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日本心理學大師:如今的孩子懷著更深刻的苦惱,父母卻只看得到成績…

當今的孩子為什麼會存在那麼多心理問題?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那麼難搞?如果我們不從本質上把握這些問題,養育孩子只會南轅北轍。

........................................

如果你對心理學感興趣,日本心理學家河合隼雄的名字你一定不會陌生。

他是日本臨床心理學的創始人,首位榮格派精神分析師,沙盤遊戲(箱庭療法)創始人,村上春樹推崇的心靈導師,是可與弗洛伊德、榮格、阿德勒比肩的世界級心理學大牛。

在河合隼雄的筆下,我發現日本社會存在的教育問題,跟中國目前所面臨的情況非常相似。

首先,日本父母對子女成才給予厚望,「讀書好一切都好」的想法非常普遍。

另一方面,日本社會又處在個人化轉型的過程中。緊密的大家庭被獨立的小家庭取代,新一代夫婦在精細化教養的過程中,遇到很多困惑和難題。

同樣,日本的年輕一代也面臨了物質越來越充沛,但心靈卻越來越空虛的問題。吃飽穿暖就感到幸福一去不還,相比之下,十幾歲的孩子就開始思考「人為什麼要活著」,而陷入深深迷茫。

現在的孩子為什麼會存在那麼多心理問題?父母又該如何抱著怎樣的心情來教育孩子?

我根據河合隼雄的《什麼是最好的父母》一書節選整理了幾個觀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啟示。

如今的孩子,正懷著連自己都不知道的深刻苦惱

雖說過去的年輕人為了「該怎麼活著」而苦惱,但說到底,也就是為做什麼樣的工作、找什麼樣的人結婚這類問題而苦惱,等這些事定下來了,這個人也就算大功告成了,確認自我了。

所謂成家立業似乎是當時人唯一的人生課題。

可現在,無論社會經濟多麼不景氣,找工作、結婚、把孩子送進大學……這些問題的解決都比過去容易得多,根本就算不上什麼煩惱了。

人們的煩惱反而更深刻了,現在的孩子們都開始直面「人為什麼活著」、「我為什麼會存在」這樣一些根本性的命題了。

實際上,這些深奧的問題從很久以前就存在著,只不過主要由那些天才代替我們去思考罷了。可到了現代,我們普通大眾也不得不面對這些曾經只有天才們才需要面對的生死問題、哲學問題。

對於那些根源性的問題,我們不可能輕易就知道答案,也不可能在青春期煩惱過一次之後就解決了一切問題。然而,在煩惱的過程中,我們會明白一個道理:要先活著。

把根源性的問題放在心裡,帶著問題去生活。「那些問題慢慢考慮就好,哪怕花上一生的時間去思考。」

不要輕易驚動青春期的孩子

青春期是成年之前的「蛹」期,只有在蛹里經歷過痛苦變化,方能化繭成蝶。在這個時候,能量總會變得很強,會出現各種反抗行為,若非如此,也沒辦法度過青春期。但孩子也正是在反抗父母、否定父母的過程中逐漸長大為成人的。

人們其實特別討厭別人隨意地闖進自己的世界。尤其是心理有煩惱的時候就更是如此。不過父母卻常常這麼對孩子做。父母想著是為孩子好,卻往往過了度,擅自踏入了孩子的世界。

不管多麼親近的關係,在有些問題上也束手無策,不能直接治癒對方的痛苦。

父母可不能總是忍不住過去和孩子說些什麼,因為人是在感受傷痛的過程中成長的。如果一直沒有受過傷的話,無論多麼注意,總有一天還是會摔倒的。

人是不可能不受傷就獲得成長的,而且不管自己和別人有多麼親密,人的本質終歸是一個人存在。作為父母也好,有時不一定非要「理解」孩子,只要能夠治癒他就好了。

養育出「能夠活出自己人生」的人

「自立」其實是在親子之間建立的一種嶄新的關係,希望父母和孩子都能明白這一點。

無論失敗還是成功,孩子「存在」於此就已經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了。如果能夠不斷肯定孩子的「存在」,那麼將來孩子長大了,即使遇到困難也不會陷入自我厭惡之中。

甚至可以說,現在的家庭教育決定了孩子在將來面對失敗、感到自己的局限性時,是陷入自我厭惡之中,還是能夠肯定自己,重拾信心,這都取決於父母是否能肯定孩子的「存在」。

所以,即使孩子有很多缺點,如果父母能夠肯定孩子作為獨立人格的尊嚴,那麼將來孩子遇到挫折也能夠重拾信心,確立自我。

家庭的作用本來就應該是體現在這種無法計算的、肉眼看不見的地方的,但因為看不見摸不著,所以父母就很難安心,總是忍不住傾向於關注那些能看得見的部分,這可能已經不僅是養育孩子的問題了。

只看到名次,看不到孩子,

幸福將遙遙無期

日本人對什麼都喜歡排名,無論對大學還是公司。假如全日本同一水平的大學有很多個的話,應試的競爭就不至於這麼激烈了吧。正因為東京大學被評為全國第一,所以人人都想著「無論如何都要去最好的學校」,競爭也就越來越激烈。

而學生為了在考試中取得高分,就不得不大量練習迅速反應、不被題目的陷阱欺騙等技巧,做大量類似的練習題,在題海中掙扎。

小的時候只要學習好,就可以隨心所欲,等到長大踏上社會的時候,在接受嚴厲的社會教育。

也就是說,在日本的教育中,社會性的訓練在離開學校之後才進行。

不顧每一個孩子的特別之處,而只知道關注孩子在學校的名次,這樣的結果就是,完全看不到孩子的「個性」。根本不關注是「什麼樣的孩子」,而只想著名次,想著考好成績,變成有錢人,結婚生子,忙忙碌碌地操勞,安穩度過一生。

可人最終都會歸為塵土的,我們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活著的呢?只做著所謂正確的事,就會讓人想問:「你覺得有意思嗎?」因為並沒有「我在活著」的體驗啊!

這樣的人,並不是為了自己而活,而是做了別人認為有價值的事情而已。可這種評價的標準是存在於外界的,而不是內心啊!

「試著做一回自己,應該很有意思吧!」這句話,送給所有的父母和孩子。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藍橡樹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212/1840830.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