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4方面得不償失!烏戰一周年,中國輸得很慘

—烏克蘭戰爭一周年 為什麼說中共也是戰爭的輸家?

烏克蘭戰爭一年來,中共利用西方對俄羅斯制裁的機會,大量買入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獲利。與此同時,由於戰爭拖累,俄羅斯力量被削弱,進一步依賴中共。從經濟和戰略上看,中共儼然成了這場戰爭的贏家。然而分析人士指出,中共其實輸掉得更多,俄羅斯迫使中共面臨更加艱難的戰略環境,此外,戰爭也加大了國際社會對台灣的關注和對中共的懷疑。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俄羅斯總統普京2019年6月14日在比什凱克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峰會。

烏克蘭戰爭一年來,中共利用西方對俄羅斯制裁的機會,大量買入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獲利。與此同時,由於戰爭拖累,俄羅斯力量被削弱,進一步依賴中共。從經濟和戰略上看,中共儼然成了這場戰爭的贏家。然而分析人士指出,中共其實輸掉得更多,俄羅斯迫使中共面臨更加艱難的戰略環境,此外,戰爭也加大了國際社會對台灣的關注和對中共的懷疑。

中共被迫面臨更艱難的戰略環境

俄羅斯總統普京星期三(2月22日)在克里姆林宮會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辦公室主任王毅,希望鞏固與中共的關係,並獲得中共的繼續支持。普京稱,俄中關係發展達到了「新的境界」。

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克里姆林宮會晤到訪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辦公室主任王毅。(2023年2月22日)

不少觀察人士認為,普京入侵烏克蘭讓俄羅斯進一步依賴中共,甚至可能淪為中共的「小跟班」,這對中共來說是有利的。而且,中共還利用美國和西方的制裁,以對中共有利的價格,購入了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烏克蘭戰爭爆發後不久,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一位高級顧問曾說過,由於中共與俄羅斯的貿易和政治聯繫,中共是烏克蘭戰爭的唯一贏家。

然而戰爭持續一年後,分析人士認為,中共因烏克蘭戰爭失去的更多。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中俄問題學者吉爾伯特·羅茲曼(Gilbert Rozman)告訴美國之音,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迫使中共面臨一個更加複雜的戰略環境。

「我認為俄羅斯的時間表與中共的非常不同。俄羅斯很著急,他們想立即採取軍事行動對付西方,而中共有更長遠的戰略,依靠全球化,依靠全球經濟一體化,而不是創造兩極環境。所以我認為在這方面,俄羅斯迫使中共面臨一個更加艱難的環境。」

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全球宏觀地緣政治高級分析師阿里·韋恩(Ali Wyne)在給美國之音的電郵中也表達了類似觀點:「由於對俄羅斯的侵略反應不溫不火,中共的戰略前景惡化。美國加強了其在歐洲和亞洲的核心聯盟和夥伴關係,中共強大的民主鄰國正在增加國防開支,並更公開地談論要確保『今天的烏克蘭不是明天的台灣』」。

前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辦公室成員,美國智庫史汀生中心資深研究員羅伯特·曼寧(Robert Manning)也認為,中共從俄烏戰爭中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

他說:「普京的入侵破壞了中共外交政策原則,讓他們在這方面看起來很虛偽。其次,這場戰爭對全球經濟造成了重大損害,在出口和市場以及其他一切方面對中共造成了損害。這也影響了他們與美國和歐洲的關係,因為它一直試圖採取一種親俄中立的姿態。」

普林斯頓大學羅茲曼還提到,從美中俄三角關係來說,一個對中共更加依賴的俄羅斯並不符合中共的需求。

「……中共指望一個強大的俄羅斯,一個軍事上強大的俄羅斯,在西方和東方都有影響力,是戰略三角的一部分。現在的情況相反,俄羅斯在這個三角中變得很弱,只能依賴中共。我認為,從中共的角度來看,這並不是一件好事,他們更想希望能有一個(戰略)三角。」

歐洲對中共更加警惕

王毅出訪莫斯科之前,曾訪問法國、義大利和匈牙利,並在德國出席了第59屆慕尼黑安全會議。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王毅透露中共將就烏克蘭衝突提出自己的和平建議,雖然這個建議並沒有與烏克蘭進行磋商。預計,中共領導人星期五在俄烏戰爭一周年時將披露這份計劃的細節。

分析認為,中共推出這份和平計劃的動機除了希望俄羅斯避免災難性的損失,也希望藉此改善與歐洲的關係,讓歐洲相信中國可以對歐洲和平作出貢獻。由於新冠疫情的封控,中國經濟遭受重創,中國渴望重振外國投資和貿易。另外因為美國限制中共獲得關鍵部件的供應,中共也希望能繼續獲得歐洲先進技術的機會。

但是,史汀生中心的曼寧認為,由於中共與俄羅斯的關係,歐洲人無法信任中共。

「他們希望與俄羅斯建立夥伴關係,但又希望世界相信他們是中立的。在這一點上,他們並沒有做好。你知道,王毅昨天談到了如何加強(與俄羅斯)的合夥關係。從中立的角度來說,這意味著什麼?我的意思是它不是很可信。……我認為他們需要與俄羅斯拉開一點距離才能受到重視。」

在戰爭爆發前,中共本有機會讓歐洲主要國家在與美國不斷升級的競爭中對美國保持警惕。中共和歐洲也曾趕在拜登總統上台前達成了《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但是現在中共與俄羅斯的關係讓歐洲覺得中共是俄羅斯的同盟。

歐亞集團的韋恩也出席了慕尼黑安全會議,他說,中共一直在沿用俄羅斯的敘事批評美國和西方,雖然警告俄羅斯不能使用核武器,但是也沒有呼籲俄羅斯改弦易轍。他說:「中共希望將自己打造成一個和平斡旋者,同時又不損害與俄羅斯的關係。這讓歐洲很大程度上對中共抱持懷疑態度。」

歐洲對中共的不信任不止這些。由於俄羅斯入侵,歐洲很多國家意識到在經濟上依賴一個極權國家的脆弱性。與美國不同,雖然歐洲不尋求與中國脫鉤,但是很多國家在尋求「去風險」,不要讓自己太依賴中共。歐洲分析人士說,在與中國的經濟關係中,以前歐洲關注的是尋求公平,而現在更加關注的是安全。

法國總統馬克龍即將訪問中國,但是,就法國的經濟戰略而言,法國貿易部長奧利維爾·貝希特(Olivier Becht)一月中旬在接受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採訪時說,「我們對脫鉤比較謹慎,我們正在考慮「去風險」的戰略。」

德國目前正在就如何制定新的中共戰略進行激烈的討論。但是,德國政府內部高級官員透露說,新戰略措辭將非常嚴厲,傳達出一個準確無誤的信息,就是要逐漸降低中共對德國商界的影響力。

義大利新總理梅洛尼也打算在今年訪問中國。但是,她曾公開稱義大利2019年決定與中共簽署「一帶一路」倡議諒解備忘錄是一個「大錯誤」,並誓言要審查羅馬與北京在基礎設施項目上的合作。義大利是七國集團中唯一與中共簽署了「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的國家。

美國加強與亞洲核心盟友關係

在烏克蘭戰爭爆發後,有分析認為,烏克蘭戰爭對美國可說是另一個911事件,會讓美國精力再次被分散,無法專注與中共在印太地區的競爭。

但是一年過去了,烏克蘭戰爭非但沒有讓美國的精力分散,在給予烏克蘭大量軍事援助之外,美國還利用烏克蘭戰爭以及中俄關係成功加強了與亞洲以及歐洲關鍵盟友的關係。

普林斯頓大學的羅茲曼說,俄烏戰爭讓美國意識到建立廣泛聯盟的必要性。

「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美國沒有分心,而是看到有必要建立一個基礎廣泛的聯盟。(美國)要求日本和韓國等亞洲夥伴在面對俄羅斯方面採取更多行動,同時也讓歐洲國家和亞洲國家採取更多措施應對中共的潛在脆弱性。。。這讓中共的處境在亞洲更加艱難。」

烏克蘭戰爭爆發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就警告說,「東亞可能成為下一個烏克蘭」。去年12月,日本政府通過了《國家安全戰略》等三份安保文件,明確規定日方將擁有以自衛為目的摧毀敵方飛彈發射場的「反擊能力」。文件還將中共列為「有史以來最大的戰略挑戰」,同時計劃在五年內將國防開支增加到GDP的2%。

除此之外,美日同盟也出現突飛猛進的進展,美日同盟向更加「一體化」發展。

岸田文雄也是將印太關係和跨大西洋關係聯繫在一起的人。岸田文雄1月在訪問倫敦時,與英國首相里希·蘇納克(Rishi Sunak)簽署一項大幅度擴大兩國防務合作的「互惠准入」協議,允許兩國政府在對方領土上部署部隊。

今年2月,菲律賓和美國共同宣布,菲律賓將再向美軍開放4個軍事基地。至此,美軍可以使用的菲律賓軍事基地增至9個。這是30年來美國首次將在菲律賓擁有如此大的軍事存在。

另外,美國也深化了與韓國和澳大利亞的防務合作。美國將加強在澳大利亞的軍事存在。有分析人士指出,2023年,美國與亞洲盟友和夥伴的關係將越來越強大,在某種意義上,印太地區「反區域霸權」的聯盟正在形成。

台灣得到更多關注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給中共帶來另一個巨大代價,就是國際社會對台灣的極大關注。

美國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教授裴敏欣2月19日在彭博新聞社撰文說,在戰爭爆發之前,很少有人認為中共有可能對台灣發動無端攻擊。但是普京的入侵行徑令人擔心,同樣的災難可能會降臨到台灣。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在中共20大談到台灣問題時重申中共不放棄武力統一台灣,更是給了外界擔憂的理由。越來越多的分析認為,習近平極有可能在未來5年武力犯台。

裴敏欣說,這種焦慮有多現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隨之而來的對台灣命運的關注極大地損害了中共的利益。西方人對台灣的支持提高了台灣的國際知名度和地位,而這一點是中共一直努力希望阻止的。更糟糕的是,台海戰爭的前景激發了美國在軍事和外交上支持台灣的努力。」

美台高層剛剛在華盛頓完成了對話,還有消息說,台灣總統蔡英文5、6月有可能訪美。《華爾街日報》星期四援引美國軍方人士的話說,美軍駐台灣的人數將在未來幾個月內翻兩番以上,以便強化對台灣部隊的訓練計劃,使之更有效地抵禦來自北京越來越大的威脅。

除了美國加強與台灣的關係外,為了表達對台灣的支持,越來越多西方國家的政治領導人訪問了台灣。

2022年2月4日,中俄發表聯合聲明,宣布兩國「友好沒有止境,合作沒有禁區」。裴敏欣說,這個當時被視為習近平的「外交大手筆」,現在越來越像一場「失敗的賭注」。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224/1870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