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生命的三種境界,幸福的三個層次

從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

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

這兩句古訓源遠流長,清代左宗棠把這兩句作為對聯題於江蘇無錫梅園(字句略有變化),當代李嘉誠把這兩句作為座右銘,懸掛在辦公室里,終身奉行。

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實,這兩句古訓包含的智慧,給我們指出了生命的三種境界和幸福的三個層次。

生命的三種境界

1.青年時看遠,從高處立

古人說:「士品宜從高處立。」

青年時期,自然應當立志高遠,增加閱歷,開拓視野。

看遠是為了培養大的格局,「海到盡頭天做岸,山登絕頂我為峰」,年輕人就應該有朝氣!

想要得到世上最好的東西,先要讓世界看到最好的自己。

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如願以償,但是任何美好都值得嘗試一番。

認為快樂的,就去尋找;認為值得的,就去守候;認為幸福的,就去珍惜。

人生,沒有絕對的答案,只能靠自己去領悟和體驗!

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做最真實最瀟灑的自己,依心而行,無憾今生。

2.中年時看透,就平處坐

強極則辱,情深不壽,慧極必傷。

看透不看破。

如果只有洞察世事的聰慧,沒有海闊天空的胸懷與平和處世的心態,看破反而成了生命的苦酒,看得越清,也就越痛苦。

佛經上說:「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心生。」

心中有什麼,就會看到什麼,若只是看透人情世態,那麼眼裡所見、心中所想無非都是人情世故,人生還有什麼樂趣?

做人難得百般好,處世但求心境平。人生若得如雲水,鐵樹開花遍地春。

誰沒失意過,誰沒落魄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低眉塵世,隨遇而安。

3.老年時看淡寬處行

人老,執著心卻不容易老,所以該放下的要放下,對人寬容,對自己更要寬容,別強迫自己做力不從心的事,精力衰退是自然規律,人不能與天爭!

生命是一場無奈的苦旅,更是一場漫長的修行。

唯有經歷,才能明了,人應該是越活越清醒,淡看花開花落。

人應該是越活越淡泊,放棄多餘的妄想,珍惜當下的幸福,因為時光偷走的永遠是眼皮底下看不見的珍貴。

閱盡人間萬千事,當絢爛歸於平淡,喧囂歸於沉寂,只願童心還在,笑口常開!

豐子愷有「三層樓」的說法,「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

這三層生活,也就是幸福的三個層次,「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

幸福的三個層次

1.物質生活,享下等福

民以食為天,天道恆常,古今一同。

人首先要滿足生存的物質需要,衣食住行,吃喝拉撒,這是生活最基本的部分。

物質能給人帶來感官享受和幸福,但是一旦過度,反而會給人帶來束縛和痛苦,比如胖人一般胃口都很好,能從吃中獲得更多幸福,然而肥胖對健康的威脅會讓他兩難。

所以物質生活一定要節制,「享下等福」,也就是要惜福。

古人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物質再豐富,也都是人們的辛勤勞動換來的。惜福,並不僅僅是惜物,更多的是對生活的感恩。

惜福,享下等福,既是一種明智,也是一種美德。

2.精神生活,結中等緣

吃飯是為了活著,而活著絕不僅僅是為了吃飯。

物質生活之外,人還是要有精神生活的。即使在最底層,窮困潦倒的人群中間,精神的要求也不會泯滅。

物質生活能帶給人的幸福是有限的,如果過度沉溺,那就是「人為物累,心為形役」,而精神生活是「乘物以游心」,琴棋書畫,藝術人生!

既然是「乘物」,也就是有條件的,不可能每個人都充分享受這種幸福,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藝術家的;一個人也不能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用來享受精神生活,那是逃避社會責任。

所以享受精神生活的幸福,要「結中等緣」,要看機緣,要中庸,不能沒有,也不能強求太多。

3.靈魂生活,發上等願

靈魂生活,也不一定非要有具體的宗教信仰,它實質是「心與道合」的靈性狀態。

靈魂生活的幸福,是一種至樂,擺脫了狹隘的「小我」,付出,奉獻,度己度人!

它是不需要條件的,不需要外界的物質或刺激,放下評判,接納一切,得道者無欲無求而又無比幸福!

追求靈魂生活的幸福的人就更少了,所以要「發上等願」,要有一顆超凡脫俗的心,要有極大的願力。

李叔同是其中著名的一個。

他在人生壯年,一帆風順,寫詩作畫,紅袖添香,仿佛事事如意,但他並不開心。

在他最風光的時候,他選擇了一個飛躍,成了弘一法師。

我們凡夫俗子,貪戀紅塵,知道幸福有這三個層次,在第一層的抬頭望望第二層,在第二層的抬頭望望第三層,或許就不會過於執著與狂妄!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新浪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214/1866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