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走路快和走路慢,誰更容易長壽?研究顯示:兩者衰老或差16~20歲

前兩天小區內發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引發了小區群里的熱烈討論。事情是這樣的,由於區域封控,小區內習慣鍛鍊身體的大爺大媽都選擇在小區內鍛鍊。王大爺和李大爺每天都結伴鍛鍊,風雨無阻,兩人鍛鍊的方式也一樣,就這幾天兩人為了不和別人聚集,選擇在小區內散步鍛鍊。

王大爺身體本來硬朗,平時走路就風風火火,比較快,散步也是一樣,還信誓旦旦的說,走路快對身體好,容易長壽。而李大爺身體也不錯,但是走路沒那麼快,一聽這話來勁了,就使勁快走,還想要和王大爺一較高下。

誰知,這沒一會兒就出問題了,隨著兩人越走越快,王大爺尚好,但李大爺臉色逐漸蒼白,呼吸不暢,差點暈過去,還是在王大爺和路過的居民攙扶下休息了好久才緩過來。

後來,這件事就被發到小區群里,勸說老人鍛鍊要量力而行,不要快走。但也有人說快走對身體好,更容易長壽,大家針對這個問題也在群里熱聊起來。

長壽是每個人都夢寐以求的,生活中人們也常常通過運動來強身健體,期待能長命百歲,而走路作為一種力所能及的鍛鍊方式,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尤其是中老年人。

關於「走的快」要比「走的慢」更容易長壽,這一話題由來已久,那事實究竟是怎樣的呢?

走的快比走的慢更容易長壽,兩者相差16歲,真假?

關於走的快和走的慢對壽命的影響一直沒有相對權威的論定,直到英國的萊斯特大學對此問題做出了一個全面性的追蹤調查,才最終蓋棺定論。

在2009年有科學家發現在人體染色體兩端頭部位置有個保護裝置,可以保護細胞內DNA信息的完整與穩定,被稱為「端粒」。科學家們還發現,這些端粒會隨著細胞不斷分裂而逐步損耗,直到消亡。

直白點說,「端粒」是反應人類生命周期的時間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體的壽命長短。

萊斯特大學就採用了端粒檢測技術,對47萬平均年齡在52歲的人,進行長達10年的追蹤研究,將走路快慢對壽命的影響做出了最終判斷。這種技術手段直接對DNA端粒進行檢測分析,免除很多外在因素的干擾,有很高的準確性。

研究結果表明,走的快的女性預期壽命在87.5歲左右,走的慢的女性預期在72.4歲;走的快的男性預期壽命在86歲,走的慢的男性預期壽命僅有64.8歲,無論男女預期壽命相差幾近16歲甚至20歲左右。這一研究結果,證實了走的快更容易長壽。

事實上,從人們的生活狀態也可以理解這一點。生活中年輕人更有活力,相較中老年人走的更快,跑的更快,這正是因為年輕,各個器官更康健;

而走快的人比走的慢的人一般情況下心肺功能更好,骨骼肌肉協調能力更好,也意味著身體更加強健,相對更容易長壽。從這個角度來講,走的快更容易長壽確實是有道理的。

既然走的快更容易長壽,那怎樣才算走的快呢?

怎樣才算走的快?有何標準?

走的快比走的慢活動強度更大,機體消耗能量也相對較大,代謝水平也更好,能使身體各個器官得到更好的鍛鍊,對預防肥胖、三高、心血管疾病有不錯的效果。這又有什麼依據呢?

《美國心臟協會》也曾刊登過一篇研究,指出每天快走10分鐘,能有效降低中老年人心臟病發生的概率。可見快走的好處,但怎樣算走的快也成為很多人關心的問題。

有的人一小時可以走7公里,有的能走6公里,有的可能才走4公里,哪種算是走的快?這似乎應該有一個標準化的速度,但並不能絕對去定義。就像女人和男人,年輕人和老年人,在體力方面都存在差異,是無法用統一標準去測定的,「適合」自己的「快走」才是標準。

這個標準有上限和下限之分,上限速度可能只是比跑慢一點,也就是差一點速度就能跑起來,這有可能都超過你慢跑的速度;

下限速度則最少要比平常走路要快,最好能達到身體微微出汗的狀態,心率要比平常更加快一些,呼吸也要急促,但還能正常和人交談,不覺得有呼吸壓力,屬於最好的狀態,這個下限速度比上限速度更重要。

另外,快走最好選擇飯後半小時為宜,每次快走時間能達到30分鐘以上,每周快走4-6次,鍛鍊效果最佳。

總的來說,相對慢走,走的快更能使身體全方位的得到鍛鍊,對身體更有益,每天慢走一萬步,不如嘗試每天快走30分鐘。

不過要注意的是快走並非適合每個人,畢竟人與人之間身體負荷都是存在差異的,不然快走也就有了絕對化的標準了,那哪些人適合快走,那些人又要慎重呢?

哪些人群不適合快走?

事實上,快走是一項老少皆宜,且很容易做到的一項運動,是適合大多數人的,但也有一小部分人群不合適快走。

(1)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

這部分人群是最忌諱快走的,快走中會不斷出汗,會導致體內水分不斷流失,造成血液粘稠,容易引起心臟和腦部供血不足。

此外,快走還會加速這類人的血液循環,使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加重心臟負荷。這對患有心腦血管的患者無異於雪上加霜,很容易誘發血栓,引起腦梗心梗,是很危險的行為。日常更適合慢走、太極、瑜伽等輕柔的運動。

(2)有關節疾病的人群

這個不難理解,快走本身就屬於一種較為強烈的運動,對膝關節的傷害雖然沒有跑步、跳繩等激烈運動造成的大,但依然會有一定損傷。

這是因為快走時,關節活動的頻率要較快,容易造成關節處微血管擴張,甚至破裂,加重關節傷害,尤其是基礎體重較重的患者,更為不適合。因此,此類人群最好不要快走。

(3)患有頸椎病、腰椎疾病的人群

患有頸椎病的人群,通常會影響到下肢血液循環,會有無力感。強行快走,或者走路時間過長,很容易因為下肢無力摔倒,有一定的安全隱患。而患有腰椎問題的人群,本身更應該多休息,快走或走路時間長,會加重腰椎負擔,使病情加重。

(4)體質較弱的人群

像年老體弱、大病初癒、孕婦等,都屬於體弱者,這部分人群更需要多休養。此類人群快走很可能會因為心率變快,出現呼吸不暢,頭暈眼花的情況,這更不利於身體健康,最好根據自身情況採用相對柔和的鍛鍊方式,並且循序漸進才是。

快走是一種健康有效的鍛鍊方式,但是如果不講究方式方法,很可能會因為運動方式不當,反而造成身體傷害,適得其反。

怎樣快走更利於健康,要注意什麼?

生活中,可以看到健身房裡有專業的健身教練,運動員也有專門的教練和陪練員,這就說明運動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有成效的,更需要科學化,快走也是一樣。

首先,任何有一定強度的運動開始前,都要進行熱身。熱身是使身體從靜止狀態到運動狀態的過渡,以便身體各個機能能更好的協調在一起,可以避免瞬間運動狀態造成的各種拉傷。因此,不論做什麼運動,開始前最好熱身十分鐘。

其次,要選擇舒適的鞋子,寬鬆的服飾,不要帶過重的物品。快走時,身體處於一種亢奮的狀態,人體各個關節、肌肉在協調身體運行,寬鬆的鞋服,可以保證機體在相對輕鬆的環境中更好的工作,血液循環會更加充分暢快,運動效果更佳。

此外,快走中一定切勿急速停止。現實中有人因為在激烈運動中驟停而猝死的例子,這是因為人體處於高強度運動中,心臟為了適應這種狀態,會加強心肌收縮,使血液能快速流通,滿足各個器官所需。

如果驟然停下,機體強度突然下降,但心臟供血恢復正常需要過程,此時心臟仍處於高供血狀態,很容易導致組織過度充血、心律失常,這是很危險的行為。

雖然快走不是強度特別大的運動,但驟停也會對身體造成一定損害。正確的做法是,慢慢減速至正常行走狀態,並且保持正常行走15分鐘,方可停下休息。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快走的姿勢。正確的快走姿勢要保持上身直立,雙肩自然放鬆,收緊腹部,雙手握拳,手肘保持90度,配合步伐前後擺動,並且配合運動節奏,做規律深呼吸。

結語:

總之,快走確實是一項簡單易行的有氧運動,有不錯的鍛鍊效果,且適合多數人。但一定要結合自身身體情況,量力而行,且不可盲目過度鍛鍊,以免適得其反。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脊柱醫師張風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221/1844850.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