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一個家庭走向敗落的4個跡象,有一個,都是壞事!

林語堂先生有句很經典的話:

「幸福無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菜;三是聽愛人講情話;四是跟孩子做遊戲。」

雖是再尋常不過的場景,只因為和家有關,便成了這世間最曼妙的風景。

家,從不只是一個居住的地方,更是心靈停靠的港灣,讓人苦時難時有力量,倦時累時有所盼。

只有家庭和美了,我們才會倍感心安,才能更加沒有後顧之憂地去拼去闖。

可你知道嗎?

一個家庭的興衰繁盛,往往是有跡可循的。

當一個家庭,出現下面這4種跡象時,往往就預示著走向敗落,有一個就會壞事。

情感導師@周小鵬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說她有位同事,每逢節假日的時候就特別苦惱,開始糾結到底要不要回家。

不回吧,家人念叨,而且周遭的同事朋友一個個都回了家,自己也無處可去;可回吧,內心又極度的排斥。

周小鵬很不理解,回家明明是件幸福的事,為何同事會如此抗拒?

於是,便問他原因。

同事說,因為他從小對家庭的印象只有痛苦。

父母幾乎每天都在吵架,哪怕只是為了今天吃什麼這樣的小事,也能吵得面紅耳赤。

他記憶中的家,就是父母親因各種意見不合,不停地用言語攻擊對方,爸爸罵罵咧咧地摔門而去,媽媽在家中痛哭流涕。

年幼的他和弟弟,每每看到這樣的場景,都痛苦萬分,只能逃到奶奶家去。

可每次他們去,就會惹得年邁的爺爺奶奶一起傷心,有時候,老人甚至還因此氣病了。

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他們長大,所以工作以後,對於回家他和弟弟都是能免則免。

逢年過節寧可申請加班,也不想再回到那個冷冰冰的家裡去。

他說:「雖然現在家裡人還在,可在他心裡,家早就散了,大家不過是住在同一個屋檐下的孤兒罷了。」

評論區里,許多網友都忍不住地心疼他的遭遇。

家,本是最溫暖的地方,是為我們遮風擋雨的避風港,卻讓他千方百計地想避讓。

親人之間的不睦,就像是一劑慢性的毒藥一般,一點點地侵蝕著家庭的根基,吞沒著彼此間的情誼。

一個家,哪怕再是興旺繁盛,也禁不起無休無止的矛盾和爭吵。

情,吵著吵著就淡了;家,鬧著鬧著就散了。

中國有句老話:「樹怕傷根,人怕傷心。」

人心脆弱無比,禁不起算計。

哪怕是骨肉至親,一旦算計多了,情分便會蕩然無存,家庭也只怕要分崩離析。

在生活紀實節目《第三調解室》中,看過一起扎心的糾紛:

一位姓付的老先生,和老伴兒含辛茹苦地把兩個兒子拉扯大。

好不容易盼到了孩子都成了家,卻不想因為拆遷房子的事兒,一家人鬧得不可開交。

當初,為了讓兩個兒子過得更好,付先生將他名下僅有的兩間房分給了兒子。

大兒子為了讓老兩口有個住處,又給他們搭建了一間小屋。

一直以來,一家人相處得挺好,基本沒鬧過什麼矛盾,直到這三間房變成了拆遷戶。

搬遷後,三套房分別落在老大、老二和老兩口名下。

付老先生念及從前他和老伴住的房子是老大所建,便把蓋房的本金和多餘的十幾萬補償款都給到了他。

可大兒子依舊覺得不公,認為房子既然是他所建,就該歸他所有,沒有再落在父母名下的道理,更不要說父母百年之後,還要給弟弟分一杯羹。

可老二家則認為,蓋房的錢父母已經連本帶利歸還給了哥哥,以後要給誰哥哥都無權再干涉。

為此,兄弟倆隔三差五地就到父母家去哭鬧,還逼他們立字為據。

老兩口傷心不已,想不通為什麼好好的一個家會變成這樣。

是啊,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為了利益,一奶同胞的兄弟斷情棄義,怎能不叫父母寒心?

凡塵俗世的,利益固然要緊,可於家人而言,最可貴的是真心。

親人之間可以明算帳,把事理清講明,但切莫斤斤算計。

若是把親情當成了交易,處處都計較講利弊,誰也不願吃虧、不肯讓步,緣分遲早會散盡。

民間有句諺語:「興家猶如針挑土,敗家猶如水推沙。」

細細想來,真的很有道理。

賺錢不易,敗家容易,哪怕是擁有富可敵國的財力,也抵不住肆無忌憚的奢靡。

一個家,若是在金錢的用度上毫無規劃、揮霍無度,那離大廈傾頹也不過一步之遙而已。

還記得英國西約克郡那對中了百萬英鎊的羅傑夫婦嗎?

2005年10月的某一天,夫妻倆像往常一樣去商店購物,用餘下的零錢買了一注彩票。

原本只是試試手氣,不想卻中了180萬英鎊(折合人民幣約1600萬)的大獎。

當時,他們夫妻二人都有優渥的收入,羅傑從事IT行業,而妻子蘿拉則是一名藝術老師。

就算沒有這筆獎金,兩個人也能過上不錯的生活,有了獎金則更是如虎添翼。

然而中獎以後,他們卻沒能過上更好的生活,反而是開啟了「瘋狂消費」的模式。

短短數年間,他們就花光了所有的積蓄,銀行帳戶內只剩下7英鎊。

而習慣了揮霍奢侈的他們,也再無法適應從前的生活,正常的工作難以滿足他們的消費需求。

老話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欲望的溝壑一旦開啟,就再也難以填平;人一旦揮霍成性,錢財就會如流水一般逝去。

生活中,其實不乏這樣的事例。

多少人,因為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而墜入網貸、高消費的陷阱里?

多少家庭,因為奢侈浪費而坐吃山空,走向敗落破碎?

奢起財難聚,家敗由奢起。

不懂節制,焉得長久?不知勤儉,何以持家?

前些天,有則新聞上了熱搜。

江蘇連雲港的大街上,一個小男孩死死地咬住他媽媽的胳膊,只因為母親沒有給他買心儀的玩具。

媽媽不停地給男孩道歉說:「媽媽錯了,你先鬆開。」

周圍也引來了不少人的圍觀,勸男孩別鬧了,可男孩依舊不依不饒,在地上撒潑打滾。

這一幕,實在讓人看得心寒不已。

母親懷胎十月生下的孩子,只是因為一個玩具,便對母親「動口動手」。

或許有人會說,孩子還小嘛,不懂事。

就如母親的態度一般,只是語氣和緩地哄他,哪怕自己的手還在孩子的口中。

可父母越是縱容,孩子只會越是放縱。

他們永遠也無法從溺愛之中,了解到父母的苦衷。

想起之前看過的一期《金牌調解》。

上海一位姓施的女士,說她留美回國的兒子向她索要550萬創業,要求把自己名下的一套房產提前折現到他手中。

雖然家境殷實,可兒子一向沒個定性,什麼工作都干不長久,施女士和丈夫便拒絕了。

兒子卻不肯罷休,砸過東西、喝過農藥,甚至還割過腕。

在場的來賓都很同情施女士的遭遇,可他們也指出,兒子的所作所為,和施女士的溺愛教育脫不了干係。

從小,施女士給孩子傳達的都是家中衣食不愁的光景,什麼要求都會滿足。

所以,在兒子眼裡,父母的付出便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稍有不順意,就要鬧個雞犬不寧。

想起一句話:「家庭者,人生最初只學校也。」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能教給孩子陪伴一生的品行和教養。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從不會一手包辦,用溺愛去澆灌孩子的成長,而是會選擇有節制、有規矩的去陪伴。

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收穫真正的成長,也讓家庭綿延不斷。

很喜歡貝氏家訓中的一句話:「以產遺子孫,不如以德遺子孫。」

家風不正禍不斷,好的家風,更勝黃金萬兩,讓身在其中之人一生備受滋養。

家和生百順,人和萬事興,一家人和和氣氣,再平淡的日子也能生出歡喜。

家人之間坦誠相待,少些算計,少些猜忌,方能留住情誼。

養成好的習慣,遠離揮霍奢靡,禍便會遠行。

經營好教育,教養好子女,一個家才能長長久久地傳下去。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十點讀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906/1799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