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算法正在謀殺新聞 十億中國網友卻為此狂歡

2014年,美國上映了一部叫《夜行者》的電影。講的是一個叫路易斯的小伙子,以拍攝兇殺案現場的照片賣給電視台為生。

為了能更快拍到一手照片賣出高價,他逐漸泯滅人性,期待命案發生;終於走火入魔,親手製造兇殺現場,走上犯罪的道路。

《夜行者》上映之後,引起了很多人對時下新聞業的批判和反思,為了博取流量、吸引眼球,媒體們無底線地追求血腥、勁爆,甚至捏造新聞。

但路易斯應該想不到,博眼球的技法它進化了。

在2023年的中國,一種新興的快餐新聞形式正在冉冉升起,它操作起來簡單快捷、數據量大管飽,內容上不含血腥暴力、沒有道德包袱,已然成了每家媒體的必修課。它們大多解析度極低,有著濃濃的賽博包漿色彩,格式非常統一,封面上掛著黃底黑字,鏤空紅字的標語,就像牆頭油漆刷上的小廣告。

差評君給他們起了個名,叫「新黃色新聞」。

內容上,它們大多簡短而空洞,或沒意義,或沒營養,有些甚至時空錯亂、顛倒黑白,讓你摸不著頭腦。

這類「新聞」往往有一個很鮮明的特點,拍攝者都會在視頻里裝模作樣地說上一句「當時覺得挺有意思,隨手一拍,沒想到就火了。」

就比如我在短視頻平台看到這麼個新聞:《女生過安檢脫掉長筒靴,很社死》。

各位不要期待它能有什麼內容,我跟你說,總共8秒的劇情,標題就已經說完了。

過安檢,脫靴子,社死,莫名其妙。

再看看這個,《女子滑雪失控和男子撞滿懷,「緣來」如此簡單》。

但凡滑過雪的都知道,這 TM不就是一個在滑雪場裡最最常見的,剎不住車造成的滑鏟,跟緣分有半毛錢關係嗎?

難道就因為發生事故的是一男一女?

如果這種視頻都當新聞發,那滑雪場每天的碰撞事件,真夠養活幾百家報社了。

以及這個《大爺出席站著喋喋不休,口水如噴霧濺到菜上》,就是拍攝者去吃席,旁邊大爺說話時候噴了點口水,多大點事。。。

發布者是在表達什麼?想要傳達什麼樣的信息?

你說它們只是搞笑短視頻吧,但一查來源,發現這些新黃色新聞很多來自認證過的,帶著藍 V標的「某某新聞」「某某日報」,隨便一位都有百萬粉絲。

你說他們是新聞吧,那「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過程」的新聞六要素,他們又都不符合。

它們就像那些貼在人行道上的小廣告,不會影響你走路,但時不時低個頭,總能看到那麼醒目的一張。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小廣告都是誰貼的,又是怎麼被生產出來的?

其實,這些新黃色新聞的生產者,就是廣大短視頻用戶。

比如最近丁太升發了一個批評李榮浩的視頻,就有很多媒體號一窩蜂地發布他的視頻切片,並且配上聳動的標題,只截取最具爭議的那幾句。

不止如此,即使你是個普通人,只要你的視頻火了,或是拍到了什麼搞笑瞬間,都可以成為被各大媒體號再加工的素材。

看看這個叫「十七歲天才中單」的哥們你就懂了,他昨天剛在抖音上分享了自己在德國實習的經歷,火了。

第二天,他就在媒體的加工下搖身一變,成了《男生稱在德國實習》,並截取了最精華的幾秒鐘發了出來。

從另一位女生的評論區里,我們也許可以看得更清晰一點,她無意間拍到對面的大爺手機掉冰窟窿里了。

視頻發出來火了之後,無數媒體號就會蜂擁而上,轉發的轉發,剪輯的剪輯。

其實,所謂的「轉發」,不過是在視頻上貼上一排字幕《大爺打魚,兩萬元手機掉進深坑,網友:就為了一口吃的》。

所謂的「採訪」,也頂多就是讓當事人對著手機說一句:「當時覺得挺有意思,剛好拍下來了。」

把採訪的精力都花在這種搞笑段子上,其實就是一種對媒體資源的浪費。

不過吧,雖然這類事情毫無新聞價值和採訪價值,但它們起碼還是真實發生的。

但不知道是這些媒體是素材不夠還是分辨能力太差,他們甚至還會把其他博主們的段子當成新聞來用。

比如這個《男子當街求婚,每個動作都在意料之外》▼

大哥,這明顯就是別人拍的無厘頭段子啊!我們在主演主頁里,就能看到好幾個他在街上拿著花單膝跪地的視頻。

以及這個《爸爸幫兒子硬核戒除網癮》:

偶然刷到好像挺有意思,但仔細一看就會發現,這不就是人健身網紅申馳拍的搞笑段子嗎?

如果不是網紅,誰閒的沒事跟家人對話還要舉個手機啊,難道人人都有頭上長攝影頭的特異功能嗎?

在紙媒和入口網站時代,也曾有過一個被批判的對象:「黃色新聞」。

它並不是特指那些色情新聞,而是那些靠著誇張、煽動的標題和內容,只以吸引眼球為目的,不提供任何思考和價值的新聞。

但是在差評君看來,如今這些沒頭沒尾、家長里短的片段,還不如曾經的那些黃色新聞。

它沒有價值的同時,甚至連新聞最原始的意義都丟失了。

不過,現在新聞行業發展成這樣,各種日報帶頭「擺爛」,我其實一點也不意外。

曾經有個被各大公司反覆念叨的詞:「內容為王」,現在已經沒人提了。

當年有幾大入口網站,新浪、騰訊、網易、搜狐、鳳凰網,這些網站在內容上的投入成本,一家比一家狠。

公認的第一門戶新浪,早期就在跟蹤報導上下了很大功夫。

比如為了專注美國的政經、體育、科技原創報導,新浪在華盛頓、紐約、矽谷等地都設立了記者站。

當年新浪體育NBA駐美記者黎雙富▼

再說騰訊,03年騰訊網創建時,招攬了在網易和 TOM在線都擔任過內容總監的孫忠懷,作為網站總編輯。

05年到06年,騰訊又從新浪、搜狐、網易以及各大傳統紙媒企業里,大規模地招賢納士,組建起一支400多人的編輯團隊。

當年大家的思路是啥?

誰能招攬最牛逼的編輯,搞到最新最深的報導,誰就能留住用戶。

但,這種思路顯然是不符合商業規律的。

2013年,新浪門戶開始裁員,同年10月,搜狐網總編輯劉春辭職;14年8月,網易門戶總編輯趙瑩亦辭職;14年10月,被稱為「新浪新聞模式的創造者」,新浪網總編輯陳彤辭職。

2015年,鳳凰網 CEO劉爽在裁員之際發了一封內部信,當中提到這麼一句話:

以機器人、算法和自媒體驅動的內容開發模式,將重新定義內容生產和傳播的流程。

可見,入口網站們已經意識到了2個重點:

首先是 UGC,讓用戶生產內容。

一個很好的例子,縱有強大駐外編輯的新浪體育,被一個沒有專業媒體人的虎撲給幹下去了。

虎撲靠著特約記者(不屬於虎撲員工),眾包翻譯、解讀國外籃球資訊,用戶生產內容的方式,積累了眾多忠實用戶。

2011年6月,虎撲周訪問量超越新浪體育,成為中國訪問量最大的體育網站。2013年10月,虎撲用戶日均訪問量為16次,是新浪體育的5倍。

另一個重點是,要根據用戶口味去推送新聞,算法才是王道。

立足於個性化內容推送的今日頭條,就是一個踩著算法螺旋升天的典型例子。

到這裡,我們再回過頭分析下,為什麼這些年新黃色新聞越來越多了。

從入口網站失利,大伙兒不得不承認一個殘酷事實,「內容為王」的時代已經過去。與其招攬眾多編輯,倒不如去中心化,讓媒體們生產內容,再用算法綁住用戶。

但算法是魔鬼,當科技巨頭們打開籠子,誰也不知道它會變成什麼樣子。

短短几年,算法推動人們上網時長翻了幾倍,幾十倍。

那些能提供價值的深度新聞,從查資料到採訪,從整理資料到成稿,往往需要數周時間。

你刷牙、蹲坑、吃飯的時間,就能刷完那些新聞。

而人們剩下的上網時間,需要更多的新聞填補,由算法分發下去。於是,這麼一套新黃色新聞生產鏈就應運而生。

每當最新的短視頻或者段子出現,整個媒體世界就像被倒入了一大桶肥料,各路紙媒的融媒體先被滋養,收割第一波流量:

微博再挑選有爭議的視頻列造熱搜,炒話題。

最後是各大入口網站的公眾號、知乎帳號。

直到把這件小事的流量吃干抹淨,任務才算完成。

由於視頻製作者大多都是普通人,就導致現在的熱搜、熱榜、新聞頭條,全都是普通人家裡那點雞毛蒜皮的小事。

在算法的推薦下,這些容易引發爭議的家長里短往往數據極好,動不動就有幾萬、十幾萬點讚。

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用戶規模突破12億大關▼

你有追求又如何?新聞質量無法量化,一路高歌的數據沒有回頭路,各家都在做,你沒法出淤泥而不染,想想頭上壓著的 KPI?

更悲哀的是,這種趨勢恐怕會愈演愈烈。

由於這種新黃色新聞生產周期極短、製作過程極簡單,收益極大,我們可以篤定地說,在未來,它完全可以交由 AI批量生產。

事實上,差評君已經開始懷疑現在的很多新聞,就已經是靠 AI爬取自動生成的了。

前段時間杭州限行假新聞就由 ChatGPT生成▼

前陣子, BuzzFeed宣布用 ChatGPT生產內容,結果股價上漲92%,最近也有越來越多的媒體宣布接入 ChatGPT和百度的文言一心。

結合這種工具生產出來的新聞內容,更能迎合觀眾口味,也能為資本帶來更低的成本,更大的收益。

批量生產無意義新聞,很可能是未來新聞業的主流趨勢,受眾也會越陷越深。

我們也這樣發文章,差友們會不會離不開我們了▼

新聞,原本應該是為受眾服務的,滿足公眾口味,保障公民的知情權,製作接地氣的新聞,本來無可厚非。

但如果為了數據和營收,不做深度報導,甚至乾脆放棄對新聞理想的追求;無止境地迎合受眾,用垃圾餵飽人們的屏幕和注意力,使其喪失嚴肅新聞閱讀能力,畸形其新聞觀,其實正是在變相抹殺人們的知情權。

這就是一種妥協,這就是很可悲的一件事。

最後,用《新聞編輯室》裡 Mac說過的一句話作為結尾吧:

「是時候讓媒體回歸到真正重要的東西上了,讓偷窺癖和八卦死亡,讓我們對愚蠢的人講真話。」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差評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225/1870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