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微博精粹】卸磨殺驢 抓大白開始了

【卸磨殺驢 這就是幫共匪作惡的下場】北京朝陽區安貞街道安華西里小區,大白穿著孝服喊著口號維權討薪,建議舉著白紙試試。承諾的工資不給了,工作崗位也沒有了,回到人民當中找工作也會因為做過大白而被人唾棄。各級政府為了賴帳,不支付高額打白條的費用,開始清算,抓捕大白,追查核酸檢測公司造假。習近平親自指揮親自部署的動態清零下不了台,必然要找替罪羊,領導們會推給下級,下級再往下推,大白在作惡的前線,當炮灰是必然的。

【中共為什麼突然180度轉彎】李少明:中共為什麼突然180度轉彎,一方面推出新十條放鬆疫情管控,實質上放棄動態清零,另一方面開大馬力宣傳新冠不可怕,沒有後遺症,所有的政策和宣傳都和哪怕一周前截然相反,以包子和中共的尿性,按說一般不會這樣,那麼這次為什麼會這樣?我想有以下幾個原因:1,官方早就知道病毒已經降低毒性,重症很少但傳染性很高,嚴密防控不科學,不可持續,但是需要一個契機來改變。2,他們在明知防疫政策不科學且不可持續的情況下繼續堅持動態清零是為了試探民眾的底線,直到各地民眾紛紛上街反對封控,甚至喊出了共產黨下台的口號,他們已經食出了民眾的底線。3,繼續堅持清零政策的話,各地財政已經枯竭,本身已經難以為繼,各地政府除少數從防疫中牟利的人,大部分也明白沒有資源繼續封控下去了。4,基層幹部也已經疲倦,民間怨言他們接觸最多,他們也開始對封控是否能長期堅持是否該長期堅持有懷疑,而且很多人已經身心俱疲,希望回歸正常生活了。5,繼續堅持封控對經濟傷害極大,富士康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再不緊急剎車,經濟完蛋的話,一切都會玩完。綜合以上各種原因,他們假裝順應民意,對疫情政策來個180轉彎,徹底放棄了動態清零。

Epochtimes:美國周五(12月9日)宣布制裁5名中共官員,其中前重慶地區監獄副局長唐勇(Tang Yong,音譯)因任意拘捕法輪功學員、嚴重侵犯人權以及特別嚴重侵犯宗教自由被列入制裁名單。之前2021年5月13日美國國務院宣布,制裁四川省成都市前「610」辦公室主任餘輝,國務卿布林肯在聲明中說:「今天,我宣布對餘輝的制裁,對他制裁,是因為他嚴重的侵犯人權,具體說,就是對法輪功學員的任意拘押。」

lianchaohan:【人權專制不兩立】今天是世界人權日,世界人權宣言通過70多年來,中國的人權不進反退,究其根本就是中共專制集團不僅把國家政權當成私產,也把人民當成家奴,這種根深蒂固的帝王家天下思想讓他們把人不當人來對待,造成接連不斷的人權災難,因此,只有推翻專制,才能真正享有人權。

所以說時運就是個玄學。

器官移植專家吃頓飯,竟然成了人民群眾的聲討大會。無恥的器官移植產業鏈,為了利益鼓勵傷害。這些見不得人的勾當居然可以以公開的形式在媒體上大肆宣傳可見有多麼猖獗。有多少失蹤的人口進入了器官移植的醫院?

SpiderObserve:當你學習學不動的時候,就想一想,你的背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然後你就會被嚇哭,趕緊學習。

【卸磨殺驢這就是幫共匪作惡的下場】北京朝陽區安貞街道安華西里小區,大白穿著孝服喊著口號維權討薪,建議舉著白紙試試。承諾的工資不給了,工作崗位也沒有了,回到人民當中找工作也會因為做過大白而被人唾棄。各級政府為了賴帳,不支付高額打白條的費用,開始清算,抓捕大白,追查核酸檢測公司造假。習近平親自指揮親自部署的動態清零下不了台,必然要找替罪羊,領導們會推給下級,下級再往下推,大白在作惡的前線,當炮灰是必然的。

BigGGGGG1987:剛剛家裡吃飯,聽父母講,我老家農村有個六十幾歲的老太太,在鎮上掃大街,然後混管陽性(還沒有確診到他)。疾控的人讓她自己居家隔離,結果這老太太怕傳染給自己的兩個孫子,然後出門投水自盡,去世了。清零的時候確實有很多小作文,但是離我都很遠。結果這才開放幾天,一個切切實實的小作文故事就發生在身邊了。死去的那個老太太跟我爸媽都認識。

12月7日之前,只有新冠是病,你和陽性時空伴隨都得去方艙,再要命的急症等120都等到地老天荒。12月7日以後,新冠不再是病,非必要不測核酸,非必要不要去醫院,陽性了也可以去上班,要麼你就在家自愈。

西坡:我們最不應該讓渡的,就是親自冒險的權利。假如有人說,我替你把險冒了,你在家裡躺著就行,那麼挖到金子,他不會分給你,遇到麻煩,他一定先拆你家屋頂。別人說改天請你吃飯,你問哪天,逼得別人只好說,每個人都是自己肚子的第一責任人。

【起飛就降落!中國首架C919首飛浦東到虹橋】中國首架自行研發、生產的大型客機「C919」在本月交付中國東方航空,在9日首飛,從上海浦東機場成功降落至虹橋,直線距離不到50公里,進行迎接新機的「灑水儀式」。這是玩兒呢還是嚇唬人呢?你敢坐嗎?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阿波羅網江一編輯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212/1840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