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社會觀察 > 正文

專家:中國人對錢的欲望過大了,連教育、愛情都變得極其功利

在這個物質橫欲的社會,人已經不再是為了生存而存在,而是為了不盡的欲望而生存。

21世紀,功利主義思想已趨於完善,它作為一種現代思想和精神,滲透到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等領域,深刻影響人們的思想和價值觀。

近些年來,國人的欲望也不在不斷膨脹,從一個嬰兒出現在子宮,到ta離開這個世界,從學前教育到養老金,無處不瀰漫著攀比和功利,沒錢的,希望有錢,有錢的希望更有錢,欲望永無止境。

據研究統計,在國人慾望排行榜中,擁有更多的錢占比七成(72.86%),成功位居榜一,70%的人毫不猶豫的將「擁有更多的錢」定為自己人生最大的目標,儘管很多國人都非常低調,財不漏富,但這都掩蓋不了他們膨脹的「功利心」,可以肯定,很多中上層的家庭模式都是如此,一個希望更多,一個希望更年輕——金錢可以換來很多東西。

有不少專家和心理學家都點明:國人根本不懂如何享受生活,很悲哀,這是一群不會玩的群體,他們錯把享樂當成愛好,卻無法感受到現實的充實和幸福

1、外在動機過強

著名心理學家德西認為:人一切的行為都是圍繞動機進行的,人的動機主要分兩種:一種是內在動機,另外一種是外在動機。

外在動機依靠的是外在控制,外在控制有獎勵懲罰等各種外部刺激,做一份工作,有更高的工資,能夠晉升崗位,參與決策權,這些,都是屬於外在控制的獎賞,也成為我們努力工作的一個重要動力。

小的時候也一樣,考高分,做家務,爸爸媽媽能給我們錢的獎勵,給我們打遊戲的獎勵,讓我們最終取得不錯的效果。但是長久的外在控制,真的能一直鞭策我們不斷前行嗎?

有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外在控制可以督促我們更加努力,但是過強的外在控制,會降低我們的內在動機。

可以說,中國大部分人一輩子都是活在「外在控制」之下的,雖然有一批年輕人極力呼籲躺平文化,反抗這個功利社會,注重當下享受,但是,90%的人依舊是「房奴」「車奴」,一輩子打拼目標就是為了一套房,一輛車。

內在動機是由內而外的一種驅動力,那些受內在動機驅動的人,才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它強調的是「我想要」「我渴望」原則,注重自己內在的感受。

在這個功利的社會,我們從小到大,幾乎都是在功利主義的引導下成長的,最典型的就是小時候各式各樣的培訓班,中國是最樂於培養孩子興趣愛好的國家,但是到頭來卻沒有哪一個真正成為孩子的興趣愛好,因為我們把一切都功利化了。

興趣愛好功利化,人生目標功利化,甚至很多人都是為了工作而工作,根本就沒有什麼人生目標,等到30幾歲真的被裁員,才回過頭來想想,我這十幾年究竟追求的是什麼?受外外在動機驅動的人,永遠不會真正的快樂,他們始終是外部因素的奴隸,他們首先考慮的是「我應該」,感受到的是壓力,最後,迫於無奈才全力以赴。

並且,這種外在動機幾乎讓人「停不下來」,因為從小到大的「功利教育」已經深刻的影響我們的三觀,我們對自己的定義也是如此,我們堅定地認為,自己只能也只配得到「有條件的尊重」「有條件的愛」「有條件的鼓勵」等等。

回想起父母小時候說的那句話「成績考好了,媽媽就認可你」,好像我們只有做到那個極致的優秀,才配得到這個世界上的真情和認同,我們卻忘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對自己無條件地接納。

是的,愛情也功利化了,人們早已不相信:我們是因為被愛才變得優秀,而不是因為優秀才被愛。

2、內在動機過弱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能看到煙。內在動機就是我們內心的那團火。

我們的教育就像柴火,每次等到我們快熄滅時,就不停的添入,一味地依靠外力驅動我們,迫使我們走上一條「正確道路」。可是柴火治標不治本,我們內心可以燃燒一時,卻總有熄滅的時候。

中國近幾年來,倡導素質教育,提倡「以人為本」,口口聲聲喊著以人為本,卻一直忽視著學生的本性。

著名投資者張泉靈說過:「澆滅好奇心,無異於謀殺。」而澆滅孩子的好奇心,等於澆滅了他的未來。好奇心是一個孩子內在動力的核心。

教育已經功利化了,但是,很多父母還要將孩子的興趣愛好掐滅——「學這個有什麼用?還是學習鋼琴,學習畫畫吧!」

德西效應認為:當一個人進行一項愉快的活動時,給他提供獎勵結果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他內在的吸引力,就比如。

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

「如果你把全家打掃一次,就獎勵你100塊錢」「比賽拿一等獎,媽媽就獎勵你100塊錢」等等。

做家務,主動學習,這些本來就是一個孩子應該做的事情,也是他們應該熱衷於主動做的事情。

家長們卻依靠不當的獎勵機制,將孩子的學習興趣一點點地消減了,最後全然憑藉「功利」」條件進行目標策劃,影響著他們未來三觀的塑造。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第一心理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917/1804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