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何清漣:G20拜習會成果:中美恢復接觸與交流

作者:
G20會議期間的拜習會,達成了最低目標,中美恢復接觸-合作。不過,時勢已經與尼克森那時完全不同,中國方面的估計是「東升西降」,自稱「可以平視世界」了。以後中美兩國關係如何演變,就只能騎驢看唱本,邊走邊看。變化多的將是美國,這是美國國內政治及外交政策的劇烈變化所致;而中國將仍然是以不變應萬變。形象一點描繪,那就是:中美關係有如煉爐,時間有如熬煉所需要的炭材,加多加少或者不加,均由兩國相機而動。

2022年11月14日,拜登習近平G20會晤。

G20期間國際社會最受人矚目的兩件事,首推國際社會期望已久的拜登習近平會面,其次則是烏俄兩國同框出現。按西方國家的態度與立場,本應該成為烏克蘭走秀之地,卻被一枚不該出現在波蘭土地上的飛彈讓北約忙於調查澄清,烏俄兩國同框出現的種種預期鏡像也隨著煙消雲散。不過,一直不想成為中美衝突的附帶受害者的東協國家總算放下心來,因為拜習會達到了中美兩國與這些國家的最低預期:恢復溝通與經貿合作,保持對話。這恰好是西方媒體極少著墨之處。

撥開花絮看成果:五個同意

看了不少關於G20的報導,發現大家關注花絮遠過於實質,被所有媒體津津樂道的是習近平與加拿大總理特魯多的談話,還有拜登步履輕快地走向習近平——可見重實質遠遜於重面子。本文不談那些滿世界炒的會議花絮,因為有些實在對西方國家不太有利。只談兩國這場來之不易的元首峰會的成果。

一場會談兩國各自表述,是疫情之後中國與西方各國之間元首見面或者高級會議的老把戲了。這次比較沒有分歧的內容報導是中美雙方五個「雙方同意」:

兩國元首同意,雙方外交團隊保持戰略溝通,開展經常性磋商——相比前一向中國一怒之下停止氣候合作方面的協商會談,算是解凍。

同意兩國財經團隊就宏觀經濟政策、經貿等問題開展對話協調——中國要出口,美國希望恢復中國製造的正常供應鏈,以降低國內通脹。出於互利,不再別苗頭了。

同意共同努力推動《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大會取得成功。雙方就開展兩國公共衛生、農業和糧食安全對話合作達成一致——這對美國比較重要,因為美國現在彰顯世界領導力主要在這些方面,氣候問題與LGBTQ價值觀成為美國外交的兩大抓手。中國不比他國,現階段要求北京配合在中國推廣LGBTQI,非常不現實,但至少必須先讓中國在氣候問題上合作。

同意用好中美聯合工作組,推動解決更多具體問題——美國政府一直希望中美之間達成風險管控,有個中美聯合工作組,至少可以成為化解危機、避免冷戰的一個工具。

同意中美人文交流十分重要,鼓勵擴大兩國各領域人員交往——考慮到中國現在因外匯管制,幾乎不放開私人國外旅遊,人文交流應該以官方為主。

雙方既合作又矛盾的幾個點

但其他方面,兩國該較勁的還會繼續較勁:

美國會繼續對中國開展高科技領域技術出口的限制;美國一時還離不開中國製造,對華逆差過大狀況不會迅速改觀;美國希望中國繼續購買美債,而中國也沒有多少餘力,不想再幫這忙。

中國還將繼續加強軍備與國防建設,維持核大國地位,美國還將繼續施加壓力說服中國加入核軍控,中國還會繼續以老辦法對應:「要麼你的數量降低到我的數量,要麼我的數量增加到你的數量,否則免談」。

以上這些都不是依靠高層接觸與聯合工作組會談能夠解決的問題,中美兩國對此心知肚明,但美國還必須要與中國談,特別是氣候議題和窮國債負問題。這比較虛的問題,不易起衝突,雙方也各種牟利空間,就算談不好,也不會陷入圖窮匕首現的尷尬狀態,中國願意周旋。

作為東道主與准東道主的東南亞諸國,近幾十年的好日子,基本建立在中美合作友好關係的基礎上,兩頭的好處都盡數沾上。中美兩國近幾年別苗頭,這些國家最擔憂的就是「兩頭大象打架,踏壞了我家草地」;如今兩國元首總算見面握手,並達成雙方「五個同意」了,於是放下一半心來。這算是G20峰會賓主盡歡,圓滿收場。弄得各國記者無Bad News可報,只好抓住花絮大做文章。

未達成共識、各自表述的將來必是衝突點

中美兩國公報各自表述的主要是台灣與人權問題,按慣例,台灣為主,人權為輔。

白宮在其對話紀要中,除了公告拜登重申對台灣問題的立場與一個中國政策沒變,還宣布了就美中雙邊議題,拜登表達了對新疆、西藏和香港人權的「關切",並警告說美國將"繼續與中國進行激烈的競爭",但表示雙方有必要"保持溝通渠道暢通"。會議商定,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將很快訪問中國。

拜登在與習近平會晤之後向記者表示,他不認為中國有很快入侵台灣的企圖。

根據外交部聲明,習近平則在會談中告訴拜登,世界之大足以讓兩國繁榮和競爭,同時警告華盛頓不要跨越台灣問題的"紅線"。習近平向拜登說,"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的事。」「涉及中國核心利益,是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是中美關係中不可逾越的第一條紅線「。

這兩個公報合在一起看,其實就是中美將來的衝突爆發點。台灣問題是核心,新疆、西藏與香港是捎帶。在台灣問題上,美國的底線是:宣示一中政策不變,尊重一中一台的現實,中國不能武力統一。而中國的底線是:不管用什麼手段,中國必須統一,宣示和平統一的同時,決不放棄武統這一選項。實施手段就是目前對台灣的非軍事行動。

中美關係如煉爐時間如炭

從拜習會談及以往雙方宣示,可總結出現階段中美兩國關係的主要脈絡:對抗是兩國的國家戰略,全方位競爭是手段,經濟合作是雙方都無法捨棄的紅利。至於未來如何走,有個時間參數。俗話說得好:時間會改變一切,尤其是美國這個世界強國對各國的關係,世界都很清楚時間的作用:總統有任期,每個總統的政治理念決定其任期內的內政外交政策重心。比如古巴與美為敵大半個世紀,歐巴馬時期就實行了解凍政策;川普任期內,美國司法部曾於2020年3月對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等人提出多項指控,罪名包括毒品恐怖主義、跨國販賣古柯鹼等,懸賞1500萬美元全球通緝。但不久前在埃及氣候峰會上,如今的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約翰·克里卻主動與馬杜羅握手——這還不包括幾個月前,美國試圖購買委內瑞拉石油緩解俄烏戰爭期間的能源危機。

僅以中美關係而論,從尼克森破冰之旅開始,中美恢復邦交,美國確定的對華戰略是「接觸-合作-影響-改變」,這一戰略的有效性主要在前三條,改變做到了一半,經濟層面與中國知識界、政治反對者提對美國民主的熱愛,這一熱愛歷經近兩年美國執政黨價值理念變化仍然不改。如今,經過2019年以來的劇烈摩擦,中美關係又退回至「接觸-合作」這一層面。2019年3月中美貿易戰開始,中國實行「以拖待變」策略,在處於劣勢的狀態下與美國打成平手,不僅熬到了白宮易主,還熬到國際格局從單極成為多極。

G20會議期間的拜習會,達成了最低目標,中美恢復接觸-合作。不過,時勢已經與尼克森那時完全不同,中國方面的估計是「東升西降」,自稱「可以平視世界」了。以後中美兩國關係如何演變,就只能騎驢看唱本,邊走邊看。變化多的將是美國,這是美國國內政治及外交政策的劇烈變化所致;而中國將仍然是以不變應萬變。形象一點描繪,那就是:中美關係有如煉爐,時間有如熬煉所需要的炭材,加多加少或者不加,均由兩國相機而動。

(文章只代表特約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118/1831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