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中共國學界為閉關鎖國翻案 義和團成正義之師

近日,中國歷史研究院發表的一篇文章《明清時期"閉關鎖國"問題新探》在網上瘋傳。文章認為,明清時期並非"閉關鎖國",而僅僅是為了防範西方殖民侵略的"自主限關"。但文章傳開後,輿論卻驚呼這是在為"閉關鎖國"翻案,帶有政治風向。

這篇文章在上個周末通過網絡傳出後,立即引起中國輿論的高度關注。不少人立即把文章和「清零政策」下,當局限制與外國交流的措施聯繫起來,並且指責文章的主旨與改革開放相悖。

在美國華盛頓的民間機構「信息與戰略研究所」所長李恆青敏銳地抓住了中國民間的這種情緒,「我不相信,我真的不相信。經過了改革開放四十多年,還會有人從心裡頭認為改革開放是錯的?應該回到過去,應該閉關鎖國,走到過去的那種封閉、專制的環境中去?」

學界的反駁

《明清時期「閉關鎖國」問題新探》(以下簡稱「新探」)這篇文章發表在中國歷史類核心頂級期刊《歷史研究》今年的第三期上,署名是隸屬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中國歷史研究院課題組。

作為一篇學術論文,它也引起了海內外學界的重視。推特上一些社科界學者也紛紛轉發並對這篇文章作出評述。

該文章認為,明清時期關閉國門的政策沒有阻斷當時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和中西交流,但造成了消極防禦和對西方先進科技的漠視,在一定程度上為近代中國遭到西方侵略埋下了伏筆。文章還強調,明清的閉門政策並非「閉關鎖國」,而僅僅是「自主限關」,是為了維護國家主權、防範西方殖民侵略。

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國際關係學助理教授張晨晨在推特上評論說,中外學者早已對「閉關鎖國」的概念提出過挑戰,明清時期的閉關政策確實沒有阻斷中西的貿易往來。但她指出,文章主張的閉關政策是為了維護國家主權、防範西方殖民侵略卻並不符合事實,因為現代的主權觀念在明清時期尚未形成,而清王朝自身就是一個殖民帝國。她暗示性地說,對閉關政策的這種重新解釋更主要是因應目前中國的自身環境,而不是以歷史為根據的闡釋。

「試水」

她的這種暗示在學界也得到了呼應。新加坡管理大學(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法學院終身教授高樹超(Henry S. Gao)在推特上轉發了這篇文章,並評價說,在中國,歷史並不僅僅是一些有趣且無用的事實,它往往預示著重大的政治變化。在推文中,他還貼出了作為文革導火線的姚文元文章《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的截圖。

美國普林斯頓中國學社執行主席陳奎德則認為,這篇文章的背景是習近平為了謀求連任在政治試水,「如果他拋出來,輿論反應沒有這麼強烈,黨內的反應也沒有那麼聲勢浩大,那麼他可能進一步組織力量、組織文章,往更高層級的政治宣傳部門走。」

陳奎德分析說,習近平上台以來的各項政策在邏輯上必定會走向閉關鎖國,「他現在就是為自己的政策正名,尋找理論根據。他要把過去宣傳的,改革開放打破了閉關鎖國等等這一套邏輯全部打掉,所以他要為閉關鎖國翻案。」

類似的文章,陳奎德還提到了李光滿去年8月底發表的時評文章《每個人都能感受到,一場深刻的變革正在進行!》。當時就有人警告說,這是文革2.0版的檄文。

除此之外,中國歷史研究院主辦的學術期刊《歷史評論》今年第2期刊發了山東大學彭淑慶的文章《義和團運動不能被「污名化」》,在承認這場運動的局限性的同時,認為它的主旨是農民階級為了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為了中國救亡圖存所進行的嘗試。

陳奎德分析說,這篇文章出現的時機恰是北戴河會議之後,中共的政治老人很可能在會議中對習近平提出了批評,對他的連任構成了阻力;習近平為此要作輿論準備,「他要放出這些輿論來,說明他還沒有完全達到自己的目的,也就是說,目前這場政治鬥爭還處於膠著的狀態。所以,拋出這些東西就是為了作輿論準備。」

再次閉關鎖國有可能嗎?

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四十多年,雖然輿論上可以為「閉關鎖國」造勢,但實際上能否做到卻是另一個問題。

一位身在上海的金融專家向本台記者分析說,這種可能性不大,「假如閉關鎖國,這次中美審計監管協議就不會達成。可能只是開放的方式會大不相同而已。」他強調,閉關鎖國的最大反對者是權貴階層,因為這相當於斷了他們的財路。出於安全考慮,受訪者以匿名接受採訪。

「信息與戰略研究所」所長李恆青則認為,從習近平掌握的權力看,他是有辦法做到閉關鎖國的,「因為他掌握著刀把子、槍桿子和筆桿子,這三樣東西都在他手裡,包括喉舌都在他那裡。」

但他強調,從長遠看,閉關鎖國這類開倒車是不可能得逞的,如果真的得逞,那就是中國的悲哀。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RFA自由亞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904/1798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