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環球旅遊 > 正文

雲南有座完全建在山頂的縣城,四周都是懸崖,宛若「天空之城」

通常,早期人類選擇居住地的時候,都喜歡「逐水草而居」,很少會選擇住在遠離水邊的山上。但是到了雲南省,各種與地形有關的怪象,都變得不再奇怪;各方面的多樣性本就是雲南的標籤之一。在c,擁有3萬多人口的縣城迤薩,完全位於獨立山峰的山頂,四周都是懸崖。當地人如此形容這裡——「城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城」。

山頂為何會出現「天空之城」?

2000多年前,這裡就有人類活動的痕跡。而當時的人們為什麼會選擇山頂居住,而不是山腳下的紅河邊,歷來說法不一。迤薩是彝族卜拉語「乾旱缺水」的意思,當地有民謠唱道:高高山崗是故鄉,左有河來右有江,山高難把五穀出,水大難作救命湯。

於是,有人認為山下河谷地區悶熱難耐,不適合居住,反而山頂涼爽宜人;還有人認為山下的地貌多為起伏山地,幾乎沒有連片完整的平地;而山頂卻有面積可觀的平坦空地,可供人類世代棲息繁衍。

到了清代至民國,此地又處於滇東南前往滇南的重要貿易通道;許多內地的馬幫商旅移民至此,為了守住財富,他們選擇在山頂上建造易守難攻的堡壘。因此,如果了解迤薩縣城的歷史,你會發現此地的過去與馬幫息息相關,甚至被稱為馬背上馱出的城市。

馬幫興盛,一切為了生存

早在清乾隆年間,迤薩的銅業使其鼎盛一時;然而隨著資源枯竭銅礦停產,迤薩的經濟也一度陷入蕭條。缺田少地的迤薩人為了生存鋌而走險,開始走馬幫。他們翻山越嶺、爬坡過坎,艱難地開通了11條商路,其中包括前往緬甸、寮國、泰國等地的跨國商路。

從民國至新中國成立,這段時間是迤薩馬幫的發展巔峰。每年有上百隊馬幫、近千人出國經商,出國已成為當地的一種風尚。後來,迤薩也成了雲南三大僑鄉之一;紅河縣在外華僑有1萬餘人,75%的歸僑僑眷都生活在迤薩鎮。

衣錦還鄉,僑鄉初現

不僅是物資交換,錢財流通,馬幫的興盛也帶回了外界的文化。由於當時東南亞諸國已成為英法的殖民地,出現了歐式建築;馬幫商隊們看得多了便耳濡目染,衣錦還鄉後,也將這種異域風格建築帶回了迤薩,形成了富甲一方的僑鄉。這也是為什麼迤薩鎮看不到太多少數民族風情的建築,反而更多的是傳統中式風格與法式風格建築。因此被譽為「江外建築大觀園」、「江外小香港」。

在如今的迤薩,人們依舊習慣把迤薩老城稱為馬幫古城。古城有東門街、南門街、西門街、北門街等街道,延伸出去的各條巷子裡,隱藏著不少風格中西合璧的百年老宅,依舊訴說著當年馬幫文化流傳下來的歷史煙雲。

中西合璧的「城堡式」民居

古城裡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無疑是花五年時間建成的紅河縣博物館,依託「姚初院(姚肇宗宅院)」和「錢二官院(錢萬興宅院)」兩座民國時期大宅建成,是僑鄉中西合璧建築的典範。這裡既是迤薩鎮的東城門,也是「城堡」;不僅外觀霸氣,還兼具實用性。堅硬無比的牆上設有明暗兩種防禦射擊孔,樓房過道還有防禦門;虛實相間,軍事防禦設計突出,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城堡。

參觀紅河縣博物館,仿佛走進中西建築博覽園;中式的天井、江南的花窗、法式的迴廊、北方窯洞的拱門,無不顯示著這座城堡的中西結合。而在未通公路的年代,姚家大院依舊大面積使用了當時最先進的水泥,來建造自己的宅邸。水泥皆是從越南「進口」、由馬幫帶回;曾經的豪氣與闊綽,如今在踏入姚家大院後依舊能感受到。

戰火已去,這座「天空之城」依舊如同一段傳奇,盤踞在山峰之巔。它如一位飽經世事的百歲老人,守候著小鎮;遊客們也可以通過古城老建築的風貌,一睹當年僑鄉滄桑而輝煌的歷史痕跡。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Shirley雪梨醬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707/1772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