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孩子怎麼說也不聽?越懲罰孩子越叛逆,用智慧的方法來代替懲罰吧

家裡的孩子做了壞事,你會怎麼做?之所以這麼問,是因為前幾天和鄰居聊天,還是刷新了我的三觀,沒想到現在這個年代居然還有打孩子的。

這位鄰居感覺還挺溫文爾雅的,沒想到聊到孩子恨得牙痒痒的說,我也不想打,實在是太皮了,怒火中燒就動手了。鄰居還特別強調,我可不是體罰或是家暴,因為他實在太不聽話了,無論怎麼說還是特別皮,他甚至跳到窗台上,我家可住在10樓,我實在怕他出危險,一把薅下來直接開揍。狠狠地打了幾下屁股,希望他這回讓他長點記性。

聽她說完她的描述,確實是明白她的感受,萬一窗戶沒關好真發生點什麼事,真是後悔也來不及。但是這上來就一頓胖揍總感覺差了點意思。

不可否認,這種危險的事情,尤其是危及生命的事情,確實是需要及時糾正。但除了動手以外,還有什麼更可行的解決方案嗎?

因為作為過來人,我小時候被家長懲罰挨揍,其實真正記得的是被揍這件事,但真正為了什麼事全然不是重點了。

所以當爸媽無論是打還是罵,孩子其實內心裏面感受到的是:你居然打我,我討厭你。

往往所有的精力跟情緒都是用來跟爸媽做對抗,再加上叛逆點的,你越打我,我越不按你說的做。

能夠因為打罵而真正能認識到錯誤,認為我不應該這麼做,我得到了教訓的想法,那得是多乖的孩子,但我敢肯定大多數孩子不會這麼思考。

即使孩子嘴上說著我不敢了,但內心一定很不服氣,一頓操作猛如虎,而根本達不到你預期的目的。誰也不希望最後孩子是因為害怕或者是難過,當下不得不屈從而改變自己的行為。

最重要的是打罵孩子還有許多影響深遠的危害

第一,父母親打孩子,孩子的暴力行為會增加

打孩子其實是父母親最糟糕的暴力示範。你想當有衝突了,爸媽想的不是我跟你講道理讓你能夠自己改變,而是我揍你給你點教訓。

也就是說,爸媽給孩子一個暗示,如果你跟別人有矛盾的時候,不需要講道理,講道理沒有用,直接動手,誰拳頭硬誰就有道理。

因此孩子學到的處世邏輯就是,當孩子跟別人發生衝突跟矛盾的時候,也是用這個暴力邏輯來解決問題的,一言不合就出手。

有一篇研究就說三歲的寶寶,如果爸爸媽媽使用打的方式來做管教的話,寶寶到了5歲,行為就明顯比其他的孩子來得暴力許多。

所以在暴力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長大之後做了父母親也容易變成施暴者,也會打自己的孩子。而事實上,到成年後這種以暴治暴的現象,會成為惡性循環,很有可能他壯年了直接動手和年老的爸媽開練。

第二,父母親打孩子會對孩子的性格造成負面影響

研究顯示,被打的孩子他的性格極容出現敏感自卑,而且情緒極不穩定,內心常常有很多憤怒情緒,成年會也不會處理人際關係,各種衝突不斷。

而且咱們真正目的是培養一個孩子有能力主動理解和思考,並且能做出更好的行為決定,要達到這個目標,打罵真的不是一個好方法。

心理學家曾提出了7個可以替代懲罰的教育方法:

第一,請孩子幫忙

第二,對孩子的行為表達反對,而非針對孩子本人

第三,說出希望孩子做到什麼

第四,告訴孩子該如何把彌補失誤

第五,給孩子選擇

第六,採取行動讓孩子來承受自然的後果

第七,帶著孩子一起來思考解決的方法

第一,請孩子幫忙

例如,帶著孩子上超市,然後發覺孩子到處亂跑,到處亂拿東西,然後你怎麼怎麼喊他也不聽。

許多家長都是開始怒吼,你給我站住,你再不聽話,我要打你了。

這時候可以換一種方式,您可以開口請孩子幫忙,他竟然跑來跑去,你可以說「請你去幫我拿三個蘋果」,與其告訴他不做什麼,不如告訴他可以做些什麼,這個叫做請孩子幫忙。

第二,對孩子的行為,而不是孩子本人表達你的反對意見

孩子繼續在超市跑來跑去

不好的做法就是對孩子說,「你看看你這孩子怎麼那麼調皮搗蛋啊,到處亂跑,講也不聽話,你真是討厭死了。」

這個是對孩子的人格特質進行攻擊,是給孩子貼了一個負面標籤,這種做法當然不合適。

爸爸媽媽該做的是對孩子的行為表達你的反對,您可以這麼說,「我不喜歡你在超市跑來跑去,這樣很危險,如果你被別人撞傷,或者你跑丟,媽媽都會很擔心。」

第三,告訴孩子你希望他能夠做到什麼樣子的行為

孩子在超市裡亂跑,不好的做法就是一直罵他、吼他、嚇唬他。

但是整個過程你都沒有告訴孩子他該怎麼做,所以更好的做法是直接告訴孩子,你希望他做什麼。

這時候您可以這樣跟孩子說,「我希望你停下來,跟著我的購物車一起往前走。」

用很明確的語言告訴他,你希望他做到什麼。這時候爸媽不需要罵人、發火,怒吼,很明確的告訴孩子這是我現在對你的要求,請你做到這一點。

第四,告訴孩子如何來彌補失誤

當出現紕漏的時候,去幫助孩子想想怎樣彌補這個失誤,其實是一個重要的做法。

例如,孩子跑來跑去,把手上的飲料打翻了,這時候就爸媽可以對孩子說,「剛才你跑來跑去,現在飲料打翻了,請你把地上擦乾淨,你想想看用什麼方式」。讓孩子知道這是他的責任。當出現了一些狀況的時候,他是有義務自己想辦法來彌補這個失誤的。

第五,給孩子選擇

這是許多家長所困擾的問題,就是家長說了也不聽,孩子繼續我行我素,該幹什麼幹什麼,就像沒聽到一樣。這時候可以給孩子做選擇

例如可以溫和而堅定的跟他說,「親愛的,現在你有兩個選擇,第一個請你跟著我的購物車好好地走,第二個,我們現在立即就回家,今天不買任何東西了。請問你選哪一個?」

如果孩子是我都不要,我都不選,我就是想自己跑來跑去,你不要管我。這時候請爸媽不要動氣,為時候可以溫和而堅定的重複一遍。「我聽懂了,今天只有那兩個選擇,剛才的回答不在這兩個選擇當中,剛才這兩個選擇你選什麼?」清楚的讓孩子知道,哪些選項是你能夠接受的選項,請他在這些選擇當中做一個決定。

第六,採取行動,讓孩子承受自然的後果

剛才讓孩子做了選擇說,「好吧,那我跟你的購物車走吧。雖然孩子這麼說,但他又做不到,不一會人就不見了,又開始跑來跑去了。這時候爸媽不要生氣,現在就採取行動讓孩子承受選擇的自然結果。可以跟孩子說「好的,你選擇了我們現在就回家,那我們現在走吧。」讓孩子承受他選擇的自然後果。這個自然後果也包括後續相關的狀態,例如過了幾天再次上街購物,當孩子吵著要去時,家長可以說「對不起,這回不帶你去了,你自己想想那天你的表現。」

這個做法有一個特別需要提醒的地方,請父母親在執行這個動作的時候千萬要沉住氣,不發火不動怒,如果動氣就變成了另外一種懲罰。

爸媽只需要心平氣和的告訴他,因為上一次你選擇了回家,所以我們這次就並沒有打算帶你去超市,如果這麼做就會是作者所說的,給孩子一個機會去體驗他的不當行為所帶來的自然後果。

第七,帶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爸爸可以在事後再找一個比較合適的時間來跟孩子一起回顧這個事情,來思考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來面對未來可能會有的相同狀況。

例如爸爸媽媽就可以想說來我們坐下來想想,昨天我們出去超市買東西的時候你還記得嗎?因為你選擇了要回家,所以我們就回家,後來我們就該買的東西沒有買到,所以晚餐都吃的特別簡單。

那我們來想想如果以後我們一起上街去購物,還有什麼更好的方法。

那麼這個解決問題怎麼帶孩子來思考呢?

1.去跟孩子討論一下他的感受和他的需求

例如這時候爸媽就可以說,你昨天為什麼覺得在超市想要跑來跑去,原因是什麼?可以先去問問孩子。千萬不要認為這個問題是多餘的,爸媽的慣性思維往往與孩子想的完全不一樣,所以要明確的和孩子再確認一下原因,到底是因為什麼?

這時候孩子無論給出什麼樣的答案,家長都要理解孩子的想法。

比如,孩子在超市裡跑,很可能會告訴爸媽:「我覺得超各種東西,我都非常好奇,我想四處看看,但你們走的太慢,去的地方也不是我感興趣的。」所以爸媽就會知道孩子跑來跑去,不是因為她不想乖乖待在你身邊,也不是因為他想給你惹麻煩,而他純粹就是好奇,他希望去看看他感興趣的東西,這就是孩子的真實感受。

2.請爸媽說出爸媽的感受和需求

例如爸媽就可以這麼跟孩子說,」我理解了,原來這是你的想法,謝謝你告訴我,那我告訴你我當天怎麼想?我覺得超市那麼多人,我提心你跑丟,我看不到你在視線範圍內,我就很擔心你的安全,而且你這樣跑來跑去,會不會影響到別人買東西,說不定別人會覺得很不開心,而我因為看不到你,我就沒有辦法很專心很安心的去買東西」

這個就是家長的真實感受

3.爸媽邀請孩子一起來進行討論

那接下來大家心平氣和地一起來想想,用什麼方式能夠達成意見統一,尋求一個大家都滿意地解決方案。

4.寫下所有可能解決方法

爸媽不做任何的批判,想到什麼就寫下來什麼,這就是標準的腦力激盪的做法。

比如關於超市亂跑的問題,就可以問孩子,請問你有想到什麼好方法嗎?有什麼方法是我們去一起去買東西,我不用擔心你,然後你又能夠很開心的看自己喜歡的東西,有什麼好方法嗎?

其實這個解決方法也是提升孩子創造力和想像力的好機會,讓孩子自由發揮,他們會想出許多有意思的答案。這時候不必去反駁孩子的想法,這樣就扼殺了孩子去發揮創意和想像力,還會破壞解決問題答案的能力,以後孩子也不願意和你交流。

5.討論所有的方法去找出雙贏的方法

把大家所有想到的解決方案寫上後,爸媽和孩子來一一討論每一個方法的可行性,這時候可以讓孩子自行決定,你覺得哪些方法可以刪掉,它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這種互動當中非常有可能就會產生真正可以解決問題的雙贏答案。

例如在超市亂跑這件事,能否找到一個很開心的雙贏方法?

比如說可以讓爸媽先帶著孩子進去先逛15分鐘,這15分鐘先不買東西,帶著孩子去他感興趣的地方逛逛,看看有什麼新鮮的東西,滿足他的好奇心。15分鐘之後,爸媽再去拿購物車開始買東西,孩子這個時候就會跟著爸媽的購物車慢慢往前走,因為他已經滿足了好奇心,他就不需要到處亂跑了。

所以相信孩子,想要達到一個滿意的解決方案是完全可能實現的,只要懂方法並且願意花時間,你會幫助孩子培養出真正能夠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改變自己的行為。

對於年紀大一些的孩子來說,比如因為打遊戲而沒有完成作業或作業寫得很晚,這時候您可以怎麼運用這7個技巧呢?

第一,你可以請孩子幫忙,請告訴我今天你的作業包括了些什麼,這叫請孩子幫忙

第二,對孩子的行為表達反對,您可以說「我們說好了要寫完作業才能打遊戲的,你今天先打了遊戲還沒有寫作業,我非常的不喜歡你這麼做」

第三,說出希望孩子做到什麼,所以我希望你先放下遊戲機開始寫作業,並且在晚上9:00之前完成這個作業。

第四,告訴孩子他該如何彌補失誤,萬一到了晚上9點作業還是沒寫完,怎麼辦呢?爸爸媽媽就說好的時間到了請你上床睡覺了,這個時候不去嘮嘮叨叨,更不該破壞規則,說你寫完才能睡,這些都不要,而是跟他說晚安,你沒有寫完也要去睡覺,接下來你要自己想辦法彌補這個失誤。

第五,可以給孩子選擇,那我們來想想看怎麼辦,要不然你明天早上早一點起床寫作業,要不然你明天去跟學校老師說昨天作業寫不完,我明天再把它補齊,你覺得要選哪一個呢?給孩子做選擇。

第六,採取行動讓孩子承受自然後果。萬一他真的沒寫完早上又沒起來,那么爸爸媽媽該做的就是讓孩子承受這個後果,當他今天帶著沒有寫完的作業去學校,老師當然會有意見,孩子回來就知道了,如果自己不抓緊時間寫作業的話,這個結果自己是要承受的。許多爸媽不忍心讓孩子面對這樣的結果,而事實上如果孩子寫不寫作業的結果都是一樣的,都不需要為這個結果承擔任何責任,孩子當然接下來會繼續先玩遊戲,拖拉寫作業。

所以如果您有點擔心可以打電話給老師提前說明情況,這是孩子跟您共同的決定,讓他來面對這個後果,也請老師在跟他溝通的時候呢,言語上可以平緩一些。

第七,就是帶孩子來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式。

第二天孩子放學回來之後,爸爸媽媽就可以跟孩子坐下來聊一聊昨天發生的事情,那麼今天之後要怎麼做會更好?用這樣的方法各位就可以不用懲罰,不用打罵,而幫助孩子來改進自己不當的行為。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人類幼崽養成記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106/1851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