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蘇軾:永遠不要細嚼人生的煩惱

得而不喜,失而不憂。

公元1097年,蘇軾因一些不合時宜的言論,被貶到千里之外的海南。

弟弟蘇轍也遭受牽連,被貶雷州。

雙方被貶的地點都是南邊,兩人日夜兼程,終於在藤州見了面。

當時已過晌午,兩人找了一個路邊小攤,打算坐下來吃碗麵,再聊以後的打算。

但小攤的麵條,實在粗糲澀口,蘇轍細嚼慢咽,吃得極為艱難。

而蘇軾這邊,很快就連湯帶水田把面吃完了。

他望著愁容滿面,連連嘆氣的蘇轍說:「九三郎,這面這麼難吃,你何必還去咀嚼它呢?」

生命里的坎坷曲折,就像一碗粗糲澀口的麵條,越是細嚼,越是難以下咽。

倒不如速速咽下,忘卻過程的艱難,先填飽肚子,再來過好你的日子。

人生短暫,而磨難漫長。

修煉出一個好心態,不去細嚼生活的煩惱。

哪怕遇到再大的風浪,哪怕經歷再劇烈的起伏,你也能把一份苦不堪言的日子過得津津有味。

1

以平常心,看待得失成敗

什麼是平常心?

莊子給出了最好的回答:得而不喜,失而不憂。

每個人一生的命運,都處在無盡的變化當中。

今日得,明日失;今朝成,明朝敗,高低交錯,苦樂交織,都是生活的常態。

總有人會忍不住去細嚼這些成敗得失,以致鬱鬱寡歡,自傷心志;

那些活得通透的人,無論是得到還是失去,無論是讚譽還是誹謗,都懂得持一顆平常心,從容度日。

蘇軾在未參加科舉以前,才名早已流傳在外。

後來,他不僅科舉考試取得第二名。在為傑出人士特設的制科中,也大放異彩。

仁宗皇帝看過他在制科的策論後,就覺得此人才堪大用,有意培養他為宰相。

可蘇軾還沒過朝廷的歷練期,仁宗就去世了。

隨後,英宗即位。

英宗素知蘇軾的才能,有意破格擢用蘇軾為知制誥那樣的御前重職。

可是底下大臣總是以各種藉口阻攔,再加上英宗短命,最終也沒能實現。

到了宋神宗時,他也想委蘇軾重任,將其提拔到身邊。

一個叫謝景溫的小人卻在此時誣告蘇軾販賣私鹽、瓷器等物,一個勁地往蘇軾身上潑髒水。

朝廷其他見不得蘇軾好的人,見此情形,也在一旁煽風點火,逼得蘇軾只得自請外放。

自此之後,蘇軾幾度遠離了政治中心,人生也跟著飄搖不定。

蘇軾的才情有目共睹,又有幾代皇帝的賞識,入仕的起點非常之高。

奈何,他雖有這番際遇,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理想幻滅,最終落得個有運無命的結局。

但這種種起落,沒有拖垮蘇軾,反倒讓他對人世看得更加清明。

正如他在《凌虛台記》裡所寫:

然而數世之後,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頹垣,無復存者……而況於人事之得喪,忽往而忽來者歟!

古時候那宮樓殿宇,修得再富麗堂皇,數世之後,也早已變成斷壁殘垣。

人生的得失成敗,本來就忽來忽往,不著邊際,你我又怎麼能夠預料到呢?

明白這一點後,他自然不會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朝夕的得失之中。

在被外放的日子,他閒下來訪僧問友,於禪里中尋找人生真諦;累了便煮水烹茶,在茶香氤氳里靜品清歡。

正所謂:虎嘯龍吟凌雲志,落花流水平常心。

無論世間風雲如何變幻,他總能以一顆平常心去對待。

以平常心對無常事,哪怕外界風浪再大,你也能在歲月的長河裡,穩坐釣魚台。

2

以包容心,釋懷過往恩怨

蘇軾曾說:「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這是蘇軾被別人陷害,初貶黃州時發出的感慨。

他一生陷在黨爭之中,遭遇的明槍暗箭,不在少數。

更有幾次,被朋友背叛,差點就命喪黃泉。

但無論別人如何對他,他都不曾真的對誰有過怨恨。

蘇軾青年時,曾有一個好友,名叫沈括。

他們曾同在翰林院任職,平時一起上班,一起品詩論文,感情很好。

後來,蘇軾被外放杭州,沈括就在京城跟隨王安石變法。

兩人的生活軌跡也開始南轅北轍。

沈括在朝中,所思所想,自然是如何儘快把新法實施下去。

而蘇軾在外邊,目睹老百姓飽受新法之苦後,所書所寫全是新法的弊端。

兩人身份不同,立場不同,不知不覺,就站到了彼此的對立面。

有一次,皇帝派沈括到杭州去巡查,還當面囑咐他:「蘇軾杭州通判,卿其善遇之。」

沒想到,沈括一到杭州,表面上裝得跟蘇軾很親厚,背地裡卻各種搜羅蘇軾諷刺新法的「罪證」。

一回京,就把蘇軾告上了朝廷。

所幸,皇帝明白蘇軾的為人,並沒有多加指摘。

但他這一舉動,也種下了「烏台詩案」的禍根,差點害蘇軾丟掉了性命。

而沈括的反覆無常,也引起了神宗的厭惡,一紙詔書,便將他貶到了宣州。

後來,蘇軾還曾特意拜會過沈括。

並寫了一篇《書沈存中石墨》,誇讚沈括所做的一些功績,語句之間沒有絲毫怨懟之氣。

蘇軾一生交往過很多人,也被不少人背叛、中傷過,但在他眼裡,卻無一個可恨之人。

而我們在與別人交往時,也難免會產生矛盾分歧,有時甚至還會發生傷害。

面對他人的中傷,如果一味讓自己沉溺怨恨,反倒傷及自身。

王爾德曾說:

一個人不能永遠在胸中養著一條毒蛇,不能夜夜起身,在靈魂的園子裡栽種荊棘。

就算為了自己,你也必須饒恕一些人。

雖然時間無法彌補過去的傷,但寬容卻可以成為治癒一切的藥。

人生苦短,請把時間浪費在美好的事情上。

該釋懷的釋懷,該放下的放下。

趕走別人製造的陰霾,你的世界就會留下一大片晴空。

3

以豁達心,坦然面對人生風雨

聽過一段話:

人生就像一條曲線,有高峰有低谷,有春風得意也有落魄十分。

每個衝出低谷,直達高峰的人,都有他們的「低谷哲學」。

而蘇軾的低谷哲學,僅僅兩個字:豁達。

因為豁達,他從高峰跌落谷底,從廟堂走到村野,依舊能談笑風生。

因為豁達,他穿過瘴氣瀰漫的嶺南,走到荒涼閉塞的海南,仍然能穩步前行。

無論遭遇什麼困境,經歷多少顛沛流離,他都能隨遇而安。

公元1074年,蘇軾自請外任密州。由於俸祿銳減,沒辦法養活一大家子。

他堂堂太守,只能整天帶著通判劉廷式,去廢棄園圃中挖枸杞和野菊充飢。

在這種落魄境地之下,蘇軾卻怡然自樂,自我聊慰道:

多事始知田舍好,凶年偏覺野蔬香。

多事時能安居鄉村,荒年時能吃到野菜,在蘇軾看來,已經是莫大的幸運。

然而這種苦日子,僅僅是他苦難人生的開始。

他被貶到偏遠的惠州時,不僅食不果腹,更有瘴氣和瘴癘時時威脅人命。

但他卻能於糟糠中見珠玉,於艱難處存樂觀。

在給兒子寫信的時候,還特意提到,這個地方有很多好吃的荔枝,千萬別讓那些陷害他的人知道。

後來,他被流放到了海南儋州。

那時的儋州,「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碳,夏無寒泉。」

誰去那裡,都是九死一生。

何況,蘇軾彼時已經六十多歲了。

但蘇軾一到那裡,便把那裡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

他在那裡辦學堂、搞學風,培養出了海南第一位進士;

海南孤懸海外,缺醫少藥,他就帶種植藥材,給他們開方治病;

他還苦口婆心地勸說鄉民們重視農耕,替他們改進農具,帶領他們墾荒,大面積種植水稻。

在那塊荒涼的土地上,蘇軾用他的豁達,救贖了自己,更用所學所識,渡了一方百姓。

讀過蘇軾的人都知道,蘇軾的宦海浮沉,其實就是一部貶謫史。

他的故事,一眼瞧過去,全是流離輾轉,苦辣辛酸。

可當你真正讀懂他,你就會發現:

在最險惡波折的境遇里,他用一副豁達的心胸,超越了所有的不幸。

正如林語堂所評價的:

「蘇軾最大的魅力,不是讓內心被環境吞噬,而是超出環境,以內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

當命運的風雨無情地襲來,我們都不妨學學蘇軾的姿態。

哪怕生命蕭瑟,也要竹杖芒鞋,隨性而行,一蓑煙雨任平生。

每個中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蘇東坡

他雖一生坎坷,經歷的苦難更是數倍於常人,但他卻從不去細嚼這些煩惱。

而是選擇將命運的苦澀一一咽下,並把它們盡數化作成長的養料。

他用一生的時間,讓憂患的生活在凡塵中開出了花。

有句話說得很對,人生多歧路,唯有多看開。

在任何的艱難曲折里,只要你懂得,用豁達去超越苦難,用餘生擷取美好。

那麼,在你往後的生命中,就再也沒有翻不過的山、過不去的坎。

而煩惱於你,也終將會化為過眼雲煙。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洞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111/1853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