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其實下半句才是精髓,是古人的智慧之談

華夏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曾經的勞動人民總結了很多的老話,這些老話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被稱為『俗語』。所謂的『俗』指的是民俗的意思,那麼俗語就可理解為民俗語錄。俗語的靈感是來自於人們的生活,由於它取材於生活的緣故,所以使得它覆蓋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俗語的外表雖然平平無奇,但它富含的道理卻是幫助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俗語在古代時候屬於民間的『至理名言』,正所謂『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由此可見俗語在古人的心目中還是有一席之地的。

水至清則無魚

「水至清則無魚」這段話的字面含義非常好理解,因為它想說的是:倘若水池當中過於清澈,那麼也會導致魚類難以生存,這段話總體來看還是比較有道理的,因為倘若連水草都難以生存,那麼魚類自然無法在這片水域繁衍下去,畢竟魚類要攝取食物才能生活下去。這段話的表面含義其實只是一種隱喻,而它想表達的含義是:自身的要求倘若太過於苛刻個挑剔,則很難交到朋友。

生活中我們應該遇到過這樣的人,這類人對於自己要求特別苛刻,容不得自身出現絲毫的錯誤,否則就火冒三丈。但是這種令人不解的要求是非常不好的,畢竟會使得自己和他人都倍感壓力。現實生活中,倘若能夠明辨是非和分清好壞,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是過於明察秋毫,那麼則會很難與人相交甚歡。所以,要求別人和自己的時候不能太過於嚴苛,同時也是想表達:對人或者事物不能有太高的要求,畢竟老話常說「月盈則虧,水滿則溢』。

人至察則無徒

後半句里的『察』泛指苛察的意思,通俗來就是精明的意思,徒的含義則是:同類或者夥伴。後半段想表達的含義就是:一個人倘若太過精明則很難以交到朋友。這段老話也是想表達:生活中要少一些刻薄之心,多一些寬容之心,同時也是想告誡後人要懂得容人之短,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喜歡,贏得更多的朋友。古人的這種觀點放到現在來看依然不過時,因為生活中確實要寬以待人,而且,為人處事方面確實不宜過於苛責他人。

這段話放到如今生活來看,可謂非常有實用性,現如今很多人之所以會處處碰壁,究其根本,不過是極為嚴苛和沒有寬鬆之心,或是對生活的細節要求得太過於嚴苛。這句格言倘若從自然談起,就好比長江水雖然渾濁,縱然它的裡面有泥沙和污漬,但它仍能夠滋養萬物,流淌千里然後直涌大海。正所謂『人無完人』,倘若遇到別人犯錯的時候,我們也應當用寬厚仁慈的心來對待他人,而不是使用排斥和嫌棄的方法。

古人云: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這段話的含義也是表達要懂得寬容對待他人,這樣才能讓本身少犯錯誤,同時也能受人他人的歡迎。人生短短几十年,對待生活中的人和事,我們應該抱有寬鬆的態度,不能只看別人的不足之處,畢竟老話常說「看人之短天下無一可交之人」。

結語:「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段話深刻表達了生活要懂得寬以待人,同時也表達出了人與人之間要多一些寬容之心。正所謂『看人之長,世間一切皆吾師』,由此可見老話當中還是充滿著無窮的智慧的。對於這段老話大家如何看待呢?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趙氏宗親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216/1842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