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曾慶文:孔子的中庸之道:華夏的自由之光(圖)

作者:

孔子與儒家的關係錯綜複雜,主要反映在先秦諸子百家、也包括儒家經典著作在秦初及秦未許多重大歷史事件中逸失:首先是在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中對包括儒家著作在內諸子百家著作在民間的查禁焚毀,只留官方孤本;但孤本在秦未戰爭中未能保存下來,項羽對秦王宮室進行了大規模的破壞和焚毀,「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史記·項羽本紀》),大火中,連同保存於圖書館的諸子百家圖書孤本也就化為灰燼。所以,缺乏資料真本,後世的閱讀理解非常困難,很多依靠學者記憶重新默寫出來,歧義百出,導致各種理論流派層出不窮,眾說紛紜,如果不設定考察的角度和限制,只是兼收並蓄,那麼任何新的考察認識必定陷入在各種理論和意見的泥潭中,迷失方向,一事無成。

不難看出,孔子與後來儒家的二種研究和述說方式有重大的分別:一類是儒家影響了中國政治二千多年的帝王視角,這類儒生完全將思維焦點置於專制皇權之上,將統治者與人民完全割裂開來,以維持皇權恆古不變為唯一目的,百姓和朝綱法律制度只是棋子,均可任意配置、增減或犧牲,這以荀子的「帝王之術」肇始,最終培養出與法家合流的李斯、韓非之流,創造了遺害中國二千多年的東方怪獸:極權帝制。這是自荀子始、後經董仲書漢儒、延及歷代大儒,他們的特點是與孔子思想漸行漸遠的內法外儒,他們隻身飼虎,往往也被皇權猛虎吞噬,國家百姓均受其苦、蒙其難,這是最壞的儒家,是應該被拋棄的糟粕。

二是「書齋型」的儒生,他們是沒有入世為仕的讀書人或以教書為生的儒生為主,他們困於書齋,閉門造車,他們往往是採用上帝造物的視覺去探討和論述學問,他們建構理想模型,然後配置各類角色,指定各種角色的道德規範,在他們著作中,大都採用艱澀難明的詞語,如「理」、「氣」、「命」、「性」等等,他們更像在做一些智力遊戲,在脫離塵世的虛無縹緲境界中遊玩。

從孔子生前的人生軌跡看,孔子胸懷大志,他並不是局限於書齋中的書生,也不是僅限於答問解惑的老師,他至少有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有很高的理論高度和水平,立論於全社會的宏大敘事,探討社會系統的運作機制。二是要通過出相入仕,說服國君來施行他的思想,實現他關於周禮周制的理想社會。三是從現實出發,在與國君對話、說服工作中,或在教授弟子、傳遞自己的思想,孔子的思想和語言是平易近人,沒有脫離實際的思辨,更沒有追求近乎神秘主義的故作高深。

從歷史記載看,曾參屬於「書齋型」的儒生,在他的人生中,曾參基本過著書齋和教學生活,只一度任過學官。曾參勤奮和理解力強,受孔子的青睞,但他年紀比孔子小46歲,孔子逝世時,他才27歲,與孔子相處日短,能否全部掌握孔子的思想、達到孔子的視角眼界和理論高度還存在很大疑問,因為曾參的著作原著已經逸失,他的思想體現於殘存的隻字片語或其他人的述評中,他的重要思想主要集中於繼承孔子所述說的孝道(如《孝經》,已逸失)和強調對自己的內省修養(《禮記大學》),這說明曾參是偏重在某些方面,只是繼承孔子思想的某個方面,與孔子思想範圍相差很遠。《中庸》一書雖受後世儒家重視,但書中將中庸思想無限拔高,把誠意、天道和人性混為一談,很多已經超出人們能理解的範圍,對現實生活影響很微,最終中庸仍然被庸俗理解為「叩其兩端而執中」,被矮化為思維的小工具,故此,《中庸》的拔高並不能彰顯孔子思想,反而造成了中庸思想的重要性被嚴重低估。所以,我們探討孔子關於「中庸」的思想,主要以孔子的論述為主,以曾參與子思的《中庸》一書為輔。

在《論語》中,明確提到「中庸」的只有兩處,一是「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6.29)《中庸》也轉錄了孔子這段話:「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孔子認為:「中庸這種德,該是最高的了,但大家很長時間都缺乏它啊。」這意思還是很明確的:在各種德中,中庸的地位是最高的了,具有本源性,這是孔子對中庸在其思想中基本地位的闡述。那麼自然需要確定孔子所說的中庸是什麼意思。中庸的概念並不是自明的,應該進一步加以闡述,但《中庸》中看在不到有關的論述。那麼,如何來確定「中庸」的內涵呢?在《論語》中,在另一處記錄了孔子有關「中庸」的論述,「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11.16)這是孔子在實例評判中對「中庸」作了形象的描述:「過猶不及」(超過了和未達到,這兩者都是一樣不對),朱熹的解釋是:「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中庸章句》P.19)「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當然,精微之極致也。」(P.21)這些解讀有助於我們理解孔子的中庸概念內涵。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議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703/1770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