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多難不一定興邦,幸災樂禍卻一定會誤國

作者:

還是得從楚靈王說起。

之前講過,這位楚國君主的一生,用一個最爛俗的網絡詞來概括,就是不作不死。

不但作死自己,還把楚國也帶進大坑裡。

所謂春秋五霸,雖然版本各不相同,前三卻毫無爭議,按時間順序分別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楚國原是不受待見的蠻夷之國,可是在雄才大略的楚莊王一手打造之下,卻成了趕齊超晉,問鼎中原的實力大國,特別是在邲之戰大敗晉軍後,楚莊王便成為繼齊桓晉文之後的第三位霸主。

可是,王權制度就是這樣,國運之興衰,基本由君王的賢愚決定。楚莊王死後,繼位者一蟹不如一蟹,從楚共王、楚康王到那個上位才四年就被他叔掐死的楚郟敖,楚國國力急轉直下,很快被晉國反超。公元前557年,楚康王三年,晉平公元年,晉楚再發生湛阪之戰,楚軍大敗,霸主地位搖搖欲墜。

公元前546年,在宋國主持下,中原十四個諸侯國召開以和平為主題的「弭兵會盟」,擬定了停戰協議,尊晉、楚為共同霸主,兩國平分霸權,以後誰敢破壞協議,各國群起而攻之。

相當於兩大超級大國握手言和,共同承擔國際事務。

「弭兵會盟」八年後,楚靈王又想打破這樣的局面。

楚靈王,就是那個掐死侄子楚郟敖而上位的壞叔叔。

他確實也有光大楚國、獨自稱霸的野心。

春秋時期,稱霸的標誌性事件就是召開盟會。比如齊桓有召陵之盟,晉文有踐土之盟等,楚靈王有樣學樣,也想召開一次這樣的盟會。問題是,既然楚晉平分霸權,你想召開盟會當大哥,也得晉國同意才行。

於是,公元前538年,楚靈王上位的第三年,他便派大夫伍舉(伍子胥的祖父)到晉國去,以商量的口氣跟晉平公說:

寡君使舉曰:「日君有惠,賜盟於宋,曰:『晉楚之從,交相見也。』以歲之不易,寡人願結歡於二三君。」使舉請間。君若苟無四方之虞,則願假寵以請於諸侯。(《左傳·昭公四年》,下同)

敝國國君說,之前貴國對敝國有恩惠,願意跟我們在宋國舉行和平大會,商定好了,晉、楚的從屬國,應互相承認互相朝見。這幾年敝國多災多難,在國際事務中沒怎麼盡到該盡的責任,敝國國君希望有一個機會跟其他國君重修舊好,所以派我前來,請貴國考慮我們的訴求。貴國目前如果沒有外患,希望借您的影響力,向諸侯傳達這個信息。

言下之意其實是,我已在內部權鬥中勝出,現在想對外宣示霸權了,準備搞一個儀式,讓你的小弟們正式認我為大哥。

很明顯,所謂徵求意見,其實是試探晉國的反應。

晉平公當然不樂意了,說憑什麼啊,當場就想駁回。這時候,晉國大夫司馬侯對晉平公說:

不可。楚王方侈,天或者欲逞其心,以厚其毒而降之罰,未可知也。其使能終,亦未可知也。晉、楚唯天所相,不可與爭。君其許之,而修德以待其歸。若歸於德,吾猶將事之,況諸侯乎?若適淫虐,楚將棄之,吾又誰與爭?

不行,楚王正在胡七八整,上天也許通過滿足他來加重他的罪愆,再施行天譴,或者要讓他得善終也不可知。晉、楚兩國都得按天意行事,不能再惡性競爭。君上您還是先答應他,咱做好咱自己的,再看看他的結局。假如他真的有德行,楚國復興,將來或許連我們都得尊他為大哥,何況諸侯?假如他自己作死,楚國人民自然會拋棄他,咱還用得著去誰去爭?

司馬侯的意思,換句話說,就是著名的「上天欲其覆滅,必先使其瘋狂」。

但晉平公還是咽不下這口氣,對司馬侯說:「晉有三不殆,其何敵之有?國險而多馬,齊、楚多難。有是三者,何鄉而不濟?」

咱晉國有三大優勢可立於不敗之地:一是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二是出產大量好馬,三是齊、楚兩大國這幾年多災多難。有這三條,怕他作甚?

司馬侯據理力爭,警醒晉平公說:「恃險與馬,而虞鄰國之難,是三殆也。」

虞,古同娛,快樂、開心之意。殆,危險。依仗地勢險要和馬匹多,對鄰國幸災樂禍,這是三害,不是三利。

接著他逐條反駁晉平公說,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只憑著地利和馬匹多,並不能成為強國,就說當今天下,地勢險要的國家,並不只我們晉國;產馬多的地方,也還有一些,為什麼他們沒能成為強國?很簡單,為君者有仁德,政治清明,才是強國的關鍵,所以先王致力於以德治國。最後,司馬侯重點強調:

鄰國之難,不可虞也。或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若何虞難?齊有仲孫之難而獲桓公,至今賴之。晉有里、丕之難而獲文公,是以為盟主。衛、邢無難,敵亦喪之。故人之難,不可虞也。

鄰國有難,我們不能幸災樂禍,因為,有的國家,多難反而興邦;有的國家,一直歲月靜好,最後卻被滅國。比如齊國,一百多年前齊襄公被殺,公孫無知發動大型內亂,最後才有齊桓公的上位、稱霸,到現在,齊國還在坐享齊桓公的紅利;晉國,驪姬之亂,諸公子爭位,才有晉文公歸國上位,稱霸諸侯。而衛國、邢國等,一直無災無難,最後還不都被滅了。所以,對他人的不幸、別國的災難,怎麼能幸災樂禍?

這就是成語「多難興邦」的出處。

不難看出,司馬侯的原話,並不是說「多難」就一定能「興邦」,而是說有的國家多難能興邦,有的國家無災無難,卻也被滅了國。所以,災難不能決定一國興亡,關鍵還是要看國君是否能「修德音以亨神人」,就是多施仁政,上敬天神,下悅萬民。

司馬侯一番話,晉平公聽進去了,於是答應了伍舉的請求,還派大夫叔向出使楚國,對楚靈王說,敝國國君太忙,未能如約會見,請多見諒,至於諸侯,本來就應該是貴國的從屬,貴國太謙遜了,不用在所有問題上都迎合我晉國。

強國玩低調嘛,誰不會啊。

楚靈王得到晉平公如此回復,更膨脹了,迫不及待,當年夏天就決定在申地(今河南南陽宛城)舉行盟會。伍舉勸他說,大王還是別太高調了,當年夏桀、商紂王、周幽王,都是在錯誤的時間召開盟會,導致諸侯背叛,死得很慘,大王您可悠著點。

楚靈王根本不聽他的。

後面的劇情發展,之前講過了,盟會上,不少國家不給面子,找各種藉口不來參加。但盟會過後,楚靈王依然趾高氣揚,窮奢極欲,對外四處出擊,打吳、滅陳、攻徐,真拿自己當霸主看,最後終於把自己玩死了——楚國內亂再起,楚靈王窮途末路,自掛東南枝。

司馬侯對晉平公說的話,一語成讖:「天或者欲逞其心,以厚其毒而降之罰。」還有這句:「若適淫虐,楚將棄之,吾又誰與爭?」

楚靈王作死後,他弟楚平王上位,楚國經過又一場內亂,元氣大傷,徹底失去爭霸實力。

可見,多災多難有可能興邦,歲月靜好也有可能亡國,所以,對鄰國幸災樂禍者,大概率會搬石砸腳。而對於那些喜歡作死的強人,拿他沒辦法或不屑理他時,請謹記拾得對寒山說的話:「你且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再看他。」

2022-07-08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新現代聊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710/1773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