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黎蝸藤:共和黨「議長之亂」 對川普利大於弊

作者:
這次事件對川普有利有弊。一方面,川普在這次「議長之亂」識大體。他呼籲自由黨團支持麥卡錫,川普在國會內的粉絲大多沒有參加對抗,其最熱心的粉絲MTG(格林尼Marjorie Taylor Greene)還被拍到在會場向頑固分子遞上川普正在線上的電話,顯示了川普為團結共和黨做出努力,這有助於拉攏一些共和黨內反對川普的人。另一方面,也有媒體認為,川普無法「命令」頑固分子改投麥卡錫,顯示了自己「基礎不穩」。筆者認為後一種意見並不成立。

川普國會內的粉絲在這次眾議院議長選舉中,大多沒有參加對抗(麥卡錫),這有助於拉攏一些共和黨內反對川普的人。(美聯社

新年新氣象,經過去年底的中期選舉,美國也開始了新一屆的國會。中期選舉中,共和黨翻身贏了眾議院。然而,對躊躇滿志、制定了一堆計劃的共和黨眾議院領袖麥卡錫(Kevin McCarthy)來說,這個新年卻沒有一個好開頭。

美國新國會的第一項議程就是選眾議院議長(國會發言人),即以前裴洛西的位置。但是,經過五天投了15次票,直到星期六凌晨,麥卡錫才終於成為新一屆的國會議長。這是一百年內,美國議會第一次出現「議長難產」,即不能一次投票就產生議長。

這種情況並不令人意外。在去年中期選舉完了之後,筆者就評論過,雖然共和黨贏了眾議院,但優勢太弱(雖然當時選舉最後結果還沒有出來),麥卡錫不要開心得太早。共和黨贏了眾議院,不等於麥卡錫能順理成章地當議長。因為眾議院議長投票,不是「贏出的那個黨的黨魁」自然而然地當議長,而必須所有議員投票,過半數的人的才能當議長。於是,很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共和黨自己都不統一,麥卡錫不能拿到共和黨所有議員都票,不夠半數。這個預測不幸言中了。

選舉最後結果差不多到了新年之前才定,最後共和黨222席,民主黨213席,這個數字剛好是中期選舉之前的數字倒過來(當時民主黨222席,共和黨213席)。共和黨比過半數所需的218票只多4票,也就是說麥卡錫的「容錯空間」只有區區4票,丟5票都不行。

美國眾議院選舉投票沒有淘汰機制,不是說最少票的就會Out。於是只能一次一次地投下去。於是很有趣地,前四天的11次投票,排在第一位的都是民主黨領袖(212票),麥卡錫還只能以200票出頭排第二,有20個左右的共和黨「頑固份子」一直不肯票投麥卡錫。

這時,整個美國都坐立不安。因為選不出議長,美國國會就幹不了任何事。因為行政權在民主黨上,這對共和黨打擊更大。這時還可能出現四種情況。第一,「頑固分子」受不了壓力或者演戲演夠了,不再反對麥卡錫;第二,「主流派」共和黨人向「頑固分子」屈服,接受其談判條件,甚至可能另外挑人選;第三,「主流派」共和黨人向民主黨「挖票」,拉二十票左右,讓他們支持主流共和黨人的人選;第四,甚至民主黨向共和黨挖票,支持一個中間派共和黨人。如果後兩種情況出現,對共和黨的打擊就太大了。

到了第12次投票,麥卡錫終於拉攏了十幾張票,開始領先民主黨人。然而,還要等三輪投票,直到午夜前的第15次,六個「最頑固分子」終於投了棄權票(present)。因為棄權票在統計中不計入「總票數」之列,過半數但票數變成215票,這樣麥卡錫才最終以216票當選,這時已經是星期六凌晨了。

麥卡錫之所以這麼艱難地取得勝利,是因為在民主黨人看來,與「傳統共和黨人」相比,麥卡錫已夠「右翼」的了(民主黨眼中的「傳統共和黨人」是像切尼(Liz Cheney)之類的),但在共和黨「真·右翼」看來,麥卡錫在理念上既不夠「右翼」,在對抗民主黨行動上也不夠強硬。

這些右翼共和黨人,一般被認為是「川普派」。粗略地看這種說法也沒有大錯,比如他們都支持川普所鼓吹的:前年總統大選是「民主黨作弊」,去年一六國會山暴動是正義反抗,現在拜登政府是「非法政府」等等的陰謀論。但仔細分析一下,又不是這麼簡單。

這些右翼分子都來自「自由黨團」(Freedom Caucus)。這裡要解釋一下,在國會,黨團(Caucus)這個名字,是指類似議員自己自行組成的小組,不一定是派別。現在國會中有N多個黨團(不少黨團只有幾個人),一個議員也可以參加N個黨團,加入退出也相當自由。但是部分黨團卻逐漸發展為類似「派系」的組織。無論共和黨還是民主黨,都有這些成為派系的黨團。

自由黨團成立在2015年,時間上比川普崛起更早。它的傳承是2009年崛起的茶黨。茶黨是2009年美國右派在「報稅日」(即每年4月年度報稅截止的那天)發動的全國大遊行而成名的,當時抗議的是民主黨政府的加稅政策。叫做茶黨的原因,是獨立戰爭時,波士頓人抗議英國在北美殖民地加稅,發生了把茶葉倒入大海的歷史性事件,這是北美走向獨立戰爭的最重要事件之一。於是,茶黨就成為反加稅的代名詞。現在,就被歸為「保守派」或「右派」。

有人認為,美國兩黨中,共和黨是有共同理念的一個政黨,而民主黨是「反對共和黨」的「烏合之眾」。這並非事實。保守主義各派別的思想共同基礎(保守主義),確實比民主黨各派別大,但不等於是鐵板一塊,而且,和民主黨一樣,各派別之間的裂痕也越來越大。

同為保守主義,共和黨內也有不同意識形態的派系之爭:比如注重社會文化的社會保守主義、注重國際事務的新自由主義、注重自由經濟的自由意志主義以及立場與民主黨「中間派」較接近的溫和派。其中,社會保守主義者和新自由主義者結成的共和黨研究委員會(Republican Study Committee)是眾議院最大的保守派黨團,可以認為是「主流派」。

在另一翼就是「自由意志主義」(libertarianism)派(注意,不同於民主黨那邊的自由主義(liberalism))。早在茶黨出現之前,眾議員Ron Paul(他是參議員Rand Paul的父親),主張小政府(減稅),個人自由和自由主義經濟。他曾參選2008年總統大選,在當時年輕人中也有不小的影響力。自由意志主義和左翼的自由主義有一定的相似之處,比如都支持個人自由,兩者的最大區別是,自由主義一般是大政府主義的支持者,自由意志主義主張小政府。茶黨最初的成員,就是這些自由意志主義者。自由黨團從茶黨發展而來。這也是「自由黨團」名稱的來源。

可想而知,最初加入自由黨團的那些人,不是「川粉」,那時川普還沒有崛起。他們更多是「經濟保守主義」,在社會價值方面的立場不是那麼鮮明。

隨著川普的崛起,共和黨內部的裂痕也越來越大。一方面,川普的支持者為了和主流派做對,於是也加入到自由黨團中。另一方面,一些原有的黨團成員固然「看不過眼」脫離了自由黨團,但也有不少留下,其社會價值方面的立場也快速地向「川普派」靠攏。到了在2022年中期選舉中,川普在初選中支持了很多「非傳統共和黨人」,幾乎每個被支持的人都贏得初選。而這些人在中期選舉中,又不少贏得席位(主要是來自傳統共和黨選區)。這些人被通稱為「MEGA黨人」,他們在新一屆議會中也都自然而然地加入了自由黨團。

於是可以看到,自由黨團實際上有兩股勢力,一股是「川粉」,即在川普支持下上位的人,一股是原有的自由黨團勢力,他們雖然也是川普的盟友,但「權力基礎」不來自川普,所以更有獨立性。這次國會議長難產,最大的挑戰來自「自由黨團」中的「非川普派」。在一開始反對麥卡錫的20個議員中,大部分就是這些人。

在共和黨「真·右翼」看來,麥卡錫在理念上既不夠「右翼」,在對抗民主黨行動上也不夠強硬。(美聯社)

至於他們反對麥卡錫的動機,無非以下三種:

第一,一部分人本來就是麥卡錫的政敵,以前已有「牙齒印」,有的人甚至自認屬於「Never Kevin」派,現在正好「公報私仇」。

第二,太陽底下無新鮮事。現在共和黨的鬥爭,很像幾年前的香港反對派:激進的一方要「教訓」主流派,於是故意和主流派對著幹;這和幾年前,香港本土派圍剿民主派,比建制派更賣力,一模一樣。

第三,最直接的,還是要利用現在變成「關鍵的少數派」,向共和黨主流派爭權。共和黨閉門會議開了好幾天,圍繞的都是要求自由黨團能有更大的權力。這些要求可以分為三類:

1)議程性的:要求把自由黨團的立法議程和立場放在優先地位,比如反移民和邊界安全,限制政府開支等

2)人選性的,在多個委員會要安排自由黨團的人進入甚至當領導。最重要的是在「規則制定委員會」(House Rules Committee)上,自由黨團必須至少有一人。

3)制度性的。這既包括明顯針對麥卡錫個人的,比如只要一個人提出動議(現在是要有五個人的門檻),就可以召開重選共和黨領導的大會;也有針對溫和派的,比如要求把「根據黨派立場投票」寫成文件,也就是說,在重大議案中,共和黨內必須先進行內部表決投票,然後所有人都要按照多數結果,在正式投票中統一投票。這將避免一些共和黨人和民主黨聯合,推動共和黨大部分人反對的法案。還有一些「復古」的看起來不太可行的制度,比如要求制定每條新法案,都必須先經過一個委員會審核,再在會議廳辯論。現在普通法案絕大部分都在幕後制定,辯論只是形式性的。

到了最後,麥卡錫不得不接受了大部分條件,而頑固份子這方面,受到全國共和黨的壓力,也不得不有所退讓,這樣雙管齊下,才換來了幾個頑固份子的棄權票。

共和黨「議長之亂」在歷史上雖然不是常態,但也在國會規則之內,所以這個「亂」實際不是真的亂,必須打上引號。這個事件能最終能按部就班地得到解決,這恰好說明了美國以憲法為基礎的政治結構的穩定性和優越性。

民主黨這次整暇以待在一邊看共和黨的笑話。但接下來,民主黨很可能笑不出,因為共和黨右翼已經掌控了不少權力,更在以後有望騎劫共和黨的議程,這將意味著對民主黨不利的議案越來越多,一些原本有望的合作,現在不得不打上問號。

對共和黨主流派而言,固然對自由黨團做出了很大的讓步,但麥卡錫總算當上了議長,而不是被迫推舉另一個人,這算是保留了底線。對共和黨主流派而言,能否在2024年總統選舉中,避免川普再次成為候選人,才是最重要的。

但這次事件對川普有利有弊。一方面,川普在這次「議長之亂」識大體。他呼籲自由黨團支持麥卡錫,川普在國會內的粉絲大多沒有參加對抗,其最熱心的粉絲MTG(格林尼Marjorie Taylor Greene)還被拍到在會場向頑固分子遞上川普正在線上的電話,顯示了川普為團結共和黨做出努力,這有助於拉攏一些共和黨內反對川普的人。另一方面,也有媒體認為,川普無法「命令」頑固分子改投麥卡錫,顯示了自己「基礎不穩」。筆者認為後一種意見並不成立,正如前述,那些「頑固」的自由黨團人大部分不是「川普派」,他們本來就是「同盟」,而不是「粉絲」。所以川普無法命令他們,本來就不是意料之外的事。於是,兩種因素一起考慮,川普還是利大於弊,是一次加分。

※作者為旅美學者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上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110/1853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