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黃章晉:財政危機可能是當初壓垮蘇聯的最後一根稻草

1973年10月中東戰爭爆發,只用了19天,每桶石油由3美元漲到13美元,其後一路上漲近20倍。而蘇聯在1969-1980年間,石油產量增長了9倍。從石油危機爆發到戈巴契夫上台前,蘇聯的石油紅利高達2700-3200億美元。美國的蘇聯史權威科特金認為,沒有石油,蘇聯可能提前20年解體。但是,國運被勃列日涅夫一個人用完了。

本文作者:黃章晉

編者注,本文是黃章晉《戈巴契夫難題:水淺的地方,石頭都被摸完了》一文中的一節。為了便於閱讀,轉載時我加了小標題,同時做了少量刪節。

勃列日涅夫時期:石油價格與國力

勃列日涅夫去世時,外部世界對蘇聯最強烈的感性認識,是1981年9月4日西方-81軍演,這也是廣大「蘇聯愛好者」最為難忘的時刻。

當時蘇聯常規武器和核武器規模都遠超美國,軍費甚至比美國高出50%,處於全球擴張的頂點。

石油價格是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國力上升的最重要助推器。

1973年10月中東戰爭爆發,只用了19天,每桶石油由3美元漲到13美元,其後一路上漲近20倍。而蘇聯在1969-1980年間,石油產量增長了9倍。

從石油危機爆發到戈巴契夫上台前,蘇聯的石油紅利高達2700-3200億美元。美國的蘇聯史權威科特金認為,沒有石油,蘇聯可能提前20年解體。

但是,國運被勃列日涅夫一個人用完了。

戈巴契夫面對的財政困境

戈巴契夫上台時,石油成交價已由80年代初的40美元暴跌到10美元,油價走低同時,為蘇聯貢獻滾滾財源的油井開始老化,採油成本迅速上升。

勃列日涅夫留下的蘇聯,外表無比強大,但腐敗和低效問題空前嚴峻,對繼任者來說,最緊迫的威脅,其實是急劇惡化的財政問題。

為爭奪世界霸權,蘇聯軍費從1965年的326億盧布增長到1981年的1550億盧布,占財政預算1/3,為應付居民的消費需求,1985年補貼超過730億盧布,占財政預算18%。而七十年代為應付糧食不足,不斷增大糧食進口,它日益成為一個外匯無底洞。

財政缺口不斷擴大的同時,西方債務也迅速攀升,1975年債務為154億美元、1980年為252億美元,到戈巴契夫上台的1985年上升到383億美元。

無論是誰上台,都面臨如何解決迫在眉睫的財政問題。

削減開支的選項:1、削減軍費;2削減對友好國家援助;3、削減居民福利、4、削減行政成本;5、反腐;

增加收入的選項值有兩條:1、改變管理制度,釋放社會生產力;2、加消費稅。

改革的最大推動力是財政危機

史達林體制的態度是改革還是保守,很大程度上是個財政問題,改革的內在驅動力是財政危機,其推進決心與面臨的困境壓力成正比。

所以,勃列日涅夫從支持柯西金繼續改革,到重彈計劃經濟和加強集中管理的好處,把「改革」變成「完善」,並非他突然又喜歡上了史達林體制,而是從天而降的「石油紅利」,手頭突然寬鬆了

既然手頭突然寬鬆了,為什麼還要費勁心力以傷害大批同志的利益為代價去改革呢?

更大的誘惑是,財政突然變得特別寬裕,誰不想把權力上收,集中資源辦幾件能讓人看得見的大事,讓自己以有為之君載入史冊呢?

同樣,當巨大的財政壓力舊體系無法維繫時,無論是情報頭子出身的貝利亞、安德羅波夫,是為趕進度不惜人命瞎指揮的赫魯雪夫,還是因理論正統曾被「紅色主教」蘇斯洛夫賞識的團派幹部戈巴契夫,最後開出的藥方幾乎一樣:

對外與西方緩和、給盟友鬆綁,允許小弟各走特色道路,對內則是變革史達林體制,調動生產熱情。

如果改革阻力太大,需要爭取民心和聲望來提升政治資源,則有兩個辦法:一、反腐反特權;二、平反冤假錯案。

戈巴契夫化解危機的努力

戈巴契夫上台後,政治上繼續安德羅波夫的反腐和反特權,以年輕化之名清洗勃列日涅夫的「第聶伯幫」高層成員。生產紀律整頓上,則以強力手段嚴懲偷竊、礦工、酗酒、溜號等破壞生產的行為。

戈巴契夫的經濟舉措,卻是典型「技術派」的「加速戰略」,即通過重點加大對機械、化工、金屬領域的投資追趕西方,「加速戰略」加劇了經濟結構的不平衡。

戈巴契夫真正被外界打上「改革派」標籤,是主動恢復裁軍談判。他第一次在西方露臉,是1983年5月作為政治局新人訪問加拿大,他的睿智、犀利,與蘇聯領導人的老邁、僵硬形成鮮明對比。

戈巴契夫既能舌戰激辯加拿大參眾議員,又能與西方記者談笑風生;剛上談判席時,是個冰冷的對手,僅過兩年就變成和平天使,西方從沒見過這樣讓人迷惑的蘇聯領袖。

從1986年戈巴契夫首次提出關於國際問題和外交政策看法的「新思維」,到兩年後他在聯大同題演講,西方一直把注意力放在研讀戈巴契夫的誠意上。

戈爾巴喬成功掩飾了其真實動機,占據牌面巨大優勢的西方國家,要在蘇聯解體後,才知道當時蘇聯正處於內部塌陷式崩潰的邊緣。

1990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後,戈巴契夫甚至成功地說服了自己,相信當初積極主動的和平主張,是因為人類共同利益的偉大理念而非手裡缺錢。

外交新思維讓戈巴契夫在西方贏得巨大聲望,穩固了國內地位。政治代價是得罪了軍方和相關從業者高達500-800萬人的軍工集團。

戈巴契夫的努力為何功敗垂成?

戈巴契夫最失敗的改革,是1985年5月實施的禁酒令,當時他才上台兩個月。

酒在史達林時代就為國家專營,對蘇聯財政的貢獻相當於菸草對中國財政的貢獻。如果規劃得當,它本可以加價增稅方式紓解財政困境,但戈巴契夫是安德羅波夫衣缽傳人,一定要完成前人未盡事業。

利加喬夫負責制定的方案,比1958年的赫魯雪夫,1983年的安德羅波夫禁酒令要嚴苛得多,雷日科夫認為如此一刀切的行政手段不可行,但方案獲得戈巴契夫首肯。

1988年,轟轟烈烈的禁酒改革悄然謝幕,它雖然有許多立竿見影的成效,甚至真的短期提升了生育率,但數百億盧布的財政損失,讓它以雪上加霜型改革載入史冊。

除去軍費和對外援助,財政負擔最重的是居民消費補貼。

1971-1985年間,蘇聯貨幣流通量增長2.1倍,而消費品生產卻未增加。嚴控物價導致消費品嚴重短缺,享受補貼的蘇聯公民也沒沾到好處,他們以每天排隊的方式支付了真實價格。

儘管面臨沉重的消費品補貼壓力,蘇聯卻不敢像1988年中國那樣實施「價格闖關」,修正扭曲的價格體系,減少財政補貼。

1980年代初,蘇聯隱形通脹已經嚴重到一旦放開價格管制,就極可能會清空城市居民錢包的程度,沒人敢冒這樣的險。

1962年5月,赫魯雪夫只是提高肉蛋奶價格,就民怨沸騰,新切爾卡斯克爆發大罷工,先得罪全黨同志,再得罪老百姓,幾頭不討好的赫魯曉不久即被退休。

赫魯雪夫闖關翻車,蘇聯領導人從中吸取的教訓是:為了避免城市居民放下筷子罵娘,只能一邊不斷提高食品徵購價,一邊凍結零售價,財政補貼買社會穩定。

到了戈巴契夫上台,財政問題已經變成一個坡道上滾了二十年的大雪球。

中國搶在蘇聯之前嘗試價格闖關,有一個重要的先決條件:剛啟動不久的改革,曾取得過大幅改善居民收入的成果,改革推進者由此獲得更充分的社會信任和推進決心。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老孫薦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010/1814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