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西坡:新聞死了,不一定是壞事

作者:

休了幾天假之後,攢下了不少寫作衝動,但一直苦於沒有話題可寫。那天看到一個微博熱搜「山東爸爸剝蝦被女兒扔掉」。女兒多大呢?一歲半。為什麼把蝦丟掉呢?因為吃得太飽。我想,吃太飽的一定不止這個小姑娘。

昨天終於找到一個題目寫,今天早上一看,文章消失了。我回想了一下,我也沒寫什麼過頭的話。我又一想,在這種事情上,啟動反思程序就錯了。於是我下樓跑了一圈,還是鍛鍊身體比較重要。

今天還是想寫東西。是寫前幾天看的電影,還是最近看的書?琢磨了一下,都覺得跟讀者不會產生什麼共鳴。自媒體寫作的樂趣就在於,每篇文章發出來之後,都像在河邊拿石子打水漂,激起一圈圈的漣漪。所以我希望每篇文章都能活著,有時候文章消失之後,讀者還會在後台要,但我知道,即使發給你,它也已經是屍體了。為此,我寧願把文章寫得含蓄一些,寧願主動避開火線,也希望石子能在水面上漂得久一些。每次有讀者在久遠之前的文章下邊留言,都會令我很興奮,我知道那個小生命還在前進。

突然意識到,我還是太依賴媒體製造的話題了。其實這幾年,媒體已經失去了引領大眾注意力的能力,甚至失去了這種意願,就像鴕鳥忘記了如何飛行一樣。但我養成了看新聞說話的習慣,三年兩載怕還改不掉。我時常望著空空蕩蕩的媒體網站發呆,像在乾枯的河床上等待水流的傻子一樣。

順著「媒體已死」這個線索繼續思考,我產生了一個念頭,或者說是猜想。從1990年代後期到2010年前後,是中國市場化媒體的黃金期。那時候有個詞叫新聞理想主義,今天的年輕人應該感到很陌生了,但當時卻能讓許多人激動地睡不著覺。我今天想到的是,媒體的黃金時代,或許是許多事情發生的結果,而非原因。但是沉浸在媒體敘事中的人們,卻很容易把媒體當成一種重要的推動歷史的力量。騎在大象身上的人,不一定在駕馭大象。

對於過去的從業者來說,媒體的衰落是一曲悲傷的輓歌。但是對一個社會來講,其意義或許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大。畢竟,一個東西那麼容易死,說明它的根扎得不夠深。想到這一點,既增加了一分傷感,又不失為一種解脫。

新聞理想主義與這個社會的緣分很淺,它更多是力量的裝飾品,而不是力量的源泉。

接受現實,不是要認輸離場,而是要讓雙腳回到大地上。哭喪解決不了問題。

新聞死了,不一定是件壞事。這句話說出來,不是故作鎮定,也不是硬灌雞湯。而是我越來越體會到,我們有一項傳統可以依靠,一項深深融入到民族骨髓里的傳統,一項誰也殺不死的傳統,那就是文章的傳統。

中國人可以不看新聞,但中國人永遠要看文章的。新聞專業主義,流水落花春去也。但好文章永遠有讀者,這是中國寫作者的底氣所在。中國人對文章的態度是嚴肅的,乃至虔誠的。

實不相瞞,我正在重新練習寫文章。我在努力忘掉曾經習慣的格式與修辭,回到古老的傳統中去。說實話,我很興奮,仿佛一個漁民離開枯竭的江河,奔向大海。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西坡原創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009/1813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