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一切平靜了?陸大型三甲醫院虧損顯著

新冠感染高峰過後,大陸大型三甲醫院虧損顯著,撐過難關成當務之急。(八點健聞)

中國大陸的公立醫院在經歷一場不堪回首的非典型性消耗後,三年的「戰時狀態」正逐漸走向終結。春節後,隨著大規模感染海嘯的緩慢退去,那些被呼吸科患者充斥的各個科室,正重歸正軌,開始接診本專業患者。但數月感染潮、重症潮的壓力過境,曾經被拋之腦後的醫院經濟帳,重新回到醫院管理者、總會計師們的視野。

一切平靜了,醫院能回到過去的診療工作和營運中了嗎?

據八點健聞報導,回望過去近3年,公立醫院經營危機頻現。2021年6月,樂山市第四人民醫院正式關閉,河南省省立醫院被凍結存款、扣押財產,債務高達3.4億元(人民幣,下同);3月,山東省89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欠繳醫藥企業藥款被通報;2020年12月,桐柏縣人民醫院被曝於當月突然辭退大批醫護人員,還拖欠工資……

回望過去近3個月,從人潮來看,感染高峰打破了諸多公立醫院近三年來「低患者流量」的慘澹,病人湧入醫院,整個醫療體系遭受著前所未有的高飽和衝擊;但從醫院營運的角度來看,成倍增加的肺炎患者並未給公立醫院的營運帶來好消息。

與想像不同,過多的肺炎患者湧入公立醫院,甚至對醫院的經營情況產生了「干擾」,醫院無法快速「回血」——尤其對以三四級手術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大型三甲公立醫院來說,肺炎患者的診療帶來的更多是社會效益。

公立醫院的日子,依舊艱難。

新年伊始,當逐漸進入「後疫情時代」,有醫院,過去三年被消耗的家底、欠下的經濟帳和負債,要怎麼還?有醫院,從「保證生存」再重新轉向「高質量發展」,有沒有失去發展機會,還能否掉頭?有醫院,過去三年因社會流動緩慢,而未被上級醫院虹吸走的患者,還能否把他們留住?在「行業春天」來臨之前,公立醫院的秩序重建之路還有很長。

新冠患者大量湧入醫院,醫院「回血」了嗎?

在感染高峰期,大部分醫院的診療量都經歷了爆發性增長,但工作量和支出增加的同時,不少醫院的經營卻變得雪上加霜。業內資深醫管專家告訴八點健聞,在這段時間,越是大型三甲醫院,經營受到的影響越大;因為對於這些醫院來說,三四級手術才是主要收入來源,而非基礎診療。

根據他的調研,2022年12月的感染高峰期間,不含藥品費,上海部分三甲醫院的收入下降31-35%;湖北、廣東有三甲醫院收入降低35%、25%;湖南部分三甲醫院的收入則降低了23-25%。

江蘇省某三級醫院院長黃文山直接告訴八點健聞,「全院都是肺炎病人的情況下,哪個醫院賺錢?除非鄉鎮醫院,一般的大醫院都是虧的。這時體現的是醫院的公益性,沒有三級醫院會考慮賺錢。」

平日,肺炎患者多在鄉鎮醫院或門診治療;他所在醫院的主要收入來自三四級手術,或急危重患者的救治,很少收病毒性肺炎患者入院;然而在感染高峰期,住院患者中肺炎患者的比例最高超過80%,雖然單看治療方面可以做到收支平衡,但在疊加大幅上升的人力成本後,醫院整體虧損。

不過在他看來,「醫護人員帶病奮不顧身,加班加點超負荷工作,自身的健康風險,無法用經濟衡量,醫院經營虧損根本不值一提。」

而在DRGs支付改革推行的當下,不少醫院發現當「全院變成呼吸科」時,這種單病種付費的支付方式失靈了。

浙江省某三甲醫院的ICU主任告訴八點健聞,「在感染高峰期,全國醫院都處於混亂狀態,如果還按DRGs付費,醫生都不願意干。醫保部門在眼下的時間點,都會有一定程度的退讓。醫院目前先按項目計費,等過了非常時期再說。新冠患者先按之前的支付政策,等後期財政支持方案公布後,再相應補還給患者。」

一位浙江省某三甲醫院肝移植科的醫生則表示,科室醫生目前不需要填寫DRGs病案首頁,等之後再結算。

八點健聞了解到,不少醫院目前暫時採用了項目付費的方式,捱過這個非常時期,再考慮醫保結算問題。

廣州艾力彼醫院管理中心(GAHA)主任莊一強博士告訴八點健聞,對醫院來說,救治新冠患者不是算經濟帳的問題,是體現公益性的時刻。在放開後的這段疫情「急性爆發期」,醫院沒什麼錢可賺,只能是「兵來將擋,水來土囤,把危急關頭渡過去」。

跌宕起伏的三年

從2018年開始,每隔兩年,艾力彼團隊都會對大陸全國醫院的營運情況做一次調查。莊一強用幾個短句生動勾勒出疫情三年的樣貌:2020年應該被形容為「突如其來」,2021年是「忙中偷閒,有點小陽春的樣子」,2022年則是「窮於應付、猝不及防」。

疫情對醫院的影響,首先表現為新冠外疾病診療量的急劇下降。據艾力彼團隊的調研結果,2020年,醫院的工作量平均下降到2019年的80%,2021年大概恢復到90%;2022年,疫情爆發區的醫院工作量再次下降到疫情前的50%,極端的大概只有30%。

北方某一線城市三甲醫院2020年的營運數據和艾力彼團隊的調研結果基本相符。

「第一年真的就讓疫情給打懵了」,該院總會計師李秦川(化名)回憶。當年,疫情防控是最主要的任務,受到封控、醫護外出支援等諸多情況的影響,他所在醫院的工作量只有2019年的70%,這是他們在疫情三年間唯一的虧損年,「主要就是因為工作量下降了」。

而在新冠感染病例較少的城市,疫情對當地經濟和醫療的影響相對較小,三年來醫院業務收入為正,影響主要體現在業務收入增速。

貴州某三甲醫院院長周林(化名)告訴八點健聞,在疫情前,他所在醫院年度業務收入的增速保持在10%以上,撇開疫情影響不顯著的2020年,2021年、2022年分別降至8.2%、4.2%左右。

疫情期間,除了診療量下降,醫院還要承擔繁重的疫情防控工作,這導致人力資源分散、支出增加。建發熱門診、方艙醫院,擴容病房,購買防疫物資,增加設備,抽調醫護到隔離點、核酸點、對外支援,甚至壓縮合併病區……這些物資和人力支出都需要醫院暫時墊付。幸運的是,這些對周林所在醫院而言,「都還在可承受範圍內」。

「太多的人力投入疫情防控了,但在防感染和疫情防控方面是不能算計成本的。」李秦川告訴八點健聞,疫情期間,醫院在成本支出方面沒有太大的結構性變化,相對於人力成本,防控物資都是小意思。

他坦言,疫情期間的成本預算經常被疫情的變化和防控的政策「打破」,沒法按照常規的預算走。例如2022年中旬,當地政府要求醫院核酸檢測量到達日均三萬管,這時就要大量購買PCR儀,不單要調整,還得要快,「今年隨時都有緊急情況,有一個月我最長在醫院住了20多天」。

除了診療量下降帶來的收入下降,莊一強認為,醫保支付制度改革帶來的「藥品耗材零加成」是另一疊加效應。2020年至今醫保支付制度改革持續進行,醫院原本的藥品和耗材收入減少,醫療服務價格卻沒有及時調整到位。這讓醫院的收入進一步縮窄。

收入下降,支出增加,大量醫院只有靠疫情前的盈餘苦苦堅持。

北京一家三甲醫院的管理層無奈地表示,疫情期間,醫院的成本總額沒有發生太大改變,下降的是人均收入,「但大家也都理解,我就覺得大家真不容易,全國都不容易。」

2022年7月6日大陸國家衛健委發布的《關於2020年度全國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國家監測分析情況的通報》顯示,2020年,753家三級公立醫院醫療盈餘為負,占比43.5%,較2019年增加25.89%;全國三級公立醫院醫療盈餘率為-0.6%,較2019年下降3.6%。

「家底厚」的醫院尚可維持,少量「家底薄」又貸款無門的醫院只得倒閉。倒閉發生在2020年,從家底薄的二級醫院開始;2022年燃燒到一些大的民營,醫院普遍感到,無論大小,苦撐下日子越來越難過了。

面對經營壓力,各個公立醫院也在想辦法。李秦川告訴八點健聞,兩年來,他所在的醫院建立了一整套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工作流程和責任機制,從未關門停診。2021年,醫院工作量恢復到2019年的80至90%,2022年基本與2019年持平。

在放開後的兩周內,由於醫護人員大面積感染,人手不足,無法再大量收治病人,醫院的工作量再次大幅下降。但這都是一時的,「因為放開之後醫院很快就能回歸正常的軌道。不能以這段特殊時期的狀況定義放開之後的情況。」

2023年會比2022年更好嗎?

三年疫情管控落幕,兵荒馬亂的戰時狀態結束了。想到2023年,大部分醫院管理者都感到樂觀。在李秦川看來,挺過放開後的疫情爆發期,恢復起來會很快。目前所有診療流程都已恢復正常,他對2023年有信心,「短時間的影響是很小的,2023年的服務量應該能超過2019年」。

周林同樣認為,從營收來講,2023年應該會比2022年好。「放開後,最難的是醫護人員大規模感染的一周,但挺過去就過去了,由於政府部門提前調度,各單位加強準備,重症潮在承受範圍之內,死亡率也不算高,沒有出現醫療擠兌,這已經好於預期。」

他認為彌補疫情暴露出來的短板是2023年的一個重要任務,比如當前急需的藥品儲備,重症病房相關設備的配備,尤其是醫護人員危重症理念的提升和技術培訓。「當然這需要一些資金,希望各級財政能給予支持。」

就黃文山觀察,春節後,醫院的日常診療基本都恢復了,「大家都感覺到輕鬆了」,專業部門可以多一點空間發揮主觀能動性。他唯一心疼的是,「新添的許多設施、設備未來都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而對一些省級、地市級的龍頭醫院醫院來說,2023年可能也有異常的挑戰。

業內一位資深醫管專家認為,過去三年人口流動性較差,很多原想去省會城市、或北上廣等大三甲醫院看病的患者,被迫留在當地醫院就診,這給一些地方龍頭醫院帶來了很大的發展機會。而當社會秩序重新恢復,人口流動起來,患者又可以跨區域流動、自由就醫了。本地龍頭醫院如何留住疫情防控時積累的患者,防止被頂級大三甲虹吸,將是更大的挑戰。

「在度過感染高峰期之後,醫院應該做疑難學科發展支持、資源調節等精細化的營運管理工作。」艾力彼團隊2022年針對疫情對各地、各級公立醫院診療量影響的調研印證了上述資深醫管專家的觀點。

調研結果顯示,在疫情三年內,公立醫院診療需求區域間的下降幅度並非均衡。在受疫情影響不大的地區,例如廈門、溫州等地的龍頭醫院3年來的診療量不僅持平,甚至略有上升,部分醫院達到105%。

莊一強解釋,地方的龍頭醫院幾乎是「兩頭吸引患者」,對於本來流失到北上廣看病的高端患者,疫情原因只能去當地龍頭,而因核酸檢測等較為繁瑣的就醫流程,為求安心,此前習慣去其他小醫院的病人也更傾向於到龍頭醫院就診。

在莊一強看來,2023年或將是秩序重建期,各級醫院進行重新梳理和定位,「缺設備補設備,缺人才補人才」,最後才是考慮「永續經營」。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中時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130/1861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