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消費投資意欲低、儲蓄率高、收入減少 中國第一季經濟復甦無望

中國取消「清零」、對外通關後,國民消費能力被視為經濟復甦主要動力。路透社資料圖片

中國內地於去年底突然取消「清零」防疫政策,據中國內地研究數據指,居民去年全年累積多達約6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超額儲蓄」,惟有分析指,內地人儲蓄多了,並不代表疫後的消費多了。加上多項官方數據指,在疫情不穩、政府政策出爾反爾、失業人數大增下,民眾更傾向「持幣自保」,預料中國第一季經濟復甦無望,而當中持續積累民怨的思緒更是不可忽視。

中國取消「清零」、對外通關後,國民消費能力被視為經濟復甦主要動力。據中國內地「天風證券股份」於2022年12月31日發表《「超額儲蓄」能否變為「超額消費」?》的研究報告指,料2022年全年居民部門新增存款可高達逾16萬億元,大幅拋離過去3年的數字。

2022年「超額儲蓄」規模或達約6萬億元

至於2022年全年「超額儲蓄」規模或達約6萬億元,主要集中於高收入居民。在資金主要來自於2020年實施「清零」防疫政策後,收入預期下滑、居民積穀防饑,消費活動大減;以及房企「爆雷」和理財投資收益下行令投資性支出大減,更多人改為選擇定期存款,涉及多達10多萬億元。

這意味著明年「超額儲蓄」的釋放可能「明顯偏低」,國內疫情演變超預期,內地消費復甦恐較預期慢,而消費復甦往往以收入的修復為前提,除非政府直接派錢,否則要等居民收入上升才有望改善。

學者:實際提振經濟作用有限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以書面回複本台稱,由於國內、外仍憂慮中國新冠疫情,不確定性太多,人們傾向於儲蓄以備不時之需。中國內地放寬防疫目前僅對春節消費「有些幫助」,但實際提振經濟作用,至少等3個月後才有機會見到。

中國金融學者司令就向本台分析指出,就業率是一個國家經濟振興的重要指標。然而,中國花3年堅持「動態清零」防疫,令國內民不聊生、經濟急速萎縮,即使來個急轉彎亦難以及時「止血」,皆因中國民眾受盡政府「出爾反爾」的政策之苦,對就業收入前景不抱樂觀,寧願多儲錢自保,不敢輕舉妄動。

司令說:就業率能不能上得去,還是取決於市場對於一個國家政策穩定性的預期。老百姓若認為中國接下來仍會繼續出爾反爾,而且中國醫療系統面臨全面崩潰的壓力,恐怕人們會覺得即使放開了「禁足令」,「我能不能出去」還是個問題,到處都是病毒。也就是說,放開人群管控不代表人們就願意出來,或實現充分就業,這取決於一系列配套的政策,特別是保障老百姓安全地工作。另外,現在中國仍未有一個良好的全民社會保障系統,連殯葬行都在大發國難財,恐怕老百姓看到什麼事情到了緊要關頭,必須還得自己掏腰包。

若經濟、就業問題再不改善恐掀更嚴重社會衝突

種種經濟問題引發國內社會不滿,警民衝突不斷。踏入2023年,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有數名年輕人燃放煙花爆竹,遭到警察制止並試圖帶走放煙花的人,引起一群年輕人反抗,打砸並推翻警車。

司令認為,中國民眾經歷長達3年「清零」封控,民怨沸騰,對種種不人道的對待已「忍無可忍」,尤其去年11月的「白紙運動」,可見中國民眾、特別是年輕一代更勇於表達不滿,若經濟問題、就業問題再不改善,恐掀起更嚴重社會衝突。

內地失業數字恐再擴大

據中國目前公布的就業數據指,去年11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7%,比上月上升0.2%。青年失業率曾於2022年7月攀升至19.9%,隨著應屆大學生後續就業稍回落至11月份的17.1%。但整體2022年青年失業率仍在高位徘徊,網上流行「35歲面臨失業危機」的說法。

據統計,中國2021年有46萬家企業倒閉,310萬家個體戶註銷,1000萬家實體店關門。企業倒閉潮伴隨裁員和減薪潮,據東方財富Choice統計,截至2022年4月30日A股有1697家企業曾裁員,裁員總數為約91萬人。根據教育部資料,2022年高校應屆畢業生有約7成未找到工作,而2023年高校應屆畢業生再創高峰,將達到1174萬人,失業數字恐再擴大。

調查指大部分人預料收入減少

事實上,中共官方預期數據上未見喜訊。最近中國人民銀行發表2022年第四季度調查數據顯示,在全國50個城市受訪2萬戶城鎮儲戶中,「收入感受指數」、「收入信心指數」、「就業預期指數」和「就業感受指數」較上一季分別減少約2%至3%不等。近半成人預期就業「形勢嚴峻,就業難或看不准」,大部分人認為預料收入減少。

至於支出情況,傾向於更多消費的居民占22.8%,與上季基本持平;而傾向於更多儲蓄的居民則占61.8%,比上季增加3.7%;傾向於更多投資的居民占15.5%,比上季減少3.7%;首3位投資方式依次是「銀行、證券、保險公司理財產品」、「基金信託產品」和「股票」。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103/1850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