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哈佛、耶魯校長: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讓他掌握這3種能力

在我們家長眼中,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擁有優秀的成績,將來能有一份好工作。

然而在諸多優秀教育者的眼中,真正的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簡單來說是注重孩子的能力,而不是把孩子當做學習的機器。

就如北大校長蔡元培所說:

「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

同樣的教育思想在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的校長身上也有所體現。

細細觀察這些名校校長的觀點,他們很一致地認為: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讓他掌握以下這3種能力。

01:見識世界的能力

擁有三百年歷史的哈佛大學,在諸多世界頂尖名校中也是佼佼者。身為哈佛大學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校長,德魯·吉爾平·福斯特曾在演講中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認真地指出:

「了解世界,是每個孩子的必修課。」

這句話聽上去似乎有些誇張,但是在21世紀人才的素質要求中,有一定見識早已成為必備條件。

這位哈佛校長在演講中提到:孩子見識世界的時間應該早點、再早點。

只有孩子見過了世界,才能將學過的課本知識真正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這也是這位女校長自己的教育經驗,每年不管多忙,她都會帶孩子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帶孩子領略不同的風土人情和人文知識。

只有孩子看過不一樣的世界,目光才會長遠,不會被眼前的東西所限制。

02:豐富的好奇心

2004年,哈佛大學拒絕了164個SAT滿分的中國學生。

當時很多人不服,這些學生明明那麼優秀,為什麼會被拒絕。對於這樣質疑,哈佛大學只給了一句話:「您的孩子,除了滿分,什麼都沒有。」

在傳統的應試教育下,中國孩子只知道死學知識,這與哈佛曆來的教學理念相悖。

在2010年的中外校長論壇上,哈佛校長說:

「我們需要知道,一個學了很多知道的學生是否還具有創造性,是否有旺盛的好奇心和動力去探索新的領域;除了本專業的領域,是否有廣泛的興趣去關心其他領域的東西。」

也正是認識到這一點,現在的中國教育非常注重培養「好奇的孩子」。

在2019年中國兒童科學教育高峰論壇上,培養孩子的探究能力與好奇心成為重要話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鄒才能表示,教育應首要培養兒童的非常規思維,激發兒童的好奇心。

只有孩子始終對事物保持好奇心,才能對學習產生興趣。孩子學習需要的是內在驅動力,而不是被父母逼迫

03:靈活的思維能力

曾任耶魯大學校長20年之久的理察·萊文曾說:

「耶魯致力於領袖人物的培養,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識,是培養學生批判性獨立思考的能力,並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教育是讓孩子對自己的觀點擁有清晰的判斷力和自覺自知能力,而不是單純地讓孩子找一份好工作。擁有獨立思考的思維能力更為重要。

1917年,蔡元培在北大校長的就職演說上說:

「大學不是販賣畢業的機關,也不是灌輸固定知識的機關,而是研究學理的機關。」

如果孩子只是死學知識,面對龐大的知識量只知道死記硬背,要麼淪為學習的機器,要麼徹底對學習失去興趣。培養孩子靈活的思維能力刻不容緩。

這裡是智慧爸媽學園,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育兒乾貨。希望我的一點經驗和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換個角度談教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827/1795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