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公私合營 船王盧作孚被中共整死了

—他是船王盧作孚

作者:

盧作孚先生

他這一生,充滿了奇蹟。

出生貧寒,卻靠白手起家,在內有軍閥割據、外有西方輪船公司強力競爭的背景下,僅用十年時間,便統一了川江航運。

抗戰時期,他親自指揮了宜昌大撤退,僅用40天時間,就將上百萬噸物資緊急運往大後方,保住了中國工業的命脈,被譽為中國版的敦刻爾克。

還是他,在抗戰出現糧荒之際,臨危受命,出任國家糧食局局長,僅用了一年時間,便扭轉了糧食緊缺的供應狀況。

他一生愛國、救國,「公而忘私,為而不有」,是有史以來極其罕見的好人、完人。

一、天降大任於斯人

1893年4月14日,一個再平常不過的日子,四川省合川縣北門外。這天,長年以販賣麻布為生的盧家,一個男孩呱呱墜地,取名盧作孚。幼年時,沒人能預知他將來會出息得名聞天下,但都發現他酷愛學習,尤其對數學悟性極高,小學階段便已將初中數學全部自學完成。讀書期間,有次生病,因用藥不當造成失聲,不得不輟學兩年。恢復說話功能後,又繼續求學,仍能趕上進度,在14歲時以優異成績畢業。當時合川中學堂的老師,已經沒有人可以教他數學了。

考慮到繼續留在合川,會阻礙自身發展,所以15歲這年,盧作孚決定隻身出門,步行前往成都,上一所補習學校學習數學。後來覺得補習學校教的內容過淺,上學是在浪費時間,於是又返回合川會館自學。為減輕家庭負擔,他一邊自學一邊輔導學生賺取生活費。17歲時,便已經編寫了《盧思數學全解》《中等代數》《三角》《幾何》等幾部著作。這一年,四川掀起保路運動,盧作孚也投身其中,加入了同盟會。

自學數學的成功,令盧作孚信心大增,旋即開始自學古文、歷史、地理、化學、物理,以便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他特別喜歡韓愈的文章,前後費時兩年通讀了《昌黎先生文集》,這為他日後講話、作文奠定了堅實基礎。

1914年秋,二十歲出頭的盧作孚踏上蜀通輪,隻身闖蕩上海。在滬期間,盧作孚晚間常去商務印書館閱讀,引起書館員工黃警頑注意,向黃炎培報告。黃炎培當時任江蘇教育會常任調查幹事,聽說有這樣學習刻苦的青年,晚間特地來書館找盧,了解到盧來自四川貧困農村,志向遠大,一心報國,於是主動推薦盧作孚到書館任職,以解決生計問題。但盧作孚謝絕了黃的好意,仍願意在滬讀書、考察、交友。黃炎培遂介紹盧作孚參觀學校和社會組織,盧作孚從中受到啟發。1915年秋回到四川後,即著手從事教育事業,主張教育獨立,走「教育救國」之路。

此後20年間,盧作孚做成了三件大事。一是以民眾教育為中心,創辦通俗教育館,開啟民智。二是在北碚進行鄉村建設,從動員民眾入手,開展基礎建設,創建產業,發展教育,完善各類服務設施,將北碚營造成為模範試驗區。抗戰時期,重慶被定為陪都,內地先後有二百多個機關、團體、學校遷到北碚,北碚人口激增至十萬,但一切秩序井然,受到眾口一致稱讚。

第三件大事,是創建民生公司。1925年,盧作孚約集十多位朋友,湊足3萬5千元購買了第一艘輪船,從此開啟了民生公司的漫長征程。1937年抗戰前夕,民生公司已經擁有47艘輪船,基本控制了長江中上游的航運,外國船運被迫退出。

這一切,似乎都是天佑中華的刻意安排。

二、中國版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平津淪陷,淞滬棄守,上海、南京、武漢相繼落入敵手,所有內遷的軍工、輕重工業設備、戰爭物資,以及大批難民,全都擁堵在湖北宜昌碼頭,等候調運,形勢萬分危急。

這其中,有十三萬噸戰略器材是整個中華民族工業的精華,是國家僅存的一點元氣!全中國的兵工廠、航空工業、重工業、輕工業,全部集中在宜昌,這些工業器材如果不能及時入川,不僅影響到大後方軍事工業和輕重工業的重建,而且萬一落入敵手,其後果將不堪設想。迫於形勢,蔣介石已經下令,凡是來不及撤走的物資,就全部炸毀,絕不留給日軍。

自古蜀道艱難,當時入川公路有限,鐵路完全沒有。沿長江向大後方撤退的難民,和80多家企業的工廠設備,連同軍隊物資和武器彈藥要想入川,只能選擇川江航道。而當時的宜昌,可供運輸的船隻,只有民生公司的22艘輪船和2艘其他公司的輪船,按照正常運力,要全部運走聚集的難民和物資,需要一年的時間。

更為嚴峻的是,日本飛機在宜昌上空不斷進行轟炸,地面部隊正節節逼近宜昌,形勢萬分危急,刻不容緩。而長江水運還有40天便會面臨枯水季節。也就是說,要麼在40天內完成所有運輸任務,要麼只能忍痛炸毀所有剩餘物資。

在此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盧作孚挺身而出,親抵宜昌,緊急召集公司高層會議,親自坐鎮指揮、部署物資入川的搶運工作,並一反以往拒不做官的態度,臨危受命,出任交通部常務次長,負責戰時最艱巨的水陸交通運輸任務,承諾在40天內完成所有人員和物資的轉運,運價只收平時的十分之一。

軍中無戲言,所有人都替盧作孚捏了一把冷汗。但盧作孚成竹在胸,幾乎是立刻就做出了決定:「增加碼頭設備,增加港口木駁數量,增加裝卸工人,增加工人工資。」又緊急徵用了1200多隻民間木船,用於運送輕型物資。

從此,不論白天還是黑夜,宜昌江邊喊聲震天,2000多名裝卸工不停地換班工作,竭盡全力把儘可能多的物資搬上輪船。

為對付日機轟炸,在晚上日機飛來時,整個碼頭作業區驟然滅燈,一片黑暗,工人們放下工作,就地防空。敵機一過,又燈光齊明,熱火朝天。民生公司的指揮中心內,電報機24小時不停工作,所有電文盧作孚均親自處理,龐雜的運送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他都力求瞭然於胸。

在這場驚心動魄的運輸大撤退中,盧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向四川運送了100多萬噸貨物,僅搶運的軍工設備就有兵工署的22廠、23廠、24廠、25廠、鞏縣分廠、汴廠和金陵兵工廠、南昌飛機廠等14個,還有大量的其他工業設備,以及政府機關、學校、科研機構、北京故宮的物資。

盧作孚的民生公司搶運的這些器材物資抵達後方後,很快組建起鋼鐵廠、兵工廠、紡織廠,每月生產手榴彈30萬顆,迫擊炮彈7萬發,炸彈6000顆,子彈幾百萬發,軍用十字鎬20萬把,為抗戰勝利和大後方建設奠定了基礎,也為國民政府堅持抗戰、發動反攻發揮了重要作用。

除了物資,盧作孚還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其中光是搶運入川的學校就有復旦大學、中央大學、金陵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航空機械學校、中央陸軍學校、國立戲專等數十所學校。

為了運輸儘可能多的難民,盧作孚下令將二等以上艙鋪全改為坐票,讓達官貴人與平民同艙,這樣能增加一倍以上的載客量。又特別指示降低票價,公教人員半費,難童免費。當滿載著幾百名戰爭孤兒、難童的船隻離開宜昌港時,盧作孚親自到碼頭送別,孩子們扒在欄杆上放聲高歌。此情此景,令船上岸邊的觀者無不為之動容,淚水盈盈。

四十天過去,到12月初,江水跌落之前,宜昌堆積如山的貨物終於全部運走,這場中國版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在盧作孚承諾的時間內順利結束,創造了中國抗戰史上的又一個奇蹟!

然而,這場運輸大撤退,也使民生公司遭受了重大損失,付出了巨大犧牲。在整個大撤退中,民生公司的輪船擔負了90%以上的運輸量。在機油、煤炭均大幅漲價的情況下,民生公司運輸各種器材,平均每噸只收費60元左右,另有許多難民還是免費乘坐。

對比同時期的幾隻外國輪船卻大發國難財,只運商品,價格還是平時的10倍以上。為此,盧作孚不斷調集民生公司其它產業的資金,頑強地支撐著這場事關國家、民族命運的大撤退。

據童少生回憶,在搶運人員、設備的過程中,民生公司犧牲員工116人,61名員工傷殘,16艘輪船被炸毀炸沉。至於民生公司被敵機炸毀的廠房、倉庫、機器設備,以及被損壞的碼頭、躉船、貨棧等,更是數不勝數。

最慘的一次,是1938年11月,「民裕」輪從三斗坪去重慶途中,在青石洞遭到幾架日機的襲擊,當時即被炸沉。船上人員除7人生還外,其餘全部犧牲。

盧作孚聽到報告,強忍著眼淚說:「我們沒有做生意,我們是上前線去了。」

1943年,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的馮玉祥,應邀到民生公司講演,他第一句話就說:「今天到民生公司來講演很是光榮啊!因為很多人稱讚民生公司是救國公司。」

抗戰勝利,國民政府授予盧作孚一等一級獎章。蔣介石尊稱他為「作孚兄」,讚譽他是「民族英雄」。

盧作孚當之無愧。

二戰時期歐洲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依靠一個國家的力量,由一個軍事部門指揮完成的。宜昌大撤退,則完全依靠的是盧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親歷了宜昌大撤退的著名教育家晏陽初高度評價說:「這是中國實業史上的『敦刻爾克』,在中外戰爭史上,這樣的撤退只此一例。」

數十年後,央視特別節目《記憶盧作孚:1938》回顧這段歷史,說了這樣一段話:

「1938年的秋天,當一個國家民族工業的生死存亡,全掌握在一個船運公司企業家手裡時,這段故事的傳奇色彩就更顯濃厚。這個企業家叫盧作孚。他率領民生公司完成了著名的宜昌大撤退。在日軍的炮火下,他把中國最重要的工業企業,經三峽航道搶運到四川的大後方。這些企業構成了抗戰時期中國工業的命脈,為抗戰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基礎。」

然而,盧作孚對於國家抗戰的貢獻,並不僅止於此。

三、糧食大調運

盧作孚一生創造過無數奇蹟,其中三大奇蹟,最為值得稱道。先是在上世紀初,將一個匪患猖獗的西部小鎮北碚,建設成為中國西部譽滿世界的第一個現代化市鎮。1938年,盧作孚指揮完成的宜昌大撤退,堪稱中國版的敦刻爾克。1940年盧作孚再度臨危受命,出任全國糧食管理局局長,又一次創造奇蹟,僅用了一年時間,便解決了大後方和前線部隊的糧食供應問題。

1936年到1937年,四川連續大旱,糧食嚴重歉收。1938年,大量人口遷入四川,糧食需求猛增。值此非常時期,水路入川的通道宜昌又告失陷,導致戰時首都的重慶和其他重要城市,相繼面臨困境,糧食供應緊缺,庫存量急劇減少,即將陷入無糧供應的局面。

到了1940年,抗戰前線,尤其是湖南前線,由於軍糧供應不上,已經到了將要斷糧的地步。如果不能緊急往前線運送軍糧,前方將士將陷於飢餓之中,後果很難想像。

7月30日,國民政府決定成立全國糧食管理局,以統籌全國糧食的供求關係,決定盧作孚在擔任交通部常務次長的同時,兼任國家糧食管理局局長。盧作孚再次當仁不讓,就職後立即著手建立新的糧食管理局組織機構,僅僅過了三個星期,就形成了從上到下的糧食管理體系。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內,先後調查了12個專區中的30多個縣,發現糧食供應不上的根本原因,既不是由於災荒引起的糧食減產,也不是農村缺少糧食,而是分散在偏遠農村的糧食,因為交通不便,很難運送出來。問題找到了,癥結不是沒有糧食,而是出在運輸環節。

為此,盧作孚面對地圖,冥思苦想,經過仔細分析研究,用了幾個不眠之夜的時間,親自規劃、挑選出最合理的糧食集中點和運輸路線,提出了著名的運糧「幾何計劃」。將各個沒有公路的偏僻地區的糧食,首先用人力運送到臨近的公路或水碼頭,按規定地點集中起來;然後再從集中點將糧食用汽車、板車或船隻,轉運到重慶周邊以及各個交通要道上的縣城政府糧倉中。這樣一來,糧食緊缺的問題,便會隨著運輸問題的解決,很快獲得緩解。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縱覽中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119/1856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