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出現這一重大信號 歐美要布局地面反攻?

註:香港01為親中共媒體

踏入2023年,烏克蘭戰場的進展極其有限,俄烏雙方都有一些廣泛見諸媒體報導的攻守,卻改變不了前線依舊僵持的局面。俄烏戰爭僵局的未來走向很大程度上依然取決於歐美國家對烏克蘭提供何等援助。

上周,法、德、美三國接連宣布將提供烏克蘭一系列或許會被認為是坦克的步兵戰車(IFV);同時,波蘭、芬蘭丹麥都傳出有意向烏克蘭輸出其夢寐以求的德制豹型坦克(Leopard);到1月9日,不同英國媒體亦報導英國正考慮向烏克蘭輸出挑戰者2坦克(Challenger2)——若然屬實,這將是歐美首次向烏克蘭輸出北約標準配備的坦克。

一連串消息,讓分析家認為,歐美已決定進一步升級對烏軍援,為其未來地面反攻、收復失地做好準備。

輸烏武器繼續升級

這一種微妙的轉變,在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的言辭中最為明顯。去年6月,馬克龍曾言法國「不會加入戰爭」,因此大家都同意「不會向烏克蘭輸出包括攻擊型飛機或坦克等武器」。到了本年1月4日,馬克龍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通話之際,卻宣布將會對烏輸出法國制的AMX-10RC,更將之形容為「輕型戰鬥坦克」。

被馬克龍稱為「輕型戰鬥坦克」的法制AXM-10RC。

其後一天,一直拒絕向烏克蘭輸出坦克的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與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通電之後,亦宣布將會向烏克蘭提供40架貂鼠式步兵戰車(Marder),而其後美國也確認對烏輸出50架M2布雷德利步兵戰車(M2 Bradley),作為其最新30億美元對烏軍援的一部分。

這一系列的軍援,與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司令扎盧日內(Valeriy Zaluzhny)上月「300架坦克、600-700架步兵戰車、500台榴彈炮」用以全面收復烏克蘭失地的要求相比,固然是相距甚遠,但法、德、美罕有地在武器輸烏級別上聯手踏出新的一步,卻無疑符合了歐美國家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小心翼翼卻不斷往升級方向推進的援助模式。

由於法國的AMX-10RC是否一種坦克一直是軍事分析家的爭論題目之一,馬克龍將之形容為「坦克」就引來兩種猜測。一是馬克龍是要藉此向朔爾茨施壓,以迫使後者同意向烏克蘭輸出豹型坦克,或至少讓其他擁有這種德制武器的國家將坦克轉讓烏克蘭。二是馬克龍的「坦克」之言,其實是要給以往一直強調德國不應爭先向烏克蘭輸出坦克,而應跟從北約大隊的朔爾茨未來改變決定留下一個下台階。但無論何種解讀,其援烏武器升級方向一致。

1971年首架交付到德軍手中的貂鼠式步兵戰車。

準備地面反攻?

法國的AMX-10RC在上世紀70年代投入服務,配有為針對蘇制坦克而設計的105毫米火炮,行動上用的是車輪而非一般坦克的履帶,較為迅捷,卻不適合過於崎嶇或泥濘滿布的地形。根據80年代法國的部署,裝備有AMX-10RC的軍團能在48小時之內往東急行軍1,000公里,穿越德國而迎戰蘇軍,當時更有「坦克殺手」之稱,亦曾在伊拉克戰爭中證明其對蘇制坦克的破壞力。

德國的「貂鼠」比AMX-10RC更為老舊,是使用履帶的較重型戰車,可載大約9至10人(包括負責操作的3人),原版配有20毫米自動火炮,新型號則能裝配烏克蘭軍隊已正在使用的米蘭反坦克飛彈(MILAN),射程為3公里左右。

「貂鼠」的戰場實證較少,服役近40年才在2009年首次在阿富汗戰場上陣作戰。由於德軍已逐漸改用更新型號的「貂鼠」戰車,德國武器製造商萊茵金屬(Rheinmetall)曾稱有近250台貂鼠式1A3型步兵戰車在其庫存之中。如果戰車投入戰場後證明能被烏軍有效使用,即使是軍事資源不足的德國在此也不必擔心供應斷絕。

美國的M2布雷德利,年代跟AMX-10RC差不多,卻跟德國貂鼠一樣使用履帶,與之用途差不多,可載9至10人(包括負責操作的3人)。M2布雷德利配有25毫米自動火炮,可發射一種脫殼穿甲彈,連俄國最新的坦克裝甲也能打穿,亦可裝備拖式反坦克飛彈(TOW),射程也為3公里左右。

相較於AMX-10RC的迅捷,「貂鼠」和M2布雷德利則更適用於烏克蘭在春秋季節期間的泥濘地面狀況。三種戰車能裝配能穿透俄軍裝甲的武器,如果有足夠數量投入戰場,將大大加強烏軍的地面推進能力。(自開戰至今,軍事觀察者都不斷發現烏軍將豐田小貨車改裝成戰車,甚至將火箭炮裝在上面的情況,可見其裝甲車的貧乏。)

在地面進攻之時,陸軍必須有方法將士兵往前運送,而在運送過程中也必須保護軍人不受對手炮火所傷,自身亦需要有足夠的火力,去打破對方的防禦布置。坦克正正是將這三種功能合而為一的方便利器。值得留意的是,法、德、美三國上周宣布供應烏克蘭的這三種步兵戰車,其實大體上全都有著這三種地面推進必需的功能。到底它們是否坦克?這大概只是一種意義不大的口舌之爭。

在俄烏戰爭爆發之初,歐美提供的反坦克飛彈和無人機將俄軍坦克殺得幾乎毫無還手之力,在戰爭研究的討論中一度掀起了自第一次世界大戰流行至今的坦克是否已經變成了一種過時的武器——畢竟100多年前我們還沒有像美制標槍飛彈(Javelin)一般有紅外線導引系統的反坦克飛彈,也沒有能低飛避過雷達、自動或遙控的自殺式無人機。

然而,俄國開戰初期之誤是各類武器沒有協調,坦克經常在沒有大炮掩護或脫離偵察單位的情況下自行推進,才因此成為了烏軍能夠輕取的目標。

為免烏克蘭明刀明槍的地面反攻出現與俄軍初時的同一錯誤,美國12月中已宣布將會加大在德國對烏克蘭軍隊的訓練,特別集中於「聯合兵種」戰爭,以加強烏軍各類武器在戰場上的緊密合作。

對於美方此刻的策略,美國副助理國防部長庫珀(Laura Cooper)就毫不諱言,聲明美國正在部署烏克蘭,讓他們能夠「向前推進並重奪土地」。

烏克蘭要求良久而未得的德制豹型坦克。

為何烏克蘭還沒有得到北約的「主戰坦克」?

其實,早在去年9月,《美國之音》已曾引國防部高層消息稱,美國當時就已經在考慮向烏克蘭提供坦克。大家不要忘記,9月之時,烏克蘭在東北哈爾科夫(Kharkiv)趁俄國防備不足,一舉奪回數千平方公里土地,被視為烏軍對俄的一次大捷。

至今,烏克蘭一直掛在嘴邊的「主戰坦克」(MBT)為何尚未到手,很大程度上還是歐美之間的戰術考慮問題,而非原則問題。目前,烏克蘭主要還是使用蘇聯時代遺留下來的T-72坦克,而歐美對於烏克蘭的坦克支援則主要來自本來就有T-72坦克庫存的前華沙公約國家——這些國家對烏輸出坦克,再由其他國家對這些國家輸出坦克作交換。最近的一個安排,就是由美國和荷蘭出資為捷克修復90架T-72,再輸送烏克蘭。

這種做法,也可跳過重新訓練烏克蘭軍隊使用新武器的程序。

但隨著烏克蘭的彈藥生產已追不上戰爭需求,而戰爭似乎只能長久延續下去,為烏克蘭換上北約制式武器、投入時間重新訓練烏軍,就變成了合理的投資。美國以至最近德國都決定對烏輸出需要訓練良久的愛國者飛彈防禦系統,就顯示出這種思維上的轉變。

戰術考慮,於是就變成了重點。例如美國此刻為何輸送M2布雷德利,而非經常與之比較的史崔克裝甲車(Stryker),就是因為後者在美國阿拉斯加的使用經驗證明其不適合於烏克蘭即將進入的嚴寒天氣。(當然,換季之後,不排除「史崔克」會出現在烏克蘭戰場之上。)

同樣地,對於輸送何種主戰坦克予烏克蘭,歐美也有兩大選項,一是美國的M1坦克(M1 Abrams),另一則是德國的豹型坦克。前者的好處是美國陸軍有近1,000架較舊款的M1坦克在庫存之中,不用擔心持續供給的問題,相較之下,近2,000架豹型坦克目前分散在13個歐洲國家服役,要在輸送烏克蘭和維持自身裝備充足之間取得平沖有一定困難。(而且,德國國內也有部分人對於二戰之後德國製造的坦克再次對俄羅斯軍隊展開殺戳,情緒上難以接受。)

而以德國豹型坦克輸烏的好處,則是M1坦克的特殊引擎不只能源消耗量大,而且維修困難,而豹型坦克則用較為普遍的柴油引擎,在操作和維修上都較M1容易。

從英國傳出其率先帶頭供應現存數量較少的「挑戰者2」,以至波蘭從總統府到外交部中人都傳出正在考慮輸出豹型坦克可見,德國就算不直接對烏輸出坦克,其拍板容許其他國家向烏克蘭提供豹型坦克,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其中一個考慮因素是,烏克蘭能否有效利用現時法、德、美提供的三種「類坦克」。從過去美制海馬斯(HIMARS)等各種經驗來看,歐美對此應該是非常樂觀的。

英國的「挑戰者2」全球只製造過400多架,相較之下,豹型坦克各款,與M1坦克各款,全球至今製成量都分別達至大約一萬架的水平。(Wikimedia Commons)

進一步得到歐美的類坦克或坦克支援之後,烏克蘭將會在從處推進?

一個選項是去年9月哈爾科夫突破以來的盧甘斯克州(Lugansk)前線,即斯瓦托夫-克雷米納(Svatove-Kreminna)防線,打開這道防線之後,將會為烏方開拓更深入進攻盧甘斯克的可能。

不過,更有可能的選項則是南部城市梅利托波爾(Melitopol)。梅利托波爾,在開戰之初即被俄軍攻占,是從俄羅斯本土,經過頓涅茨克(Donetsk)沿亞速海北岸直通克里米亞半島的關鍵陸路運輸中心。過去幾個月,烏克蘭已對此地周圍發動過零星襲擊。如果此路中斷,俄羅斯對克里米亞的補給將會出現重大困難,其對部分扎波羅熱州(Zaporizhzhia)及赫爾松州(Kherson)的控制也會受到嚴重衝擊。

在歐美加大對烏克蘭陸軍推進實力的支持之後,梅利托波爾將會是未來幾個月或許能打破烏克蘭戰場僵局的其中一個缺口。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香港01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111/1853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