪失安全感,這不是某個民眾活該,而是負責治安的執法者失職.

半夜外出吃燒烤,卻無緣無故就被暴打,這難道還要指責受害者?

08 在不公平的情況下假裝中立,就是站在惡的一邊

唐山燒烤攤打人事件登上熱搜迅速發酵,《北京青年報》旗下平台《北京頭條》發文報導了此事件。

我們要的是普遍性法治,不是小概率掃黑

在北青報的報導中,卻成了「一名男子靠近幾名女子餐桌後與對方交談,幾秒鐘後雙方開始由推搡直至爆發衝突」。

在北青報的報導中,一群男子毆打3名女性,成了「幾名男子從店外沖了進來加入了戰局,對抗幾名女子」。

在不公平的情況下假裝中立,那你就是站在惡的一邊。

幸好,看了這樣的媒體,不得不感慨,幸好還有自媒體

09 沒有感性的憤怒,就沒有理性的正義

羅翔發聲:沒有憤怒,就沒有正義。

如果對於邪惡只有冷漠,而沒有憤怒,那么正義也就是失去了感性的基礎。

無事生非就是沒有任何緣由的尋求刺激、發泄情緒、逞強耍橫等。別人在好好地吃飯,你去騷擾他人,被人拒絕,還惱羞成怒,大打出手,這是典型的耍流氓,無事生非。

進一步說:沒有感性的憤怒,就沒有理性的正義。

更高的感性就是理性,更高的理性就是感性。

不需要對真相的全盤掌控,只要看到打人的片斷,你就應該憤怒。

10 憤怒之後沒有反思,也只是廉價的憤怒

憤怒是應該的,但憤怒之後沒有反思!

那麼這樣廉價的憤怒,同樣喚不來改變和正義。

如果僅僅只是「不殺不足以平民憤」,或者是號召一場新時代的嚴打。

那麼水平也就是胡老師的水準,永遠在搗漿糊時獲得「複雜時代的掌聲」。

這幾天從機構媒體到普羅大眾,都聰明、安全地表達了自己的義憤填膺。

那問題的根源在哪裡?如何斬草除根,形成有效機制?

我們要的是普遍性法治,不是小概率掃黑

憤怒在很多人的眼中,那是一個有限制的區域圓,超出這個圓那就不是憤怒了。

被允許的「有限半徑」憤怒大體是安全的,而終歸不免是廉價的。

那些聰明的憤怒,憤怒得恰如其分,憤怒得心如止水,憤怒得讓領導心花怒放。這樣的憤怒,是黑惡的一部分,是黑惡的孿生,是為黑惡唱讚歌。

11 個案掃黑只是治標,制度約束才是治本

有法律,為什麼還要掃黑除惡專項行動?

有法治,為什麼還要形成熱度才緊急抓捕。

如果制度是良性的,需要異地刑事偵查嗎?

如果異地刑事偵查讓人拍手叫好,那說明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可見執法程序有相當大的漏洞,民警對處理暴力事件態度曖昧。

為什麼掃黃很積極,為什麼掃黑要專項?原因是什麼?

這種處置方式跟績效考核有關係嗎?與升職體系有關嗎?有監督制度有關嗎?

個案掃黑只是治標,制度約束才是治本。

否則燈下黑的事情,不知道還有多少?

12 「烏合之眾」心中都住著一個黑社會

這一刻,沒有一個壞人,都是正義天使。

烏合之眾恨不得自己就出現在現場,用鍵盤砸死那9個混蛋。

可混蛋是憑空出現的?他們難道天生就是惡魔,與芸芸眾生沒有關係?

看看快手和抖音上的很多頂流,天天PK好勇鬥狠,哪個不像網絡黑社會。

而跟隨他們的烏合之眾,那是烏泱烏泱的,比什麼流量都大。

看看這些人說話的江湖氣,毫無營養的社會味,可就是有這麼多萬億級關注度。

烏合之眾在追隨什麼?烏合之眾在嚮往什麼?

給他們打賞的,跟著他們PK的,在這裡尋找刺激和快感的,不就是廣大烏合之眾。

到底是哪些人在成就黑社會,平台、監管、以及烏合之眾。

我們要的是普遍性法治,不是小概率掃黑

烏合之眾,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黑社會。

結語

無論什麼樣的專項行動,也只能在短時間內小概率掃黑。

只有形成良性的制度建設,才能保護好我們每一個人。

否則,這樣的黑「野火燒不盡」,這樣的惡「春風吹又生」。

一切只是概率性生存,你只是沒有中獎的雙色球而已。

法治不能只跟熱度成正比,那它沒法像光照亮每一個旮沓角落。

因為網絡事件層出不窮,烏合之眾更健忘,很快就忘了「賓利姐」,還有另一個姐一樣,過兩天同樣忘掉唐山黑惡事件。

憤怒要有價值,反思要有意義,最核心的就是要形成良性的法治社會。

中國有建設法治社會的軟硬能力,疫情健康碼這麼複雜的軟體都能弄出來,攝影頭硬體千千萬萬遍布大街小巷。這兩者能力一結合,也許更接近「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既然讓度權力,理應獲得安全。

要全面法治不要概率打擊,要常態治安不要專項行動,否則永遠只會間歇性憤怒,並不能阻止下一個黑惡事件的出現。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微信公眾號「量子學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613/1761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