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社會觀察 > 正文

上海阿姨坐擁4套房被舉報,鄰居:您這苦吃得冤

刷知乎,刷到一個姑娘的自述,看得又驚又無語。

寫的是她前男友父母。

和前男友戀愛幾年,一度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結果與對方父母相處了一段時間,頭都大了。

隨便幾件事感受一下。

1.馬桶事件。

他家馬桶水箱蓋子沒了,馬桶圈沒了。這也沒啥,東西用久了嘛。

但問題是,不讓換就算了,也不捨得修。

光剩個陶瓷底也沒法坐,老兩口就踩上去蹲著湊合用。

結果有次老太太蹲著腳一滑,整個人摔在馬桶里,人摔成尾椎骨折,還被撞碎了的馬桶割得全身是血。

醫藥費花掉一萬多,不知能買多少個新馬桶了。

後來馬桶不得已還是換了,不過小區里剛好建了免費公廁。

老兩口又改上免費的了——這次是為了省水。

結果大冬天半夜,老爺子內急,匆匆跑出去,結冰的台階上又一個腳滑,摔成手腕小腿都骨折。

又兩萬多送給醫院,不知能交多少年的水費了。

2.淨水器事件。

這回不光自己遭殃,還讓鄰居倒了霉。

老爺子不知道從哪弄來個淘汰的淨水器,捨不得師傅上門的200塊安裝費,找來個也不懂行的親戚糊裡糊塗給安上了。

結果有幾天兩口子不在家,沒接妥的管子脫落,活活漏了兩天水,把樓下鄰居家都泡透了。

省下2百,卻賠了人家2萬。

類似的事情還有不少。

據作者自述,前男友父母都是退休教師,其實也不差這點錢,但就是習慣了這樣能省就省、乃至折騰自己。

他自己也不好過,挺大一小伙子瘦得跟猴一樣。

這是一個匿名作者的訴說,我們當然無從考證故事的真偽,但現實中,確實有不少人都犯過這樣的糊塗。

勤儉節約,是中國的傳統美德,這是好事,可是一旦鑽到那個「眼」裡面去了,就會變得過猶不及。

不是說不要勤儉節約,而是要注意「度」,一旦用力過猛,一旦變成病態心理,就會讓自己不斷陷進去。

很多老一輩因為過去的經歷,即便現在已經脫離了貧困,也不捨得過好日子。

於是有了兩個特點:

自己生活上,永遠習慣吃「爛梨」;

子女教育上,總是熱衷於「撕傘」。

什麼意思呢?先說吃爛梨。

有個老太太買了筐梨,因為怕浪費,先挑爛掉的一隻吃。

但天太熱,第二天又有梨爛了,她又繼續只吃爛梨。

第三天、第四天......都是如此,放著好的吃爛的,吃了爛的爛好的。

到最後好好的一筐梨,一隻好的都沒吃到,肚子還吃壞了。

說起來是為了節儉,結果省的是最小的錢,受的是最貴的罪。

朋友就分享過一個「想起來後怕」的事兒。

有段時間接父母來住,下班回家,媽媽把飯都做好了。

結果那個肉片湯,怎麼聞味道都不對,有點酸。

母親大剌剌說沒事,是她特意做的醋溜肉。

朋友一想,不對啊,好好的肉為什麼要擱醋?

追問之下母親不得不承認,冰箱裡的肉有點變質發臭了,她捨不得扔,於是加點醋掩蓋味道,還抱怨說怎麼就被發現了。

朋友差點沒壓住火,得虧沒含糊,不然一家五口恐怕都得進醫院。

看網友說的自家長輩那些操作,不少又野又搞笑。

一把年紀的老人家,大掃除掃出一根煙。

家裡沒人抽,為了不浪費,自己點上咳咳咳地抽完了。

之前新聞上還看過一個上海阿姨,魔都坐擁4套房,兩口子每月退休金+收租有2萬8。

但不捨得買吃買穿買用,就要撿垃圾。

撿得家裡蜈蚣老鼠引來一窩,房子、身上都發臭,女兒都不敢帶外孫來,鄰居被臭得也苦不堪言只能報警。

好多老一輩太節省了,節省到有點像是在變相虐待自己。

雖然想來挺心酸的,但看著他們忍受的是最不值得受的苦,浪費的是最該好好享的福,當兒女的能不氣麼。

再來說說「撕傘」。

這個詞最開始是一個玩笑:「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也要把別人的傘撕爛。」

但不少父母還真是這樣:因為自己是窮過來的,所以相信苦難磨礪的孩子才能成才。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小小年紀不能太享福,溫室里的花朵沒出息。」

「以前人都吃樹皮呢,你們這代人就是條件太好了。」

看看對90後、00後的評價就知道了,都沒逃過被叫「垮掉的一代」。

所以他們養起娃,特別推崇苦難教育。

董明珠一個採訪,說有次兒子放學晚了半小時回家。

問怎麼回事,兒子說自己只坐1塊錢的普通公共汽車,但那天來的都是2塊錢的空調車,他就一直等,足等了半小時。

董明珠挺欣慰,覺得兒子懂節約能吃苦。

但......總覺得哪裡怪怪的。

有這半小時,拿來看書學習做運動是不是更有價值呢?

就為了1塊錢,是不是沒這個必要。

但多的是家長熱衷於這種沒必要的吃苦,美其名曰歷練。

有個妹子說過個往事。

高三時爸爸偶爾會帶飯到學校看她,而且每次都要拉她到食堂外面吃。

大夏天的,坐外面就是餵蚊子,她一腿的包,想回有風扇的室內。

沒想到爸爸生氣了:「老想呆在舒服的地方,以後不是每一次都有風扇的,沒有的時候怎麼辦?」

「可是現在有啊。」

最後這句頂嘴,她當然沒說出口。

很多孩子也不敢說出口。

他們多的是像名叫@阿營的網友一樣:

從小父親都是冰箱裡塞著冰凍許久的肉,不吃,頓頓吃剩菜。

三伏天有空調,不開,要拉他一起喝熱茶,說出汗能解暑。

直到他自己也到了中年,有天看著用到毛都快掉了的牙刷,突然發現這麼多年學著父親凡事把自己逼到沒有退路。

不僅喪失了想過更好生活的欲望,也沒有成父親口中的「人上人」,還是在最辛苦的崗位上摸爬滾打。

這不是在苦難中創造價值,而是平白創造苦難。

這不是教育,是折騰人。

中國人有句老話,叫「窮怕了」,所以很多人對吃苦的誤解有點太深了。

忍飢挨餓,嚴寒酷暑,浪費精力,身體受罪,這不叫吃苦,叫受窮。

你比別人更耐得住勞筋骨餓體膚,充其量也就是比別人更能受窮而已。

打個比方,有個人去買菜。

到小區門口超市一看,三塊五一斤,貴。

坐好幾站公共汽車去另一家大超市,更貴,四塊錢。

又坐車換店,終於找到三塊錢一斤的,興高采烈回家了。

省下5毛錢,好像挺會過日子。

但日子過得更好了嗎?倒是搭進去路費體力和一上午的時間。

人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你執著於無意義的艱辛而筋疲力盡,哪裡還有精力想著去做更有意義的事、創造更大的價值呢。

贊同羅振宇一句話:

「在我們今天的豐裕社會,吃苦的本質,變成了長時間為一件事情聚焦的能力。」

咱們是要吃苦,但不一定是皮肉上的苦。

而是為了一個目標,能放棄無效社交,放棄無腦娛樂,在任何誘惑下都能保持專注的苦。

是不管多遠的路,忍得住寂寞,熬得過時間,日復一日堅持長期主義的苦。

是哪怕做著最普通的工作,也能用心鑽研,不敷衍差事,把每件事做到極致的苦。

更是無論環境怎麼變,依舊能嚴格要求自己,始終自律的苦。

這些,才是很多人寧願受窮也不願意吃的苦頭。

生活的苦難,會被疲芳麻痹,被娛樂轉移,得過且過,最終習以為常。

這叫鈍化。

而腦力、專注、寂寞、自律的苦,才會真正讓你強大。

這才是銳化。

真正的吃苦不是吃糠咽菜,食荼臥棘,挨餓賣力,熬夜受凍。

而是抵得住誘惑,忍得住孤獨,經得起質疑,堅持專注,堅持學習,堅持自律,堅持向前。

是一種自控力、自制力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人生已經很難了,就別再白白折騰自己了。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王耳朵先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0320/1879558.html