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稀土金屬價格續跌 中共獨霸市場卻難有戰略作用

一度被西方國家視為未來高科技競爭重要戰略物資的稀土金屬,近年來價格持續下滑。既沒有因為西方國家擴增戰略儲備而缺貨,反而因全球供應鏈混亂而導致需求不振,加上美國、澳洲與其他西方國家擔憂稀土金屬來源遭中共箝制,紛紛重開生產線,使得一度被認為可以做為戰略槓桿的稀土金屬,完全沒有發揮被期待的功能,顯見拿稀土應對西方對中共「卡脖子」的想法完全不切實際。

一度被視為可內來反制西方國家科技禁運手段的稀土金屬,近年來價格持續下滑,完全沒有發揮對抗西方對中共「卡脖子」的戰略作用。

一度被西方國家視為未來高科技競爭重要戰略物資的稀土金屬,近年來價格持續下滑。既沒有因為西方國家擴增戰略儲備而缺貨,反而因全球供應鏈混亂而導致需求不振,加上美國、澳洲與其他西方國家擔憂稀土金屬來源遭中共箝制,紛紛重開生產線,使得一度被認為可以做為戰略槓桿的稀土金屬,完全沒有發揮被期待的功能,顯見拿稀土應對西方對中共「卡脖子」的想法完全不切實際。

目前世界已探明稀土礦集中分布在少數幾個國家,其中中國排名第1,約為4400萬噸;越南與巴西並列第2,各有2200萬噸;俄羅斯排第4,約1200萬噸;印度排名第5,為690萬噸;美國180萬噸排名第7。不過由於稀土金屬在礦藏中含量低,通常與其他礦種合併開採才划算,因此礦藏的儲量數據變化較大,僅供粗略參考。

稀土金屬具備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在新能源、新材料、環保、航空航天與精密電子等高科技領域都有廣泛應用,被視為科技競爭時代的戰略物資。

而以產能來說,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稀土礦產量估計為28萬噸,比2020年增長17%。其中最大的是中國占60.2%,其次是美國15.4%,再來是緬甸9.3%與澳大利亞7.9%。2017年中國的稀土產量全球占比高達75%,這2年來美國等西方國家加快恢復生產線,占比才開始下滑。

2021年全球稀土礦產量估計為28萬噸,其中最大的是中國占60.2%,其次是美國15.4%。中國的市占率從2017年的最高峰近8成,持續下滑至目前的6成。(圖/USGS)

美國等西方國家恢復稀土生產主要是擔心在這項關鍵物資上過度依賴中國,因為稀土具備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在新能源、新材料、環保、航空航天與精密電子等高科技領域都有廣泛應用,在針對中國進行高科技競爭時,許多大陸專家也揚言可以用稀土金屬來對抗美國對中國科技「卡脖子」,美國開始恢復原已廢棄的稀土礦區,並重啟稀土生產線,同時鼓勵其他國家開發稀土礦,以分散供應鏈風險。

一架F-35戰機需要約427公斤稀土金屬,一艘維吉尼亞級核潛艇要消耗高達4.2噸的稀土。

在高科技領域之外,稀土也涉及敏感的軍事領域,它們被廣泛用於精確制導武器、衛星和隱形技術。據說一架F-35戰機需要約427公斤稀土金屬,一艘維吉尼亞級核潛艇要消耗高達4.2噸的稀土。其他如軍用雷達系統、動力系統等多種先進武器的設備上,都不能缺少稀土金屬的使用。為此,美國今年也出台有關稀土金屬的法案,要求軍事承包商在2026年之前停止向中國購買稀土金屬,轉而向國內與其他國家採購,此一做法也連帶影響了與美國有盟友關係國家的採購政策,以分散與中國對抗產生的戰略風險。

雖然稀土金屬是戰略物資,但由於礦藏含量極低,在全球分布亦相當分散,因此必須與其他礦產同時開採才符合經濟效益。由於開採與提煉都需要大型礦區與大量資金技術,因此其生產大都在國土規模較大的國家進行。稀土開採與提煉過程中會消耗大量能源,造成大量污染,現在很多國家──例如美國──把提煉稀土委託中國來進行,主要還是環保與加工成本的考量。除了開發稀土礦之外,有些國家建立稀土資源回收系統,例如日本,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效。而這些做法都實質降低了對中國稀土的依賴。

稀土金屬礦藏含量極低,在全球分布亦相當分散,因此必須與其他礦產同時開採才符合經濟效益。

據英國調查公司阿格斯媒體(Argus Media)統計顯示,今年以來釹、鏑、鐠和鋱等4種稀土價格比前一年下跌1至2成以上,而且愈跌愈快。分析認為,這幾種稀土多為永磁性磁鐵所用,用量最大的是電動汽車馬達,它反映出大陸電動車因疫情封控措施造成供應鏈混亂導致生產大幅減速。而這些年來因應西方國家的戰略需求而陸續開工的稀土生產線已開始投產,短期內稀土價格仍將持續走跌。

稀土提煉過程能耗巨大,且污染問題較嚴重,有些國家因此將提煉稀土交給中國代工以降低成本。

雖然如此,隨著各國的疫情和緩與經濟復甦,仍可預料稀土金屬的需求回溫。至於美國還依賴中國的稀土加工,在明年科羅拉多州新建加工設施完成後,交付中國加工將成為歷史。加上澳大利亞、越南、巴西的稀土產量急速攀升,過去曾思考以稀土金屬做為與美國談判籌碼的想法已愈來愈不切實際。

美國目前還依賴中國的稀土加工,在明年科羅拉多州新建加工設施完成後,交付中國加工將成為歷史。

中國生產的稀土與中國生產的各種商品一樣,都沒有辦法拿來做為與美國科技禁運政策相抗衡的槓桿,許多媒體與學者的分析都想要找到某個特定的產品來逼迫美方讓步,這種想法在旁觀者看來是賭氣的成分較大。要解決美方科技禁運的「卡脖子」問題,恐怕還是得「實事求是」地看待,不是高喊「不吃這一套」就能找到應對的絕招來解決問題的。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中時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922/1806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