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名士的末路

作者:

南北朝時,南朝有個張融,是個才高八斗的文士,一篇《海賦》,堪稱詠海者絕筆。門第不高,入仕為官,不過從事、中郎、記事之類。然而行事做派,大似竹林七賢之風。平時口無遮掩,率性而為。與吏部尚書何戢有交情,一日登門拜訪,走錯門了,到了另個尚書劉澄家。下車入門,說了聲,錯了。但還往裡走,走到房子外面,見到劉澄,又說,錯了,但依舊不停腳。待到進了人家的家,賓主對坐,直勾勾地盯著人家看了半晌,說一聲:全都錯了。然後一言不發,轉身便去。

這樣的名士范兒,當然沒有什麼人緣。加上他隨便說話,上朝不講禮儀,衣裳襤褸,裡面還有虱子,所以,經常因為舉止而丟官。好在皇帝喜歡他的文筆,丟了官兒,不久就給他開復。反正都是些無足輕重的閒差,也沒有人太當回事。不過,皇帝的眷顧,好像也不像真的,在宋的時候,皇帝說他家窮,該給找個能弄錢的地方做官,結果吏部給他發到了嶺南做知縣,錢沒弄到,還差點兒被食人生番給吃了。到了齊朝,齊高帝曾對人說,張融這人,不可無一,不可有二。然而,他做了皇帝,卻賜給張融一件自己穿過的舊衣服,說是可憐他衣裳襤褸,有負朝望,衣裳不合身,可以回家改改。這是真的憐惜張融嗎?天知道。

魏晉名士,經常穿破衣服,倒不是因為窮,而是人家要吃藥,五石散,皮膚燥癢,舊衣服穿得舒服。而張融衣裳襤褸,真的是因為窮,家裡沒錢。好不容易添置一件新衣服,老朋友的孫子母喪,前往弔唁,看著人家一貧如洗,就把衣服脫下來送了。回家只能找個披在牛身上的草帘子,裹在身上。有一陣兒,就住在一葉小舟里,把船拖到岸上。自稱陸處無屋,舟居無水。這樣的境況,跟近代上海貧民窟里的貧民類似。

名士也要吃飯,回家種地,一來不會,二來估計也沒有田地,只能靠官俸活著。一家大小都要吃飯,自己不在乎,家人不干。被逼得沒辦法了,就到處寫信求官。人家告訴他,南朝三吳最富,能在這種地方,哪怕做一任府丞,也足吃足喝若干年。於是,他就求做三吳的府丞,求而不得,聽說南康缺一太守,就求做太守。他自比阮籍,求做步兵校尉,然而,阮籍求到了,他什麼都沒有求到。一直到死,家裡都窮嗖嗖的。遺命讓兒子給他一隻手上放上孝經和老子,一隻手上放本法華經。這三本書,是當年名士的絕配,一口賤材棺材,就打發了。

只是,南朝做名士,學魏晉范兒,是高門第中人的專利,就算沒有詩,只有藥和酒,名士也只能他們來做。人家可以一邊做名士,一邊做高官,耽誤了正事,也沒有人敢管。像張融這樣的寒門,如果不能像陶潛那樣躬耕於鄉里,還想在官場上混,那就只能是窮困潦倒。

魏晉的名士風範,就這樣走到了末路。唯門第的時代,就是今天所謂階層固化的時代。竹林七賢時,社會的階層已經開始固化,但還沒有南朝那麼厲害,朝廷賜官,只查譜牒,看門第,所以,到了這種時候,像張融這樣的人,就沒路可走了。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張鳴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318/1878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