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維舟:活著,但是不舒展

作者:

CDT編者註:據作者稱,本文在微信平台被禁止發布。以下文字由中國數字時代編輯根據文章圖片整理,原圖請見文末。

但願後世會記得這一幕

今早本來約了人在外見面,但沒能見成。這位老讀者從南京過來,原本昨天就想會面,但我碰巧要趕稿,加上老婆去觀鳥了,下午4點半還得接孩子,就改在今早9點。沒想到,一早醒來,看到他昨晚半夜在微信上說,無法會面了,因為他住的酒店被封了。

我問:「你沒事吧?」他答,還好,只是酒店裡有一個次密接者,沒有陽性,但是不讓人出去,說封就封了,「我們就像關在動物園裡的動物一樣。」

像這樣的事,這兩年來都已經是各地的生活常態了。狀況突如其來,防疫做法各地不一,以至於在國內出行常常需要過五關斬六將的鬥智鬥勇,稍有不慎就可能就卡在那個旋轉門裡。

上周末,我一位同事原想去寧波參加老同學婚禮,但一大早趕到虹橋高鐵站,卻被告知現在離滬得有48小時核酸陰性才行——她不幸只有72小時的。不得已立刻去捅喉嚨,然後就只能焦急地等待結果出來,平日一般五六個小時能檢測完,但那天不知怎麼的,7個小時都沒能出來,硬是錯過了能趕上婚禮的最後一班16:57發車的高鐵。期間她改簽了五次車票,最終的結果仍是拖著一身疲憊和歉疚回家。

事後她責怪自己沒能更仔細一點,但其實,她幾乎每個月都回杭州老家,不會不知道。7月底我也曾去杭州,離滬、入滬感覺都很寬鬆。查了下,8月31日上海發布,中高風險區人員不得出小區,低風險區人員可持48小時核酸陰性證明離滬,其他人員離滬則72小時核酸陰性即可。按說她住的小區也不是風險區,再晚兩天,9月28日上海又一次全面清零了,大概她就是剛好在高鐵站管控收緊之際撞上了。

即便在市內,我們也經常會遇到「薛丁格之管控」,因為不同地方的尺度並不一樣。大部分的菜場、餐館、商店早就不看了,至多做做樣子;地鐵72小時綠碼就行,核酸檢測中也能放行;但體育館、圖書館、美術館之類就嚴格多了,不但要72小時綠碼,檢測中的都不算。

最嚴的是看牙醫,前兩周Suda要去種牙,雖然持有72小時綠碼,還是進不了牙科診所,因為它必須24小時陰性才行。一般醫院72小時就行了,為什麼唯獨牙科這麼嚴?她後來對我苦笑說:「因為看牙得張嘴。」

前兩天老同事的群里,有人提議長假裡約個飯局,另一位說:「但未必大家都在上海啊!」提議那位發了個笑哭的表情說:「你單身無所謂,有娃的應該都在。」

去年國慶長假,中小學的要求是學生必須「足不出滬」,今年居然還寬鬆了一點,只要假期最後三天在上海就行。話是這麼說,我周圍有孩子的確實都不太敢動,玩不盡興倒還在其次,主要是——萬一你到了外地被關住呢?

頗為黑色幽默的是,日前《人民日報》報導:今年國慶流行「即興度假」,超五成的國人臨時決定假期怎麼過,「相比以前提前1周甚至半個月制訂出遊計劃,這個假期人們更傾向於在出遊前3天內、甚至當天尋找本地周邊休閒度假的好去處。基於『臨時決策、本地探索、小眾玩法』等特徵下的『即興度假』將成為國慶假期新趨勢。」

在不知何時被封控的風險之下,長遠計劃已經沒有意義,加上一輪又一輪的核酸做下來,也很難讓人提起興致,你只能小心翼翼地活著,始終得繃著那一根弦,稍稍忘情一點,就可能隨時踩上地雷。

前些天看到「我累特」在豆瓣上說:「我想知道:有人今年的性生活次數超過了核酸次數嗎?有嗎?有嗎???有的話請喊一聲,給我們剩下的人一些些希望和慰籍…………」

她的話引起很多人的共鳴:

「必須沒有,一周兩次核酸。一年都沒兩次。」

「講真,性生活次數還沒地震次數多。」

「你問深圳人有嗎?有的話應該精盡人亡了,深圳每天都做核酸,有一天我甚至做兩次!!」

「深圳的核酸次數已超過我一輩子的性生活數。(已加上未來的30年)」

「清零的是我的性慾。」

不知不覺中,中國可能已進入了一個低欲望社會,那不止像日本那樣是「對人生的全盤熱情低下」,而且發現欲望對於自己的生活來說可能是不必要的麻煩。這就像戴口罩游泳一樣,就算遊了,當然也有了足夠的安全保障,但總覺得這很不是滋味,還不如不去。

當然,我周圍也有人不肯壓抑自己。前一陣還聽說有這樣的上海爺們,解封後就沒幾乎沒做過核酸,那他是怎麼做到的?他不坐公共運輸,自己開車,任何場所要他出示核酸的,他就當場開罵,如果對方扛不住讓他進去就罷了,如果實在不讓進——那他就不進。

不過,可想而知,絕大多數人恐怕都沒這樣爆棚的戰鬥力,何況吵架也耗費體力和時間。「配合」的另一面,勢必是自我壓抑,我們活著,但不舒展,就像在一個狹小格子裡的倉鼠,與一種不管自己想不想要的安全共存,提心弔膽過著今天不知明天的日子。

人們以一種苦中作樂的犬儒心態面對著這一切,就像那句流行語說的:「心理已經很變態了,身體一定要健康啊!」仿佛沒有什麼是不能消解的,但你要問問他們,活得有樂趣、有熱情嗎,很多人會感到詫異,為什麼你會問出這樣愚蠢的問題——活著就是活著,尋找意義只是自討苦吃。

前一陣,有一個高中生跟我說,他們這一代人對生死看得很淡漠,老師在課上講悲劇,底下竟是哄堂大笑。這些早熟的孩子,以其敏感過早地體會到了人生的無意義感和生命的脆弱,由此也可以解釋這兩年為何有孩子以決絕的姿態告別,因為他們並非感受到生的快樂和欲望。顯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他們,但他們可能是這個礦井裡的金絲雀。

很難預見接下來會是怎樣,但有一點似乎可以肯定,一個讓人無法舒展的社會,勢必不能充分釋放所有人的潛力。人們需要「活出自我」,這其實並不只是為了他們自己,也是為了一個更好的社會。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無聲無光/中國數字時代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001/1810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