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放棄赫爾松,俄軍遲到的「雙十一大拍賣」(組圖)

一個苦澀但正確的決定,只是他們做的太晚了。

雙十一剛過,我們來講一個出血讓利、清倉大拍賣的故事——在俄烏戰場上,俄軍宣布棄守赫爾松

當地時間11月9日,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正式向俄軍前線總指揮蘇洛維金下達命令,命令赫爾松州境內的俄軍要由第聶伯河西岸轉移至東岸,建立防禦。「以避免造成部隊不必要的損失,並保護平民安全。」

考慮到赫爾松首府赫爾松城就在第聶伯河西岸,此舉相當於把赫爾松城拱手讓給烏克蘭人。

這是俄烏開戰以來紹伊古第一次公開下達讓俄軍主動棄守城市的命令,且這一次,俄國防部沒有用什麼「勝利轉進」之類的詞彙做掩飾,在第一時間就公布了這個棄守決定——乾脆到連讓無數挺俄派人士自我安慰的餘地都沒給留……這也太不寵粉了。

其實俄軍這麼做也可以理解,因為這座赫爾松城實在太重要了,以至於對它的丟失無法做任何掩飾。

它是整個南部戰線最重要的戰略據點,是俄對烏軍事行動開始以來占領的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大城市。更是9月「公投加入俄羅斯」的烏克蘭四區中的一區首府。

時至今日,俄開戰之初提的那些讓烏克蘭「去軍事化」「去納粹化」的口號,應該已經沒人覺得能達成了。俄對烏能取得的最大戰果只有多吞幾塊地。

可是,現在開戰以來打下唯一一座大城市、地區首府都丟了,還是主動丟棄。那麼俄羅斯發動這場戰爭,到底意義何在?就很令人存疑了——死那麼多人、砸那麼多錢、受了那麼多制裁、譴責,莫不是最後要打個寂寞?

可能也正是因為這一點,俄軍在赫爾松城其實是拖到了不能再拖的最後一刻——進入11月下旬以後,第聶伯河眼看著要進入封凍期,而目前俄軍在該河上的浮橋架一座就被烏軍的遠程火炮精確打擊一座,目前補給主要靠輪渡來滿足,可萬一河面封凍,輪渡船開不動了,不說補給運不上去,連第聶伯河西岸的重裝備到時候想撤都撤不下來。

要知道俄軍目前在赫爾松駐紮的可是最精銳的空降兵部隊。此時不撤,難不成要讓這些精銳的俄軍之花,效仿敦刻爾克的英軍,放棄一切重裝備徒步撤回來?

這個戰損對裝備已經跟不上的俄軍來說將是災難性的,跟主力報銷也沒什麼太大區別。

所以早在9月末起,俄軍就已經開始在赫爾松城撤離當地親俄的俄族平民,這個舉動證明俄軍當時已經打算撤走了,而且可能永遠不打算回來了。

從那個時候開始,外界就已經開始猜測,俄軍究竟要拖到什麼時候才會走?——事情很明顯,再呆在赫爾松,只是給對手提供一個給自己放血的出血點。

但最後,俄軍還是選擇拖到了不能再拖的最後一刻。

這個決定應該出自俄最高決策層。其思路是9月末正是俄軍在北線發生大潰敗的時刻,彼時再在南線撤軍,不僅前線俄軍有士氣跌落到極點,發生崩潰的風險,俄羅斯國內也可能因為前線接二連三的敗訊而發生動盪。所以第聶伯河西岸的俄軍這一個多月,實在是為了「大局」硬拖下來的。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但即便從大戰略上講,俄軍在赫爾松硬拖這麼久是否值得,其實也存疑。

若干年後,當戰史學家反思俄烏戰爭時,如果他套用《論持久戰》的總結將這場戰爭(站在烏方角度)劃分為「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這三個階段的話,他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這場戰爭的「戰略相持」階段相當之短促——

今年7月至8月時,俄軍還在東部戰場上維持著局部進攻態勢。

但到了9月以後就出現了哈爾科夫潰敗、利曼丟失等敗像。從那時候開始,俄軍值得一提的戰略進展一個都無,整個戰局急轉直下,某個要地還能守多久,成了唯一的問題。

這種戰略相持階段的短促(甚至可以說沒有),原因在於俄軍錯誤的將自己最為精銳的一支力量放在了整條戰線的最西端——赫爾松第聶伯河東岸這片「死地」上。

在這場戰爭進入下半年以後,隨著北約的多種中程精確打擊武器充實烏軍,俄軍第聶伯河上的補給線就已經處於了半癱瘓狀態。這個時候,俄軍為了保證該地區的部隊不至於在補給不足和圍攻中潰散,派出了俄軍中最精銳、戰鬥意志也最堅決的空降兵部隊(近衛第7師、近衛第98師和近衛第106師等)在這個區域聚集,的確一時頂住了烏克蘭軍隊的反攻,在補給不足的情況下依然死戰不退。

但多說一句,說俄軍空降兵精銳也是相對的。俄軍上陣前請東正教牧師給武器開光這個知名傳統,最早據說就是空降兵復興起來的——因為蘇聯解體後那段日子,俄空降兵們對自己的降落傘在他們跳飛機後打不打的開真的沒信心……

但這樣做的後果,是俄軍因為壓上了最後的戰略總預備隊,而喪失了主動選擇戰略重心,進行最後的主動進攻的機會。

在長達三四個月的時間裡,俄軍內部不斷有人建議高層儘快從第聶伯河西岸的泥潭中儘早拔出腿來,趁著冬季到來前放手去做一點能做的事。

但這種動議始終沒有被聽取,理由前文已經說了——赫爾松城是俄軍在開戰後取得的唯一值得一說的戰果,少了它,四區公投就名不正言不順了,於是從赫爾松城撤離至少要等到這個儀式搞完之後。

俄軍的這種決策思路,非常神似內戰戰爭時期蔣介石在東北做的那個——彼時,國軍在東北陷入的也是這種打不過、守不住、三面被圍、補給還跟不上的窘迫狀態。

此時此刻,恰如彼時彼刻^

只能化用托翁的一句名言:戰略大師各有各的高明,而臭棋簍子犯的錯誤,都是相似的。

當然,對俄軍來說,唯一的好消息是,現在看,俄軍精銳好歹是能撤下來了,沒有被鎖在第聶伯河西岸,如果那種情況真的出現了,那麼整個俄烏戰爭也基本可以宣告結束了。

而烏軍沒有達成這種對他們來說最好的戰略態勢,主要原因還是是赫爾松的地緣。

俄軍在第聶伯河西岸的突出部是一塊寬近100公里,縱深卻只有30公里的狹長空間。烏軍想沿著第聶伯河徹底切斷俄軍後路,打圍殲戰。除非下決心付出極大傷亡代價,並把自己國土上的赫爾松城炸個稀巴爛,否則是不可能的。

這就解釋了為何這幾個月來烏軍採用了一種看似很溫吞、但實則因地制宜的打法——一方面用中遠程火炮切斷俄軍補給,另一方面在正面持續保持攻勢,不斷擠壓該突出部俄軍的活動空間。

這種後斷外擠的打法,最終既逼使俄軍放棄了這個戰略節點,又讓俄軍錯失了入冬以前騰出手來最後一次嘗試進攻的窗口期。

這明顯是烏軍利用俄方高層不得不做的政治考量搞的一次「上兵伐謀」。但一些親俄派顯然看不懂這個門道,見雙方在赫爾松僵持這幾個月,就歡呼俄軍守住了——這方面的突出代表,是塞爾維亞總統武切奇,他11月6日在接受本國電台採訪時剛發表了預言,說今冬赫爾松城將爆發一場大戰,將成為俄烏戰爭中的史達林格勒戰役。

當然武契奇話講的很巧妙,沒說這場「史達林格勒戰役」中,究竟誰扮演德軍誰扮演蘇軍,可是誰都能看出,他是看好俄軍會死守赫爾松城,頓敵于堅城之下的。

可惜武老師話音未落,俄軍就宣布從赫爾松城撤軍了……

「赫爾松戰役,雙方將在這場戰役中動用數以千計的坦克、飛機和大炮。」——武契奇,2022年11月6日。

……

還是那句話,在打仗這件事上,戰鬥民族是真的「不寵粉」,一點面子都不給自己的粉絲留。

當然,武契奇總統的有個判斷我還是贊同的,赫爾松城作為俄軍開戰以來唯一拿得出手的戰果,它的易手的確對這場戰爭有至關重要的轉折點意義——畢竟,當一支已經是在為了面子打仗的軍隊卻連面子都撐不住的時候,它到底窘迫到了什麼程度,還能撐多久,也就不必多說了。

而更關鍵的是,以赫爾松城的攻守為例,我們可以鮮明看到——俄軍目前陷入戰略被動局面的最大原因,不是兵力不足、不是裝備陳舊,甚至不是士氣低落和國內經濟萎靡。而是這支軍隊總是要為了一些戰場之外的因素,去守一些已經沒有價值的據點,去拖延一些早該做的決斷,去做一些能夠被敵方準確預判、進而將你拿捏到死的動作。

人類既往所有的戰爭史都在告訴我們,這是無可救藥的取敗之道。

(有刪節)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海邊的西塞羅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113/1829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