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別被簡體中文世界騙了,安倍國葬的亮點出乎意料

在前首相安倍晉三的國葬之前,自衛隊員等進行排練。9月26日下午攝於東京都千代田區的日本武道館。(共同社)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7月8日在為自民黨本派閥黨員作國會議員助選的過程中遭槍擊身亡,於此後第四天由家族舉行了葬禮。

但在兩天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宣布,在秋季為安倍晉三舉行「國葬」。

這是戰後日本政治家第二位享受此殊榮者。1967年,日本最傑出的首相之一吉田茂身故,時任首相佐藤榮作力排眾議為其「政治師兄」舉辦了廢除《國葬令》後的第一次國葬。

岸田文雄在9月8日出席參眾兩院議院營運委員會時為其決定作出了辯護,其為此提供的理由是,安倍晉三擔任首相總計八年零八個月,為日本憲政史上最長;在東日本大地震後的復興、日本經濟復甦、以日美關係為軸心的戰略性外交方面作出貢獻;國際社會紛紛舉國舉行哀悼;在作為民主主義根基的選舉期間遭到槍擊。

然而,在安倍晉三的「國葬儀式(正式名稱)」今天舉行前後,中文世界的輿論反覆濃墨重彩地炒作兩點:

G7集團成員國現任主要領導人,除了岸田文雄自己和美國副總統哈里斯以外,均以各種理由未訪問日本參加國葬儀式;

日本民間及反對黨的反對聲浪甚高,民調顯示逾6成的日本國民反對在經濟困難的情況下耗費國民稅金為前首相舉行國葬,甚至出現了為此自焚的極端例子。

一些輿論有意識地把安倍晉三的國葬與不久前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的國葬進行對比,強調後者花費少,但規格更高、更為隆重。

其實,對於一位亡者,對於一位遭遇槍擊身亡的不幸者,不管出於何種動機和理由,都大可不必抱著如此酸溜溜的姿態,以極力貶低它來求取某種心理安慰。相反,大方一點、厚道一點,更有助於樹立自身的形象。

雖然安倍晉三擔任了日本憲政史上歷時最久的首相,但他與已故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是不能相提並論的。無論是出席人員的級別,還是高級別人員的人數,伊莉莎白比安倍晉三更優,不足為奇。

首先,英日兩國的政治現狀和國際地位不同。

英國是名副其實的第一代「全球性大國」,迄今仍有不少國家奉女王為國家元首,或是大英國協成員,堪稱其「親戚國家」的也不在少數——比如美國。英語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語言紐帶,在英語世界,在國際社會,都具有重大而無形的影響力。

英國是二戰的戰勝國,是戰後世界秩序的主要塑造者之一,是聯合國安理會、七國集團等重要國際組織成員或領導成員,具有舉足輕重的國際地位。而日本是二戰的戰敗國,至今仍未脫離其影響,儘管它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擁有發達的科技能力,但還不是一個「正常國家」,也不被允許擁有「軍隊」,它的國際地位與英國還不在一個等量級上。

其次,伊莉莎白是國家元首,而且登基為王長達70年,是當代世界史和諸多重大歷史事件的親歷者,在國內外均擁有超越國界的影響力。同時,由於女王是虛位君主,在位期間做的絕大多數都是人盡皆知的好事,更容易贏得信任和好感。

而安倍晉三雖然在日本國內是任職最久的首相,但他只是內閣首相,從尊崇地位、任職長度和國際影響方面看,與伊莉莎白有很大差距。

各國選擇參加與否,要綜合考量各種因素,其中「對等」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特別是安倍晉三擔任實職,一方面他受到尊重和追捧,另一方面他可能明里暗裡也結怨不少,各國不可能採取像對伊莉莎白那樣的態度對待一個富有爭議的實權政治家。

第三,英國女王的國葬剛剛舉行,其規模和規格之高堪稱世紀級的,很大程度上也會影響稍後舉行的安倍晉三的葬禮,舟車勞頓之餘,也不想再多折騰了吧。

第四,岸田文雄在安倍家族舉辦家族葬禮後又提出國葬決定,功利性的考量是主要原因。這就是其高調宣稱的「弔唁外交」,這可能是影響安倍晉三國葬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國家可能會出於各種考慮,不願配合現任首相的外交意圖。

從葬禮的花費看,實際包括了很多岸田文雄內閣開展外交活動的支出,因此比起女王的葬禮來,並不算多——英國內閣可未想著借這個機會搞外交,由此可以看出日本跟英國相比,還是有差距的。

假如岸田文雄在安倍晉三去世後不久就舉行,而且更單純些,應該會出現比今天更隆重的情形。

經過兩個多月的「消化」,日本國民對安倍晉三的好感已趨於淡化,更現實的問題成為優先考量對象。

結合這些情況看,日本政府為安倍晉三舉辦的國葬儀式,其規模之大和規格之高十分罕見,在新世紀僅次於伊莉莎白,超出了日本國的實際地位,體現了國際社會特別是其重要盟友與夥伴對這位前首相的高度認可。

美印澳三國在安倍晉三去世後當日發表的聯合聲明說,對安倍晉三去世表示哀悼,並稱安倍晉三是「為(日本與)各國的關係帶來變革的指導者」。

根據報導,作為日本55年來再次為前首相舉行的國葬儀式,安倍晉三的葬禮共有21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際機構的代表出席,來自國外的大約有700人,其中包括50個國家元首代表團。

其中比較有亮點的是,美國派出了副總統為團長的代表團,成員包括內閣級官員——貿易代表戴琪,這個規格是很高的了,畢竟,總統年邁,且剛參加了女王葬禮,而且安倍晉三名分上是內閣總理大臣,與總統不是一個級別的。

安倍晉三生前所倡導的「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及「自由與繁榮之弧」的周邊和沿線國家的很多國家領導人都去了。

尤其是,其大力倡導的「民主安全菱形」和「四方安全對話」的成員國領導人都有參加除了哈里斯以外,還有印度總理莫迪、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均到訪日本。而後者更是攜三位前總理的龐大陣容。

由是觀之,安倍晉三在世之時提出的主要戰略思想和地緣政治概念得到了相關國家的高度認同,並通過參加國葬儀式的方式予以支持,進而藉此機會重申和強調其倡導的理念和政策。

而這同樣是岸田文雄不顧民眾反對堅持舉辦國葬儀式的重要原因——並且得到了美國總統拜登的親自「提點」——顯示出高調舉辦安倍葬儀得到美國支持。

在安倍晉三遭槍殺的第二天,拜登在與岸田文雄的電話會談中強調,安倍晉三提出的「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構想以及日美澳印「QUAD」框架,是「重要的不朽的遺產」。

宣示繼承安倍晉三的「政治遺產」和「遺志」,是岸田文雄通過其國葬儀式想要向國際社會、向印度-太平洋周邊國家、向其主要盟夥伴特別是美國凸顯的主要目標之一。

在安倍亡後的同一份聯合聲明中,美印澳領導人讚揚了安倍晉三為「四方安全對話(QUAD)」和「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所做的不懈努力,並「希望通過進一步強化各項措施,實現地區的和平與繁榮,以此讚頌安倍晉三的名聲」。

因此,美印澳派出高級別代表團出席、大力支持日本舉辦安倍晉三的國葬,表明繼續發揚安倍晉三的重要地緣戰略思想並將其落實到具體的政策行動中,是其重要意圖。

在相當程度上可以這麼說,在當今世界的國際關係和地緣政治包括大國關係的演進中,安倍晉三扮演了極為關鍵的角色。他是最早提供原創戰略思想、實現路徑和具體方法,大力鼓吹,並以一國領導人的地位十數年如一日積極推動,逐漸得到其盟友及夥伴的肯定與支持,進而極大地影響世界格局的。

比如現在炙手可熱、被超級大國確定為國家主要戰略之一的「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戰略,最初起源於安倍晉三與麻生太郎2006年共同提出的「自由與繁榮之弧」;2007年,安倍晉三在第一任首相期間,出訪印度推出了印太戰略的雛形;2016年,又是安倍晉三第一個在肯亞的演講中提到「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理念,次年他在再次訪問印度途中,倡導「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戰略,並得到莫迪的積極呼應。

2017年,美國前總統川普在峴港提出「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2018年,美國政府正式制定了第一份「印太戰略」報告。拜登入主白宮後,進一步繼承和發展了印太戰略,並使其在制度化、機制化和常態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包括「印太經濟框架」的組建以及兩次面對面「四方安全對話」領導人峰會的舉行。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亞歐視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928/1808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